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楼主: huyujia

棕制品的鞋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1: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v.ku6.com/show/bOqLL_NpsHRhq7yS.html每日农经 赚钱的棕榈树 - V1 ~. O. Y0 P7 ^3 J! y% i% I5 o
http://v.ku6.com/show/3VkdDknCUxSYjrLw.html[ 资讯 ] 阿联酋:棕榈树浑身都是宝_102 l& Y; d# l  _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2: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在抢购大漠行麻鞋  t& i# O0 c1 Q( |9 H" d
大漠行麻鞋生产过程
' x2 ?- U- T/ d 工人在做鞋底6 o9 W: H: T2 T* }3 ]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2: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青麻属弱碱性物品,而我们人类脚上的细菌及脚汗为酸性物质,因此它是一种保健品,中和去脚气。麻鞋凉爽、防潮防滑,具有吸汗透气治脚气的作用;穿麻鞋还可以按摩脚底穴位,又具有疏经活络,益寿延年的保健 作用。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环保产品,其抗霉抑菌、屏蔽辐射、消散音波防静电保护身心健康的理疗效果。 甘谷麻鞋有麻凉蛙、麻拖鞋、休闲鞋等200多个品种。随着产品知名度的提高,甘谷麻鞋已出口意大利、美国、西班牙、日本和我国台湾、香港等17个国家和地区,有些麻鞋一双竟能卖到100多美元。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2: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鞋麻鞋麻鞋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3: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屐是纯种东方产物,不过,现将其发扬光大的,却是位西方博士,这位博士从制造平板足之类的订制矫正鞋起家,75年前,设计了第一双Scholl木屐凉鞋,今年春夏,终于“再”传到东方。0 b5 ^' q  W# m- W7 m6 Y- ?, S
0 ]3 `0 v5 Y, o/ Y7 H
久远的木屐之声 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据《史记》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就曾发现了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木屐。然而在今天的世界里,穿木屐最多的当属日本人。在日本传统的节日里,在婚庆、祭典等仪式中,日本人穿着传统的和服,而木屐在整套的和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3 D# \* |8 \4 ?0 n
  看惯了日本人穿木屐,多数人会以为这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然而循着木屐之声,回到久远的过去,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日本服饰中的木屐是在唐朝时由日本来中国的留学生带回到日本并流传延续至今的。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派随臣遍寻吃食不得。就在几近绝望之时,跟随重耳一同逃难的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重耳喝了。一碗肉汤下肚,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发现所食之肉竟是介子推从自己身上割下的时候,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晋文公返国,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遂携母隐居到了绵山。文公得知后,命人去绵山搜寻,求之不获,遂下令三面举火以逐介子推下山。然而大火未能动摇介子推归隐之心,大火过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已被烧死在了一棵大树下。晋文公见状,恸哭。命人将旁边烧剩下的残木劈成板子,做成木鞋,穿于脚上。让嗒嗒作响的木屐之声时时提醒自己,不重蹈覆辙。木屐之声激励着重耳励精图治,最终使晋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木屐之声伴随着重耳“悲乎,足下”的叹息,伴随着寒食禁烟、伴随着清明上墓、伴随着清明植树的风俗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7 b3 d& u# r( b0 M$ G1 N* e
  也许是历史的一个巧合,也许是后人接受了晋文公重耳足蹬木屐“以志吾过”的教训,总之,若干年后,决定唐王朝命运的介休之役就在绵山脚下进行。刘武周、宋金刚会同突厥军队数万人与太原公子李世民进行决战。李世民坚壁挫锐,慎择战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此役李世民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就是礼贤下士,收降了一位割股奉君的名将尉迟恭。不过在后来的凌云阁封臣中,李世民没有像晋文公那样健忘,首先重赏了这位忠义名士,由此传为千古佳话。* N( w4 s! T9 ^) D
  日本人穿木屐的习俗是不是直接受了晋文公的影响,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两千六百年前的重耳是中国历史书中记载的穿木屐的第一人,而木屐又是在唐朝时期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据有关资料记载,日本历史上的飞鸟和奈良时代,也就是中国的隋唐时期,中国的文化对日本影响极大,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成为日本上流社会正式的礼服和朝廷的正规制服。虽然在和服的发展史上,其式样曾多次发生变化,但它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式。
  n. c: J  @& y2 w9 B* z# s  究竟日本人穿的木屐和山西的绵山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率领日本友好人士代表团访华的池上正治先生更是怀着极大的兴趣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2001年池上正治先生第二次来到绵山,将自己所搜集到的一些有关日本木屐的资料交给了中方,其中有几张照片拍的是日本一家老字号的木屐作坊,作坊招牌上写的字竟是“山西商店”,也许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吧!

