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楼主: huyujia

棕制品的鞋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0: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选好做扇主材料后,边角料充分利用,制作成遮雨蓑衣。# {# a0 D! p2 o( H2 k: u1 i
工序之一:晒葵
; j" A$ m' t$ E! g( y0 s" O# I' E/ ?- o7 {) ]( V! F: I- W! g
工序之一:剪葵
+ j, q1 A6 V: w
5 v$ a  [9 i4 g; M% C3 z% c' h工序之一:焙葵" f7 Y. c2 y. ]2 B$ g% T
+ H7 l" {. }; a% J3 |2 z
工序之一:合葵3 q9 {/ e& E8 k. U9 r

) `) q7 C/ C& g* l5 l8 D4 o- x  Y' K& O
工序之一:烙花$ z7 I6 Z$ {) }; ]# b6 _+ ^1 c
! Z2 Q  \/ N) ?
制作成精品葵扇
$ Q9 x* Q  y% L- G! ~3 j/ s" n3 S; o* P
* J9 K/ c4 L5 {3 P0 m; k, B4 z( |
虽有葵扇在手,但儿时感觉难寻。3 i4 P) p- i( D

$ u8 x2 v# x1 @$ O) Z" j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1: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乡的葵叶工场,以前在使用扇子的年代,也曾经辉煌一时。现在葵叶已经转变为床垫的填充料了。" ?% @: @# }3 f( Y1 B  V
- t2 f: z9 k' f; Y- Z1 U# O

0 T4 ~/ C2 x4 G; C" A
( E& e$ O- M7 B) O3 c- E, |2 b- o  }; @9 G" U' }7 E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1: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今新会葵扇产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通扇”,加工步骤主要是把生葵叶割下来晒干,裁剪成扇样,用竹篾夹边,葵柄用藤或缝线缝合,熏焙漂白等,产品规格按大小分为大圆扇、牛心扇、鸡心扇、杏鸡扇4种。另一类是富于工艺性的“玻璃扇”,包括火画扇、织扇系列产品。其加工方法比较特别,要先用禾草将树上还未散开的新生葵叶扎成“葵笔”,使里面不透入阳光,长成特别柔嫩有透明感的“玻璃葵”,然后割下来加工成“玻璃扇”。较有代表性的玻璃扇有:三脊火画扇、绣花织扇、竹箨画扇。 560)?'560px':'auto'}" alt="" src="http://www.wuchuan.cn/picture/2006/10/w2006103003.jpg" border=0> 560)?'560px':'auto'}" alt="" src="http://www.wuchuan.cn/picture/2006/10/w2006103004.jpg" border=0> 560)?'560px':'auto'}" alt="" src="http://www.wuchuan.cn/picture/2006/10/w2006103005.jpg" border=0>  560)?'560px':'auto'}" alt="" src="http://www.wuchuan.cn/picture/2006/10/w2006103002.jpg" border=0>夏天的凉风。
- D- d8 Z$ T. d( I' L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1: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 y% p8 k. u9 T9 M& W2 K1 b$ Y①③制作葵扇要经过10道工序,其中“过火”、“修边”最为重要。
  L. i& @2 N# }0 @, X' p

