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7-15 21: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棕丝做功夫鞋产生的联想
4 O. B: v4 J. m2 c3 W
+ z/ o# D# m. j9 | [内容速览]湖北省的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地,这里经常活跃着一些练功的人,而这些练功的人,往往少不了一套行头,偏偏当地有一个人,从他们的行头中看到了一线商机,于是山中不值钱的山货在他手里大赚特赚……4 V$ t% i$ \ F% T' J9 C% M
* e* B# k( R5 V+ g, B
在武当山,常年练功习武的有两千多人,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他们周而复始地练功,日复一日,有条不紊。3 t) `& L" v! ?7 G5 y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练功的人本身说不是非常有钱。”
# P1 b% Y. E' x 虽然他们每个月收入只有一千多元,在当地并不多,但却被这个叫黄明光的人盯上了。2004年在一次逛武当山时,黄明光从这些练功人身上发现了赚钱的商机,并与他们成了朋友,通过他们挣到了钱。& `# a" d$ B* o0 I& }4 {
现在黄明光与他们已经割舍不开了。他非常感激这些练功者,因为没有他们,自己每年就不会有三百多万元的收入。
4 [0 X- z1 p5 ~+ Y6 N4 m 黄明光到底卖给他们什么东西?他又到底怎么从这些并不富裕的人身上赚到这么多钱呢?
, p6 n8 R/ Z( M" R3 x/ l+ ] ) @1 j! \, x2 @1 ~" l
黄明光湖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十堰一所学校后勤部门工作,因为清闲便想找点事情做。而当地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赚钱的渠道并不多。4 i/ o" R3 a3 ~
2004年元旦,黄明光在陪海南的朋友逛武当山时,偶然听到了几位练功者的抱怨,引起了他的注意。8 M1 }7 A; F% d) R' h, k8 ]( e, p
练功者 熊维正:“脚底容易出汗,袜子脱了以后臭。”$ n" a" H0 n7 @
练功者 袁修刚:“练功夫就是时间加汗水,他肯定要出汗,憋脚。”
$ j p2 S' K: O0 O. T# l; } 练功者 张维海:“脚打滑,练拳不容易站稳。”
, v+ G- x7 h( Y. O P; @/ p6 k 黄明光上前一打听,原来是鞋的问题。他忽然想起小时侯自己穿的千层底布鞋。布鞋虽然透气舒适,但由于样式太土,慢慢被人冷落了。) r/ Z' i% [9 ~2 R# a- O0 q. V
# l7 A5 |7 A' R+ _& r* x 能不能做出一种适合练功的布鞋呢?这种鞋会有多大的市场呢?黄明光考察了一个星期,发现很有做头。! \3 o. ]; E2 o; ?! V6 s
黄明光:“人们既看他的演技,同时也看他的服饰,他的一招一式人家很欣赏。他身上穿的东西人们也会看到,无形中给我做宣传。”
