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晋书•宣帝纪》载:“青龙二年诸葛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帝出兵追之,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是也。”这是木屐用于军事目的一个实例。甚至连敦煌出土的观音画象中所画的观音菩萨也穿上飘逸潇洒的木屐。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前齿和后齿均可拆御的,供游山玩水所穿的木屐。《宋书•谢灵运传》称谢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使用起来,既科学又十分方便。还有一种与木屐功能相同的鎏金铜钉屐,更是把木屐装饰得华贵富丽。如出土于吉林省集安县的鎏金铜钉屐,每只屐上鎏金铜钉多达35枚。
% m4 M) r* ~7 F3 Y木屐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凡此种种实例,在近几年考古资料中举不胜举。另一方面,我们在古代的诗文中来考察木屐,会惊奇地发现,古人对木屐更是作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描述。如唐代大诗人李白“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描绘的是唐代贵妇穿木屐的情景,而“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又给人以无穷的?想。诗人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使道士幽闲、静雅的居处顺着屐印而隐约可见。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直至清代诗文仍然有深深的屐印。如孔子七十代孙孔广綮《春雨》:“高低绣陌湿无痕,处处苍苔屐齿存。” : v1 H! s1 G6 x, D
对木屐的穿着习俗,古代规制也颇为讲究。《后汉书•五行志》载:“妇女出嫁时必须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在南北朝时期,妇女着圆头屐,男子着方头屐,圆即顺从之义,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陋习可见一斑。不过到近代,著屐只是为了轻便、凉爽,在重要场合是不能穿木屐的。
# B P6 a8 F. c/ b& P木屐在我国传承了5000多年,今天尽管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销声匿迹,只有在原百越文化圈边陲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还有木屐身影。但印刻在木屐身上的历史信息,并不会因之消失。相反,会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而愈加丰富。     这是好不容易挖到的农村的下雪天穿的木屐,齿是梯形的且前小后大 下载 (174.84 KB)
# K5 Q: N' T) n0 ]( C) \& m' k尝试仿古的翘头木屐底履
/ i- {% K5 a. M Z9 S* l2007-8-4 18:26' c/ n. Z: J+ v3 k$ ? f
U9 G, r4 k& b( Y
! U, n+ A* S5 z+ `     在各种鞋履中,屐的构造比较特别,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底板,这就是屐的基础,通常以木料为之,作鞋底形,古时称之为“木扁”。上钻有小孔数个,以穿绳系。二是绳带,被称之为“系”,南朝无名氏《提搦歌》:“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系两头系。”②就指屐上的绳带而言。三是屐齿,均装在木扁下,其开头有扁平、四方及圆柱体等多种,高度在6-8厘米之间,前后高低大致相等。屐齿的装法不尽相同:简单者以铁钉固定;考究者则用木榫联接,其具体作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用明榫,制作时先在木扁上凿以穿透的孔眼,装配时使屐齿上端的木榫穿过底板,再用竹钉或铁钉从侧面固定;因从屐板表面能看到榫头,故称“露卯”。与此相对,还有一种联接方法:开孔时不将底板凿穿,做成暗榫。由于在表面看不到榫头,故意称"阴卯"(图一)。《晋书·五行志》中即记载有这方面情况:“旧为屐者,齿皆达木扁上,名曰“露卯”。太元中忽不彻,名曰‘阴卯’。”③后来发生了袁悦之之乱,人们将暗榫之屐附会为乱世之征(因“阴卯”与“阴谋”谐音),故废弃之。9 u' I0 j) {2 V$ ?1 o: b6 n
又有铁屐,以铜铁为木扁,下施铁钉。《太平御览》卷六九八引《晋书》:“石勒击刘曜,使人着铁屐施钉登城。”⑩这种铁屐多用于武士,着之以便攀登行军。吉林集安洞沟第12号墓壁画所绘披甲武士,足部即穿有铁屐(图二)。与木屐不同的是,铁屐的屐底不用屐齿,而施以钉。这种铁屐在考古发掘中还有发现,如吉林吉安高句丽墓出土一件,以铜楹为木扁,表面鎏金,周缘折起,上有可供穿绳系带的小孔若干,底部铆有方柱形鎏金铜钉(图三)。后世则将此称之为“钉鞋”。清赵翼《陔余丛书》:“古人雨行多用木屐,今俗江浙间多用钉鞋。”⑾
+ \* P" F" I: [    方头木屐 2 Z5 a! O- }7 a, a+ d& ^
b4 H! T' h% z# W: \屐是古代对木制底鞋类的总称。其特征是前后装两个木跟,古时称高跟为齿,故木屐又称"齿屐"。在汉代,男穿方头屐,女穿圆头屐。此中寓天圆地方之意。作战时,将木屐去齿就成为无齿战屐。
' p, ^, b! F& m; h! C" t0 D  南朝活络齿屐 ( F, v8 W. h! W; U; S" |& P2 U$ o
$ c& V9 P: I4 O$ s! I3 r& ]
这是一双仿南朝"谢公屐"形制的活络齿屐。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是我国山水派诗的鼻祖。性喜山水,根据《南史》记载,他创造了一种活络木屐。为了登山时保持人体平衡,这种木屐利用榫头、插子和两枝活动齿屐,在上山时卸掉前齿,下山时则脱掉后齿,史称"谢公屐"。
" V) S) l5 Q/ w# x! E4 r 
1 z5 j% e% U( E: q9 t/ y$ Z: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