( G0 _( k) X9 W0 b$ i5 \4 G②看着生产出来的葵扇,根叔心里甜甜的。7 m' N8 L5 P' q- f6 ?
新会区种植葵树已经有1600多年历史,而制葵扇也有千年历史,新会南坦岛制葵业曾闻名遐迩,岛上居民曾经祖祖辈辈以种葵、织葵、卖葵为生,家家户户织葵扇的热闹场面成为一道道风景。
  自上世纪80年代后,制葵业日渐式微,岛上剩下10多人从事制葵业。然而近年由于积极开拓我国北方及农村市场,岛上制葵业又开始兴旺起来,近两年来,出现了10多间年产100万把葵扇的小作坊,这些小作坊以传统制葵工艺每家年赚10多万元。   开拓市场制葵业复苏   昨天,记者来到了新会南坦岛这片1500多亩的葵林,这里的葵树树龄已经有130至150岁,是全国唯一具有规模和上百年历史的葵林。50多岁的谭根稳是一位老资格的晒葵工,已从事制葵30多年,谈起新会制葵业,根叔十分感慨。   “新会葵扇闻名中外,制葵业最火红的是上世纪60~70年代,那时候家家户户制作葵扇,葵扇远销全国各地,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风扇、空调等现代产品取代了葵扇,葵扇的销售量一落千丈,制葵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根叔说,这里曾有一间集体合作社,年产几千万把葵扇,在上世纪80年代初倒闭了。近年来,南坦岛葵民重操旧业,根叔等人带头开拓市场,他们建立了葵扇流通队,远赴西北、东北等地开拓市场。另外,他们利用传统手工艺,专门制作工艺品出口,使制葵业起死回生。   造出一把葵扇需10道工序   两年前,有生意头脑的根叔把合作社的传统制葵设备全部收购回来,承包了300亩葵林,请了5名当地有手艺的工人,搭起了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工棚,重操旧业。   昨天记者看到,小小作坊热闹非常,工人们正忙于砍葵、晒葵等工作。根叔说,不要小看简单的葵扇,要做出一把葵扇共有10道工序,分别是晒葵、浸葵、烧葵、剁葵耳朵等工作。 $ s8 j( ^4 g& J# v/ p. c1 R
     根叔带记者进入制葵作坊。根叔介绍说,10道工序中,最讲究的是晒葵了,他从18岁开始晒葵,至今已经晒了整整30年,这个小作坊每天要晒5万柄扇叶。晒葵看起来是一件简单的事,其实里面也有奥秘。他说:“晒葵最好是晒到下午3时后开始收葵,因为趁着阳光猛烈时把葵叶收起来,葵叶还保留着阳光的暖气,把它们堆叠起来后,葵叶的颜色就会自然地变白……”根叔把葵叶一柄一柄摊开来时,横看成行,竖看成片,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根叔说,葵扇晒干后,就把它们放在水里泡上半天左右,然后放在炉子上进行烧葵,烧葵动作要快,把葵扇在火炉上面轻摇几下,又称过火,目的是使葵扇变得金黄,以后不用发霉,更为耐用。 小小作坊年赚10多万元
8 {- s1 V: L; x8 I% P$ n/ C  修边是其中一道重要的工序,根叔对该工序十分重视,专门在南坦岛请了3名修边师傅。他介绍,在葵扇上绣上一些小动物,或是一道风景,可以做成工艺品,出口国外。 根叔说,葵叶全身都是宝,除了制作葵扇外,葵骨可以做成扫把,裁下的葵叶可以做床垫,全国各地都有床上用品厂商到他们这里来拿货,单是这笔收入,他们一年可以增收5万多元。   根叔说,目前他们这家小作坊每年生产100多万把葵扇,每把葵扇平均以0.40元人民币批发,利润为0.10元,单这一项,这间小作坊每年收入就达10多万元,加上葵叶、葵骨的收入,每年纯利润近20万元。根叔对记者说:“用传统手工业制葵扇使我们过上好日子。”   当记者问到,每年大量地采摘葵叶,是否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葵树正常生长时,根叔笑着解释,采葵叶有利于葵树的生长,每采一片合规格的葵叶,葵树就长高了一节,有利于促进葵树的成长。
, Z5 _* G. n/ |) Y) B; x: o2 \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1: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9 i4 C! k* q1 Y  q% L2 M
当时用来编织葵扇的机器
* s0 X9 Y0 j' x+ A$ l4 B0 k