2 I& v# L2 d1 U7 G1 D 在武当山练功的人数量虽然不多,但每年关注他们的游客达到100多万人。
9 V, _4 F2 G4 J3 S; f6 ^' o; P 看到这些练功者背后的商机后,黄明光决定做布鞋。他们会接受吗?
! c f: o4 V! L7 D4 j5 d 在各个武术团转悠了十几天后,黄明光盯住了这个叫袁理敏的人。他在当地很有名气,经常带团到国内外进行武当武术表演。4 w' f" ?" h `- \- k+ s) _' q
黄明光:“如果是穿了我的这个鞋,肯定是有一种在各地方宣传示范作用。”
- r: N% r0 S7 l; W , v' @: \$ L7 Y
通过打听,得知这位袁团长竟然是同乡。混得脸熟后,黄明光找机会向袁团长提出自己的想法,结果出乎意料。
4 m' U3 w: b! ?$ A( H, l4 `9 w 黄明光:“不知道你的鞋怎么样,你就放几双在我这里试一下。”
! U8 K) a1 w. y# `5 A 袁理敏之所以答应黄明光,并非因为老乡原故,而是自有盘算。% K7 x5 b/ O0 T3 C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我们专业是武术搞养生,对鞋对制造什么东西我们可能是不懂的,什么用料我们可能更加不会懂了,我们只能是希望有人把空白填补,能让我们穿上更合适的鞋子。”0 R* a6 ^3 ?) {) z
袁团长同意后,黄明光把母亲和邻居们的老手艺排上了用场。
! v7 q0 @; ^5 D: R 传统布鞋容易变形,胶鞋不变形但不透气。什么材料才能既透气又不变形呢?他先后用竹笋叶、玉米皮等进行试验,结果都不行。一次黄明光到朋友家串门时,被门口的山棕吸引住了。7 d$ j5 n6 g/ C" U
9 w5 [4 G) g1 C1 G0 f 黄明光的朋友 巫文明:“原来很早的时候做蓑衣,做棕床搓绳子也可以。”
& J5 t& n m, K: U. f9 l& K 棕丝具有天然的网状结构,既结实还抗菌,黄明光便剥了两片拿回去试验。
2 ^- ~) _1 @/ |8 T' L2 Y* v 黄明光:“我们是用整片的棕丝,用剪刀按鞋样剪成片,剪成这个样子,然后面上用中药粉糊在上面,然后敷上粗棉布。”
7 K( T1 S$ w: n6 W1 B; n6 N 这样用棕丝做底的布鞋不仅透气,而且洗几水都不变形。困绕黄明光已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u9 v8 K* X0 b! V7 S8 M
野山棕大都分布于深山密林中,2004年3月的一天,黄明光与助手采完山棕返回途中遇到了意外。% {7 \; e1 k/ ]6 g8 t+ W
唐建华:“走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听到后边有很大的响声,回头一看,二三十只猴子。”
* L: f$ I/ F( j9 Z. T1 T- S- C
- {8 b/ k/ K4 g- @/ w 黄明光:“等我还没反过神来,又有两只追我,一只抓着我的袖子,还有一只抢我手上的塑料袋。”
+ E; Y7 `' X- B! j5 S e( l 两人跑了二十多米回头看时,发现猴子们在撕扯装山棕的袋子,以为是食物。由于地形不熟,剥起来费劲,这次经历后,黄明光决定收购山棕。) R' p1 C3 Q k$ |& A
黄明光:“像这样一片的话就两三角钱,一般来说把秆子去掉,光要棕丝,一斤在两块多点。”: i; v# j, L1 I& |
很多村民见这种没用的东西还能卖钱,空闲之余便上山剥起山棕来。# a& s+ x* O' q9 `- I2 u
村民 曾义明:“不剥它不长高,一年可以剥六七十片。”
9 F$ o$ O6 B$ G) x% I 村民 张龙:“一棵树一年按重量算的话在五十多斤。
0 t3 S7 {! q. W& e$ z 记者:“能卖多少钱?” J# A* O8 C; b# a* A: u" S. c
村民 张龙:“也就是一百多元钱。”* D$ l. R( v& N
! F" ^* c B3 c& _ 一片棕丝能做两双鞋底,一双鞋底的成本在一毛左右,做成鞋后至少有10倍的附加值。当黄明光拿着用山棕做成的布鞋找到袁团长时,却碰了钉子。