6 a+ }$ k" Y9 N/ e
/ h( O: @# O6 g3 Z' S# c! {
( A0 x2 C- @! ^1 Z

& ?. z( J# ]! J% J+ g
8 \& t) ^: U/ ^9 k5 c0 S3 J8 Y3 Z

0 ]& ~& r( s6 u, z) ~5 Y  y) I# h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3: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3: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南岛,尤其是椰乡文昌,人们素有穿木屐的习惯。
2 g5 h' ?3 ?% b  x& d% Y" O[tr][/tr]
  木屐,顾名思义,是用木做成的一种穿载具。海南人喜欢用当地苦楝树木做木屐,这种树,材质紧韧轻软、美观耐用且易用于加工,是制做木屐的最理想材料。木屐的制做很简单,先将所需树木锯成适度板块,在根据人脚的尺寸和模样加工成“屐身”,然后用软质的人造革或其他皮料剪成的“屐耳”,钉牢在“屐身”上,便趁个了一双轻巧的木屐了。 " Y+ y! @0 T+ H9 F; E
0 {" x# `0 y- N7 u( e  `, V" g
  来海南别忘了买上一双精美的木屐带回家! 0 U. X  d( Y" S& Y' T- _* @
[tr][/tr]

8 `7 D7 G: J9 R1 Q8 s! M7 \海南木屐已有很久的历史。起初人们穿木屐只是图轻便、清洁,是一般平民百姓经常穿用的。后来人们对木屐也逐渐讲究起来,特别是姑娘们,都喜欢穿载五颜六色的花屐。60年代以前,海南人穿木屐较盛行,尤其是文昌农村,人们无论在村场庭院,还是赶集或上工地劳动,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双脚都离不开木屐,木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那时城里有很多专售木屐的商店,花式多样,琳琅满目。但后来受“文革”极左思潮的影响,木屐也被当作一种落后的东西抛掉了。如今,木屐又渐渐流行起来。现在,买日什货的市场上又出现了卖木屐的摊贩,款式美观,色彩鲜亮,每双售价几块钱左右。穿木屐虽然不如穿鞋走路舒服,也不如穿鞋帅气,但花费不多,时而穿着还是另有一番情趣的,“嘀嗒嘀嗒”的木屐声会带给人们一种欢快的音乐感受。 2 ]( y( X* B# G/ l7 G+ k- s2 G# I

1 \% A0 H6 Y8 Z  J. W; M8 r! T! X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3: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1 x; ?* R' h9 b% z6 i
+ v8 ?% Z- o( J6 w% n6 [
3 ]) q& M. C6 j" ?7 X. Z7 Y