+ g  W; a! D0 x2 c9 f% q/ ?/ p# a- N8 C

5 D* [$ N  u' A" X5 N! r: P" c2 X" C8 C5 H+ e: m. y

: a& a: \. |8 y, h. ~" r2 i" {2 G  g: Y3 Q/ Y* i" l3 x
7 l5 z/ s# g+ q
6 |* U# ^3 D/ q- v* C' q
) |7 z  |- i, z( D
琳琅满目的展品普通的扇子价格1元左右,而烙上这火烙画,就卖到了15元甚至上百元。这种用葵柄编织的扇子,也就1元多,但是绣上这双面绣,就卖到了二三十元,好的要卖到上百元。别说,这些葵艺制品价格还真是翻着跟头地涨。在新会的一个旅游景点,1年就能销售几万柄工艺葵扇。 7 E4 H* q; X: f# d; N
! T0 T. f7 J- g9 |9 b
  记者:你买这扇子多少钱?
- F0 m, O* h5 w; J# X; x: B
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愈鬼斧,巧夺天工

4 n4 a0 F7 g6 R
# l! |. k4 x% e# g
  消费者1:15元1柄。 ' {( G& j9 i+ u
发表于 2011-7-14 11: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板都行,拿分走人。
* O; q3 |, e9 }) s& u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2: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1 s; V: e# z' {
$ v8 G5 n" M* X" l7 v1 m8 X
9 G) p* a; \8 I6 z$ a" K7 z
% N/ H2 o% J) y5 o4 M2 i: ?. d