8 p# B+ f. e" Q8 X1 k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款式看起来有点像过去农村里面有这样两个耳有松紧,但对练功人来说那种没有特性。”2 Z* i, f2 l, _ P P. r# ?7 C- g
黄明光根据袁团长的意见对鞋外型进行了修改,使鞋既有特性也结实,但袁团长却违背了当初许下购买的诺言。% q) V$ A8 R ~1 a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价格比普通鞋高多了,一般人可能是接受不了的。”! k8 S" m* s6 z$ Q' E
当时这种鞋定价在80多元,是普通胶鞋的五六倍,而练功非常耗鞋,每个月至少得四双。为了从袁团长打开突破口,黄明光觉得哪怕赔本也要干。于是他就送给了袁团长100双布鞋。" I' [, Q& ~9 f- {, K8 d
! F; E8 |$ p7 b" ~% r
练功者 袁修刚:“它不感觉憋汗,透气。”9 F) q5 }- J' E# S* X3 T7 `: V) b
练功者 熊维正:“皮鞋底穿得脚底挺硬的感觉,穿着不舒服。这种布鞋底下透气,穿着还是蛮舒服的。” R( a- S, m/ ]0 @6 C
通过袁团长的无形宣传,黄明光收到了意料中的效果。1000双练功鞋很快卖完了,一算帐,挣了5万多元。# l& @7 L% t" y: g
2004年8月正当黄明光在批量生产布鞋时,袁团长却怒气冲冲地找来了。9 Q/ r2 a( Y" D- q; [; v* G/ B, s! T
原来,袁团长在一次表演时,布鞋出现了问题。" N) y) ^# Z6 ]9 @& D& L, |+ u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太极拳里面有个动作“千斤坠”,就是这个动作,这个动作要求力量往下沉。做这个动作时鞋子突然开裂了,这个令我们很难受。”8 m, y9 P0 N& z
0 ~" n ~0 N9 s. S5 L$ ~" e
黄明光拿起鞋子一看,连接鞋面与鞋底的棉线断了,而鞋窠里的棉垫很湿,水份把棉线腐烂了。随后陆续有四五百双布鞋退了回来,黄明光陷入了困境。1 x% i$ Z* q( S5 j' D0 k" I, [
一次上网时,一条新闻引起了黄明光的注意,国外从中国进口丝瓜络做洗浴用品。
3 a& |* e# P! Y. p& m# n$ T 黄明光:“介绍说丝瓜络不吸水,通透性很好,沾水之后很快就干掉了,我就觉得这个特点很好。”
( ~5 q% F8 R7 w5 E$ f( C9 @3 k" H 当时正值盛夏,黄明光打上了一个卖青丝瓜人的主意。这个人叫范启才,是武当山特区大湾村的村民,种的丝瓜吃不完就拿到市场上去卖。
8 C" _. b/ a$ A' W 武当山特区大湾村村民 范启才:“一次拉了一车有二百斤丝瓜,突然间遇到一个人,把我的丝瓜全都买去了。”1 G, i0 ^7 R6 C B5 s' q8 n& {; [
" L/ r. r7 X& X$ y; r 黄明光买回去丝瓜后没有自己吃,都分给了邻居们,却留下了范启才的联系方式。
3 Y' N& O0 P$ G9 Q3 m 黄明光:“我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是为了找以后的种植基地。”
1 l( O9 c5 x7 ^6 P7 r 2004年11月,黄明光找到了范启才的家,让他帮着收一些老丝瓜。) c( S$ z$ ^6 s4 d1 ~
村民 詹兰英:“丝瓜老了以后洗个碗,以前卖不出去。”, n; _2 c' F- a4 f6 U! F0 w9 c
武当山特区大湾村村民 范启才:“你吃不了,老了没用,他突然间来说要收这个东西,一元一个,基本上说当时块八毛一个,我们感觉没有想到。”
" x& d& y1 h( p Q. k 3 M8 m9 p+ y+ z
更令他没想到的是,黄明光要用它做鞋。范启才跑遍了周围的几个村,收了2000个老丝瓜。) X0 l( H9 f) y" Z% c, U0 b
