|
发表于 2017-9-10 10: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 N+ v6 {$ r0 l, e) }说到了:美。我给你看看欧洲家具的华丽的美,知乎上有知友发了大量图片& ?. H0 x9 Y0 E, |' ]/ }
3 x" W/ K9 \; Y) \. j巴洛克风格家具4 J% o8 c( ]% e
; y4 m2 k, E* W+ o$ V( Y看看这华丽的美,然后,现在谁用这个?皇家都不用了,哈哈。
Y0 D/ ^0 R$ K8 c$ Q& U- {( f
5 x# l/ A' u6 l( V8 G' n-----3 \4 z7 S7 g2 w
. t/ |0 j3 Z6 x+ w# m* [其实我对木工论坛里面,那些“极力”吹捧卯榫结构的人,感到就是一种异样情绪。8 P+ `: ~% I) F9 T$ q/ Z
; B2 P0 d9 O* l. y
我并不是反感中国传统的东西,而是反感这些人对实际东西的追捧,而并没有把视角放在背后的一系列“为什么”上!
4 V" I3 k" d9 v- \ W1 V/ G1 h/ a3 n9 E
我也和你一样,喜欢分析其内在的东西。& H% ^+ ^) X$ S
8 A$ H v z3 c4 ?3 J, ?那些“极力吹捧”卯榫的人,说卯榫承载了中国古人的智慧,这种话是没错。: C$ V. D2 f; @) |
/ I( u8 C' B" @; e
但他们眼里的智慧是做出来的东西,可我认为,实物卯榫,并没有真的具备古人的“智慧”。1 @/ p: }0 c4 r7 h2 w4 E
% |! X- M3 N; V- j
为什么想出卯榫,为什么想出这类卯榫,在什么环境情况下考虑到去使用卯榫,这才是古人的智慧!' m+ o) ]+ D2 W3 K) k- ^
; X( s8 K' n- |# e我们可以不要卯榫,扔了就扔了,丢了就丢了,但不能不要这些思路和想法!这是我们需要继承的地方。0 j6 S5 {- y* d. s
0 J* K; R, `. q1 a7 V% l- k6 a我给你发的那个《失落帝国的秘密》复原的清明上河图所绘制的桥,里面人家PBS外国专家,就分析了很多,为什么宋朝要用木头做桥,为什么要用这种圆木做桥,为什么要设计成这个样子,而之后为什么又不使用这些木质桥。等等一系列周边的知识。
( p% A: `, f4 \2 S
& H# c5 x. `& l& G+ N- S G而他们的这些分析这才是我们最缺乏的地方。知道了这座桥的建设原理,建设原因,以及时代背景,各种其他背景。
* _3 g$ L8 x+ u, Y- B! E( P- B( s( V+ R9 f+ B) }/ G
我心理真的是由衷的佩服:古人的智慧!有这样的先祖,我真的自豪。3 }0 X% u+ D. o4 \
7 v; j. J4 e' s; `8 W3 l
我这里所说的“古人的智慧”区别于那些“极力吹捧”卯榫的人嘴里的那种智慧。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个东西。
: h# ^5 h5 X8 _, s) {7 ~# j% N
8 L8 @$ E, r" E {而我看到的是古人在那么局限的情况下,做到这些的一个个思路。这才是我们的财富。$ L, b7 u6 V' B3 a
$ M, D. r' z9 k& m
视频里那个MIT的桥梁工程师最后说:) D: X4 _, D2 H2 |( W6 x2 q" C/ S
) h/ F# G. r g7 e O) Y, B其实对我来说,这个最有意思的是,这种桥其实已经不存在了,所以重建它就像是探寻远古恐龙的基因,然后再试着弄出一个恐龙。: q1 j- n% V6 Q# z- q
1 ~% n4 r# k0 }+ o& F& M/ q- W" F9 T) W9 J4 h' d. w
5 g3 Q4 X( A- v, ~# W2 c6 M) }+ z7 p! v' d, i6 C& R6 o
- M4 I& _; j3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