: c* U$ V* X9 a9 J3 H' X  
嘉兴在线6月24日讯 今天,秀洲区王店镇四联村百岁老人张阿毛在家中悠闲地编制麦杆扇。张奶奶今年已百岁高龄,但依然身体健康,手脚利索,并且有一手用麦秆编扇的绝活,每年夏天都会编制一些漂亮的麦秆扇送给邻里。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2: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河口民间草编 中华龙
黄河口民间草编 雄鹰展翅草根的梦想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2: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秘鲁神奇的草编吊桥
5 _& o5 `$ r2 ?( z; r, \. Z" @0 z8 Q在秘鲁乡村有一座非常奇特的吊桥。它是由当地群众完全用草编制而成的看着很刺激。7 w7 A+ s* y- _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2: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yujia 于 2011-7-14 13:04 编辑
% J( l6 [/ |. |) t
* ~0 O* N- f  @! @! ]" U晾晒着的稻草床垫稻草保暖的科学原理说不清楚,但稻草确是能保暖的。) S5 T, I( ], }* f$ O/ [
早时的农村,常见农民用稻草翻盖茅棚,或垫在猪牛栏里,都有保暖的功用。
& _. J2 k; K2 m! o! j& h+ Z还常见农家孩子,在冬日有阳光的午后,酣睡在稻秆亭旁,不盖被子,脸上照样红扑扑地有暖意。
9 U5 X+ B3 b$ A9 N+ M* X# ~3 e想来孩子也知道,稻草是能取暖保暖的。在编织过程中,还要用木榔头“卟卟卟”地反复敲打,使稿荐编织得密集、结实、平直、硬朗。这才算上好的稿荐。$ i6 t" m) B% z3 t* |8 m
说是有太阳香,稻谷香,做梦也踏实。那用具,是木头做的,“开”字造型,约半米高,50公分宽,上面的横木条上,等距离地凿了三个圆孔。0 x7 u+ r' t1 ~" W; S4 w5 @
像农民坐了拔秧的秧凳,又像残缺的短梯。, i* V. q  k  s3 m8 P
不知道叫什么,究竟有何用途。
- @$ b* ~0 B3 C, l1 O& |+ `0 ~  _看那灰扑扑的古色和厚厚一层尘埃,应该是搁置多年了。我没见过,朋友们也说不认识。8 M8 ?9 S1 U* T& w
阿婆说,那是早年打草绳、打麻绳的绞绳架。
+ M- l& h! O8 o! t+ s- w/ s* e- e打草绳、打麻绳,我都见过。就用两手揉搓,或是两人配合着,用摇柄摇。使上不绞绳架呀。: a7 \$ p+ X/ d4 U' _4 T* `. t- Z: ?
阿婆说,你那是打一般捆扎的草绳、麻绳,是用不上绞绳架。我们那时是打海带绳,很粗,很长,也很重,用手是搓不动的。( G# C7 @' w0 V
看我们还是想像不出,阿婆就又进一步解说,绞绳架,是要连同摇板和弯弓一起用的。2 J! {! _' {  j9 n  ~
说着,阿婆将绞绳架和一旁的摇板、弯弓都拖出来,搬到刚才她坐着穿珠子的屋檐下,要亲自演示给我们看。0 {9 ?2 Z+ ~" Q. e, n% O" _# }( b
阿婆搬来一把古旧的长条木凳,竖着放好,将绞绳架固定在条凳的前端,留出很长在截是坐人的,这跟农村的草鞋凳有点相似。; _' K3 L) K! W, h1 u
随后,操起一把柴刀,捡来几根木条,“劈里啪啦”,很快削出三根插梢,把摇板连到绞绳架上,就固定在横档的三个洞孔上。+ i2 v7 D+ e) K' x. W( q: ~, A
然后,阿婆又去屋后抱了一捆稻草,真的坐到条凳上,为我们打起草绳来。
- L# u$ H- u1 y: @" K& ?7 [不一会,草绳架上长出了三股草绳。
- q9 ^1 h3 \6 y% C0 Z7 s我说,我明白了,草绳是这样打的。0 \2 C9 b! j1 H. g  n
阿婆说,还没完呢。阿婆拣起那把牛轭似的弯弓,让我的一位朋友套在腰上。; E7 X' x( s) G& \1 w0 {
又示意那朋友,要一边扭腰,一边后退,表示草绳越纺越长,也表示将三股草绳搓成一根大绳。
3 _; |, m5 j  G+ ^& O' L8 ]与此同时,阿婆极认真地关照我,看牢了,看牢了,打海带绳喽!凳子上,钉了四组铁夹子,自左往右,从大到小,共有四个型号。这就是批篾刀了。5 L! `- C/ o. t7 ]( n
那竹篾师傅,马步躬腰,选中小两号的批篾刀,嵌进一根竹条,一手紧紧压住,一手使劲往后拉。& D$ ^' A( |, ^/ q& q
只听得“吱吱嘶嘶”的几声响,柔软的竹条,弹上弹下的一阵跳动,就批成了纤薄匀称的细篾条。
9 b5 s- R4 k: d' a竹篾师傅将用这些篾条,编织方底圆口的方箩、窄底宽口的脚箩和农用的竹席、竹簟、竹篮子等。竹编的工具看上去不很复杂,一把将竹子劈成细篾的篾刀,是必备的工具,再就是小锯、小凿子等。还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度篾齿”,也有人把它叫做“剑门”,这玩意儿不大,却有些特别,它的独特作用是插在一个地方,能把柔软结实的篾从小槽中穿过去,抽成一定宽度的篾片。  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首先要把竹子劈开,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种不同的篾。总的来说篾匠的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剖出来的篾片,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砍的扁担,要上肩轻松,刚韧恰当;编的筛子,要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的凉席,要光滑细腻,凉爽舒坦。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磨炼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 e! e& m4 R+ j# j% e; F