黄明光把老丝瓜的皮去掉后,把它剖开,剪成大小不等的鞋垫样子,用石灰水浸泡后压平就可以用了。" E! I/ j1 o& X o5 P
黄明光:“做成鞋垫滤汗效果好,即使汗沾上去很快就散发了,不会腐烂。还有一个回弹性很好,有自然回弹性。”
0 K0 e, Q& ^( @7 Z! { 黄明光用丝瓜络取代了棉花,滤汗和舒适效果大大提高。一双丝瓜络鞋垫的成本在四毛钱,做成鞋后能卖到6元钱。一次到范启才家里拉丝瓜时,黄明光看见范启才在用野麻打草鞋。; l! H2 |8 J5 W8 @( r. V
武当山特区大湾村村民 范启才:“搓成绳子,这么细一点你看拽不断,非常结实。打草鞋还卖,在我们这个地方靠武当山近,出去卖给武当山的游客。”
! @5 O5 L) J! J& g5 o/ d o5 Q3 q# w- G! U; h/ W1 }2 g+ p
这种野麻不但结实,而且遍地都是。在比较了尼龙线和麻线后,黄明光决定用麻线替代棉线。
1 f/ i5 _6 }' ?' I 黄明光:“尼龙线做鞋的话,鞋子穿坏了以后作为废弃物也不环保。这样它在自然界可以自然分解。”
# m5 H3 |2 {6 _) r) R8 L 到2005年3月,黄明光做出了不像传统布鞋那么多缺陷的布鞋。袁团长穿上这种布鞋后,感觉身轻如燕,并且与自己的服装也很搭配。0 @. ]; O* L4 |& n" q2 \0 u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去德国也好还是意大利也好,我们身上穿的,观众从鞋子到衣服都想要一套。”
: c+ ~- `& @, q8 ^. |0 N 袁团长在外面表演时替黄明光接了一些订单,一些布鞋已经卖到了国外。很多到武当山来的中外游客看完功夫团的表演后,都打听哪里能买到这种布鞋。黄明光便在景区游客中转的中心八仙观设立了销售点,不断接到一些小订单。
' C1 A: K4 S- q2 D2 x5 _
# `& Y/ f3 b' x, ]- v 根据游客的心理,他还开发出了儿童布鞋、工艺绣花鞋和养生布鞋等六七个系列品种的布鞋。, b n8 G+ V; K* i1 J4 k
游客:“比传统的老工艺布鞋要好,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不仅我要买一双,给我女儿老婆各买了一双。”
6 g6 m! S+ i J* D) ^% x a 武当山特区景区管理局副局长 王富国:“我们这里国外的人比较多,美国的,日本的,新加坡、俄罗斯,国外游客来了买黑色那种鞋,如果是我们国内团队游客女式的好卖。这是武当山实实在在的千层底鞋,别处买不到。”, f; Q$ @1 n1 t. l) I0 v$ D3 o
2006年9月,一个大订单把黄明光的生意从本地拉向了外地。7 C( e C9 J5 Z1 K
她叫罗玲玲,在广州一家贸易公司做服饰进出口生意。在网上看到黄明光布鞋的材料和款式后,很感兴趣。' z( x! V/ u# ~' w' j
( {" S8 L* V2 Z0 n$ Q 广州客户 罗玲玲:“这些材料我们一般不会注意它,就是注意到它也不会想到可以用到这方面。”
; _0 m6 X* u+ t# V5 X) t 这种土产品能受讲究洋气的广州人欢迎吗?罗玲玲就订了一批进行了试销。
! i7 @" Z7 d; C+ y) p2 G 广州客户 罗玲玲:“市场的接受非常好,因为现在我们做的这个产品符合了人们的一个需要,就是环保、舒适。”- J2 F* C$ E9 M& C( C
小试成攻后,罗玲玲就发了个款式订了价值20万元的家居布鞋。而黄明光第一次接到这样大的订单。
4 y. d, {4 i! D# A 这笔生意,黄明光能赚到了在武当山一个多月才能赚到的钱。他正招工赶制,双方下一步瞄准了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准备联合开发时尚布鞋。9 B j, v, r; x7 k. u+ N
4 n( I/ y8 _7 ~, e: n 黄明光与袁团长签定了**供货合作协议,通过景区和网络的销售,黄明光靠卖布鞋一年能收入300多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