/ o; O  |$ l# {. g
6 M% t% S5 k9 @8 _5 {# R: a
3 K  @- p8 ?0 ~  d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21: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棕丝做功夫鞋产生的联想
4 O. B: v4 J. m2 c3 W   
+ z/ o# D# m. j9 |    [内容速览]湖北省的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地,这里经常活跃着一些练功的人,而这些练功的人,往往少不了一套行头,偏偏当地有一个人,从他们的行头中看到了一线商机,于是山中不值钱的山货在他手里大赚特赚……4 V$ t% i$ \  F% T' J9 C% M
* e* B# k( R5 V+ g, B
  在武当山,常年练功习武的有两千多人,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他们周而复始地练功,日复一日,有条不紊。3 t) `& L" v! ?7 G5 y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练功的人本身说不是非常有钱。”
# P1 b% Y. E' x  虽然他们每个月收入只有一千多元,在当地并不多,但却被这个叫黄明光的人盯上了。2004年在一次逛武当山时,黄明光从这些练功人身上发现了赚钱的商机,并与他们成了朋友,通过他们挣到了钱。& `# a" d$ B* o0 I& }4 {
  现在黄明光与他们已经割舍不开了。他非常感激这些练功者,因为没有他们,自己每年就不会有三百多万元的收入。
4 [0 X- z1 p5 ~+ Y6 N4 m  黄明光到底卖给他们什么东西?他又到底怎么从这些并不富裕的人身上赚到这么多钱呢?
, p6 n8 R/ Z( M" R3 x/ l+ ] ) @1 j! \, x2 @1 ~" l
  黄明光湖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十堰一所学校后勤部门工作,因为清闲便想找点事情做。而当地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赚钱的渠道并不多。4 i/ o" R3 a3 ~
  2004年元旦,黄明光在陪海南的朋友逛武当山时,偶然听到了几位练功者的抱怨,引起了他的注意。8 M1 }7 A; F% d) R' h, k8 ]( e, p
  练功者 熊维正:“脚底容易出汗,袜子脱了以后臭。”$ n" a" H0 n7 @
  练功者 袁修刚:“练功夫就是时间加汗水,他肯定要出汗,憋脚。”
$ j  p2 S' K: O0 O. T# l; }  练功者 张维海:“脚打滑,练拳不容易站稳。”
, v+ G- x7 h( Y. O  P; @/ p6 k  黄明光上前一打听,原来是鞋的问题。他忽然想起小时侯自己穿的千层底布鞋。布鞋虽然透气舒适,但由于样式太土,慢慢被人冷落了。) r/ Z' i% [9 ~2 R# a- O0 q. V

# l7 A5 |7 A' R+ _& r* x  能不能做出一种适合练功的布鞋呢?这种鞋会有多大的市场呢?黄明光考察了一个星期,发现很有做头。! \3 o. ]; E2 o; ?! V6 s
  黄明光:“人们既看他的演技,同时也看他的服饰,他的一招一式人家很欣赏。他身上穿的东西人们也会看到,无形中给我做宣传。”
2 I& v# L2 d1 U7 G1 D  在武当山练功的人数量虽然不多,但每年关注他们的游客达到100多万人。
9 V, _4 F2 G4 J3 S; f6 ^' o; P  看到这些练功者背后的商机后,黄明光决定做布鞋。他们会接受吗?
! c  f: o4 V! L7 D4 j5 d  在各个武术团转悠了十几天后,黄明光盯住了这个叫袁理敏的人。他在当地很有名气,经常带团到国内外进行武当武术表演。4 w' f" ?" h  `- \- k+ s) _' q
  黄明光:“如果是穿了我的这个鞋,肯定是有一种在各地方宣传示范作用。”
- r: N% r0 S7 l; W , v' @: \$ L7 Y
  通过打听,得知这位袁团长竟然是同乡。混得脸熟后,黄明光找机会向袁团长提出自己的想法,结果出乎意料。
4 m' U3 w: b! ?$ A( H, l4 `9 w  黄明光:“不知道你的鞋怎么样,你就放几双在我这里试一下。”
! U8 K) a1 w. y# `5 A  袁理敏之所以答应黄明光,并非因为老乡原故,而是自有盘算。% K7 x5 b/ O0 T3 C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我们专业是武术搞养生,对鞋对制造什么东西我们可能是不懂的,什么用料我们可能更加不会懂了,我们只能是希望有人把空白填补,能让我们穿上更合适的鞋子。”0 R* a6 ^3 ?) {) z
  袁团长同意后,黄明光把母亲和邻居们的老手艺排上了用场。
! v7 q0 @; ^5 D: R  传统布鞋容易变形,胶鞋不变形但不透气。什么材料才能既透气又不变形呢?他先后用竹笋叶、玉米皮等进行试验,结果都不行。一次黄明光到朋友家串门时,被门口的山棕吸引住了。7 d$ j5 n6 g/ C" U

9 w5 [4 G) g1 C1 G0 f  黄明光的朋友 巫文明:“原来很早的时候做蓑衣,做棕床搓绳子也可以。”
& J5 t& n  m, K: U. f9 l& K  棕丝具有天然的网状结构,既结实还抗菌,黄明光便剥了两片拿回去试验。
2 ^- ~) _1 @/ |8 T' L2 Y* v  黄明光:“我们是用整片的棕丝,用剪刀按鞋样剪成片,剪成这个样子,然后面上用中药粉糊在上面,然后敷上粗棉布。”
7 K( T1 S$ w: n6 W1 B; n6 N  这样用棕丝做底的布鞋不仅透气,而且洗几水都不变形。困绕黄明光已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u9 v8 K* X0 b! V7 S8 M
  野山棕大都分布于深山密林中,2004年3月的一天,黄明光与助手采完山棕返回途中遇到了意外。% {7 \; e1 k/ ]6 g8 t+ W
  唐建华:“走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听到后边有很大的响声,回头一看,二三十只猴子。”
* L: f$ I/ F( j9 Z. T1 T- S- C
- {8 b/ k/ K4 g- @/ w  黄明光:“等我还没反过神来,又有两只追我,一只抓着我的袖子,还有一只抢我手上的塑料袋。”
+ E; Y7 `' X- B! j5 S  e( l  两人跑了二十多米回头看时,发现猴子们在撕扯装山棕的袋子,以为是食物。由于地形不熟,剥起来费劲,这次经历后,黄明光决定收购山棕。) R' p1 C3 Q  k$ |& A
  黄明光:“像这样一片的话就两三角钱,一般来说把秆子去掉,光要棕丝,一斤在两块多点。”: i; v# j, L1 I& |
  很多村民见这种没用的东西还能卖钱,空闲之余便上山剥起山棕来。# a& s+ x* O' q9 `- I2 u
  村民 曾义明:“不剥它不长高,一年可以剥六七十片。”
9 F$ o$ O6 B$ G) x% I  村民 张龙:“一棵树一年按重量算的话在五十多斤。
0 t3 S7 {! q. W& e$ z  记者:“能卖多少钱?”  J# A* O8 C; b# a* A: u" S. c
  村民 张龙:“也就是一百多元钱。”* D$ l. R( v& N

! F" ^* c  B3 c& _  一片棕丝能做两双鞋底,一双鞋底的成本在一毛左右,做成鞋后至少有10倍的附加值。当黄明光拿着用山棕做成的布鞋找到袁团长时,却碰了钉子。
8 p# B+ f. e" Q8 X1 k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款式看起来有点像过去农村里面有这样两个耳有松紧,但对练功人来说那种没有特性。”2 Z* i, f2 l, _  P  P. r# ?7 C- g
  黄明光根据袁团长的意见对鞋外型进行了修改,使鞋既有特性也结实,但袁团长却违背了当初许下购买的诺言。% q) V$ A8 R  ~1 a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价格比普通鞋高多了,一般人可能是接受不了的。”! k8 S" m* s6 z$ Q' E
  当时这种鞋定价在80多元,是普通胶鞋的五六倍,而练功非常耗鞋,每个月至少得四双。为了从袁团长打开突破口,黄明光觉得哪怕赔本也要干。于是他就送给了袁团长100双布鞋。" I' [, Q& ~9 f- {, K8 d
! F; E8 |$ p7 b" ~% r
  练功者 袁修刚:“它不感觉憋汗,透气。”9 F) q5 }- J' E# S* X3 T7 `: V) b
  练功者 熊维正:“皮鞋底穿得脚底挺硬的感觉,穿着不舒服。这种布鞋底下透气,穿着还是蛮舒服的。”  R( a- S, m/ ]0 @6 C
  通过袁团长的无形宣传,黄明光收到了意料中的效果。1000双练功鞋很快卖完了,一算帐,挣了5万多元。# l& @7 L% t" y: g
  2004年8月正当黄明光在批量生产布鞋时,袁团长却怒气冲冲地找来了。9 Q/ r2 a( Y" D- q; [; v* G/ B, s! T
  原来,袁团长在一次表演时,布鞋出现了问题。" N) y) ^# Z6 ]9 @& D& L, |+ u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太极拳里面有个动作“千斤坠”,就是这个动作,这个动作要求力量往下沉。做这个动作时鞋子突然开裂了,这个令我们很难受。”8 m, y9 P0 N& z
0 ~" n  ~0 N9 s. S5 L$ ~" e
  黄明光拿起鞋子一看,连接鞋面与鞋底的棉线断了,而鞋窠里的棉垫很湿,水份把棉线腐烂了。随后陆续有四五百双布鞋退了回来,黄明光陷入了困境。1 x% i$ Z* q( S5 j' D0 k" I, [
  一次上网时,一条新闻引起了黄明光的注意,国外从中国进口丝瓜络做洗浴用品。
3 a& |* e# P! Y. p& m# n$ T  黄明光:“介绍说丝瓜络不吸水,通透性很好,沾水之后很快就干掉了,我就觉得这个特点很好。”
( ~5 q% F8 R7 w5 E$ f( C9 @3 k" H  当时正值盛夏,黄明光打上了一个卖青丝瓜人的主意。这个人叫范启才,是武当山特区大湾村的村民,种的丝瓜吃不完就拿到市场上去卖。
8 C" _. b/ a$ A' W  武当山特区大湾村村民 范启才:“一次拉了一车有二百斤丝瓜,突然间遇到一个人,把我的丝瓜全都买去了。”1 G, i0 ^7 R6 C  B5 s' q8 n& {; [

" L/ r. r7 X& X$ y; r  黄明光买回去丝瓜后没有自己吃,都分给了邻居们,却留下了范启才的联系方式。
3 Y' N& O0 P$ G9 Q3 m  黄明光:“我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是为了找以后的种植基地。”
1 l( O9 c5 x7 ^6 P7 r  2004年11月,黄明光找到了范启才的家,让他帮着收一些老丝瓜。) c( S$ z$ ^6 s4 d1 ~
  村民 詹兰英:“丝瓜老了以后洗个碗,以前卖不出去。”, n; _2 c' F- a4 f6 U! F0 w9 c
  武当山特区大湾村村民 范启才:“你吃不了,老了没用,他突然间来说要收这个东西,一元一个,基本上说当时块八毛一个,我们感觉没有想到。”
" x& d& y1 h( p  Q. k 3 M8 m9 p+ y+ z
  更令他没想到的是,黄明光要用它做鞋。范启才跑遍了周围的几个村,收了2000个老丝瓜。) X0 l( H9 f) y" Z% c, U0 b
  黄明光把老丝瓜的皮去掉后,把它剖开,剪成大小不等的鞋垫样子,用石灰水浸泡后压平就可以用了。" E! I/ j1 o& X  o5 P
  黄明光:“做成鞋垫滤汗效果好,即使汗沾上去很快就散发了,不会腐烂。还有一个回弹性很好,有自然回弹性。”
0 K0 e, Q& ^( @7 Z! {  黄明光用丝瓜络取代了棉花,滤汗和舒适效果大大提高。一双丝瓜络鞋垫的成本在四毛钱,做成鞋后能卖到6元钱。一次到范启才家里拉丝瓜时,黄明光看见范启才在用野麻打草鞋。; l! H2 |8 J5 W8 @( r. V
  武当山特区大湾村村民 范启才:“搓成绳子,这么细一点你看拽不断,非常结实。打草鞋还卖,在我们这个地方靠武当山近,出去卖给武当山的游客。”
! @5 O5 L) J! J& g5 o/ d   o5 Q3 q# w- G! U; h/ W1 }2 g+ p
  这种野麻不但结实,而且遍地都是。在比较了尼龙线和麻线后,黄明光决定用麻线替代棉线。
1 f/ i5 _6 }' ?' I  黄明光:“尼龙线做鞋的话,鞋子穿坏了以后作为废弃物也不环保。这样它在自然界可以自然分解。”
# m5 H3 |2 {6 _) r) R8 L  到2005年3月,黄明光做出了不像传统布鞋那么多缺陷的布鞋。袁团长穿上这种布鞋后,感觉身轻如燕,并且与自己的服装也很搭配。0 @. ]; O* L4 |& n" q2 \0 u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去德国也好还是意大利也好,我们身上穿的,观众从鞋子到衣服都想要一套。”
: c+ ~- `& @, q8 ^. |0 N  袁团长在外面表演时替黄明光接了一些订单,一些布鞋已经卖到了国外。很多到武当山来的中外游客看完功夫团的表演后,都打听哪里能买到这种布鞋。黄明光便在景区游客中转的中心八仙观设立了销售点,不断接到一些小订单。
' C1 A: K4 S- q2 D2 x5 _
# `& Y/ f3 b' x, ]- v  根据游客的心理,他还开发出了儿童布鞋、工艺绣花鞋和养生布鞋等六七个系列品种的布鞋。, b  n8 G+ V; K* i1 J4 k
  游客:“比传统的老工艺布鞋要好,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不仅我要买一双,给我女儿老婆各买了一双。”
6 g6 m! S+ i  J* D) ^% x  a  武当山特区景区管理局副局长 王富国:“我们这里国外的人比较多,美国的,日本的,新加坡、俄罗斯,国外游客来了买黑色那种鞋,如果是我们国内团队游客女式的好卖。这是武当山实实在在的千层底鞋,别处买不到。”, f; Q$ @1 n1 t. l) I0 v$ D3 o
  2006年9月,一个大订单把黄明光的生意从本地拉向了外地。7 C( e  C9 J5 Z1 K
  她叫罗玲玲,在广州一家贸易公司做服饰进出口生意。在网上看到黄明光布鞋的材料和款式后,很感兴趣。' z( x! V/ u# ~' w' j

( {" S8 L* V2 Z0 n$ Q  广州客户 罗玲玲:“这些材料我们一般不会注意它,就是注意到它也不会想到可以用到这方面。”
; _0 m6 X* u+ t# V5 X) t  这种土产品能受讲究洋气的广州人欢迎吗?罗玲玲就订了一批进行了试销。
! i7 @" Z7 d; C+ y) p2 G  广州客户 罗玲玲:“市场的接受非常好,因为现在我们做的这个产品符合了人们的一个需要,就是环保、舒适。”- J2 F* C$ E9 M& C( C
  小试成攻后,罗玲玲就发了个款式订了价值20万元的家居布鞋。而黄明光第一次接到这样大的订单。
4 y. d, {4 i! D# A  这笔生意,黄明光能赚到了在武当山一个多月才能赚到的钱。他正招工赶制,双方下一步瞄准了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准备联合开发时尚布鞋。9 B  j, v, r; x7 k. u+ N

4 n( I/ y8 _7 ~, e: n  黄明光与袁团长签定了**供货合作协议,通过景区和网络的销售,黄明光靠卖布鞋一年能收入300多万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