" D, a) O$ z7 G4 ]0 I
# w- Y7 g2 Z7 D, V* u7 S. q- v
' Y7 a5 _0 q( V

! P1 }0 G/ X4 ?% i8 a

; n+ @) Q3 g/ [: B+ q# D( [
繽紛世界
鄉土巡禮:不只賣木屐也賣希望
告別灰白,踩出生機
& h; e- _9 i$ z8 T4 G* b( R, N2 f% {
圖文─採訪小組* m, Y- f# g! s+ j4 G
我的家鄉在這裡5 u0 U5 b8 D5 P& w0 R
 位於宜蘭縣蘇澳鎮東南方的「白米社區」並不出產「白米」,該地因為出產以製造水泥原料為主的白色礦石而得名。地理位置三面環山舊稱「白米甕」,範圍涵蓋了白米溪沖積平原上的四個里─永光、永樂、長安和永春。白米居民是如何以木屐一步步採出希望與活力?是如何獲得自我意念的成功?透過文化、教育及社區全面的營造,不分老少,大家一起投入改善家園環境,白米社區從傳統產業再出發,化爭執為溝通,化危機為轉機,就讓我們來一趟白米木屐博物館分享社區營造與人文教育的驕傲經驗。
. |& @. }+ N: d/ o$ C瞧瞧木屐博物館* j3 X' _) S$ ]1 Q* c/ H2 n
 實地聽這裡的白米社區木屐博物館工作導覽員熱心喜悅地敘述著六年來經由木屐產業找回家鄉的希望動力,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件生活工藝品,而是許多生活文化的藝術品。白米社區木屐博物館分為三館:第一館以歷史介紹、木屐展示與餐飲販售為主,第二館以木屐展示販售為主,民眾可以在此選購木屐,當場配合腳型後加上皮環,成為適合自己的木屐,第三館以DIY體驗為主,民眾可以在此自己彩繪木屐、學習製作木屐。成千上萬雙的各式木屐應有盡有,除了用腳穿的,還有大得可當床的、細小如項鍊般可掛在頸部的。更有罰站木屐,面板刻有凹紋,可發揮些微少的按摩功能,另有專為腳底按摩設計的木屐,穿著後四處走動,據說有去除酸痛、預防高血壓等作用,是木藝品,也是運動健身器材,賦予木屐新的生命,令人激賞。來這裡,除了傳統木屐工藝製作示範之外,還可欣賞獨特的白米響屐舞以及品嚐美味的白米風味餐。: M  R/ P& B& Y% ]; P" a5 {
仙履奇緣故事多
4 B' C! l7 j$ |4 S( b' s
 館裡有趣的掛滿許多木屐許願字版,四面八方的遊客藉由抒發情感表達心中的願望,真是展露溫馨人類與珍貴回憶的思維,雖然展覽館小小的但卻充滿了大大的祝福。一邊觀賞各式各樣木屐,也一邊聆聽有關木屐傳說故事:木屐舞的起源與中國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有關,相傳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很喜歡聽女子走在板上所發出的聲音,下令將宮殿的地下裝上騰空的木板,謂之「響屐廊」。後來西施更錦上添花,在木板下遍置陶甕,走在其上會發出如木琴般的美妙音響,西施穿著木屐、腳上戴著小鈴鐺,在木板上婆娑起舞,讓夫差心醉不已,因此最寵愛西施,這即是木屐舞的由來。歷史記載孔子周遊列國到蔡國時,腳就穿著木屐,蔡國因怕孔子被楚國禮聘,有意軟禁孔子,他到蔡國住進客棧,有一天半夜,他穿的一雙大木屐被人偷去,一量竟有一尺四寸。白米木屐館師傅根據這個典故製了一雙孔子屐,一尺約三十公分,一尺四寸共四十五公分,孔子木屐擺在木屐館內好像巨人鞋,許多遊客望著木屐想像孔子大腳,覺得很不可思議。是山東人高大無比還是古代的度量衡有落差呢?總之這些栩栩如生的歷史故事一定是老少咸宜,增添許多展覽的情趣。
4 a9 ^& ?1 ]" W# X: H/ L: _. A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3: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2 l" Y2 ~( U- l
% Q0 k' D+ M1 O& |0 G) h
      连州老一辈人都记得一首民谣:“三江草鞋,连州屐;东陂马蹄,西岸石。”讲起连州屐,老人津津乐道:从前,连州木屐不但本地人喜欢,来连州传教经商的洋人也喜欢。夏夜,忙碌一天的连州人都会穿上木屐,手摇葵扇,或坐在门口的石墩上,或悠然慢行于石板街。这时,街头街尾就响起“嗒哒”、“嗒哒”的脚步声,成为当时连州街头街尾特有的风景线。那些来连州经商的商人和挑夫,挡不住诱惑,走时都忘不了去木屐店选购几款刷过漆、绘有各色图案的女装木屐,和用棕线编织成屐面的男装木屐带回家。  6 m1 t( e: _% f  Z8 H' @4 u, r' H

" ?. |8 _$ c! u5 J) d  连州木屐用长于高山的白花木、泡桐木做鞋底,面上交叉或平钉上布、麻、皮,或者棕线编织而成的条带,具有通风、透气、爽脚的特点,清朝时已风行,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在广东省各地及东南亚一带小有名气。    ]) e! G7 }) ?( V( L9 m- }
& X* E* y  q4 I/ e1 }
  20世纪末,连州与省会的距离拉近了,广州到连州由过去的十几个小时车程缩短到三个多小时,于是来连州的游客日增,便有上了年纪的港澳、珠江三角洲游客问遍山城新老铺,要买连州木屐。  1 o# g! y9 W( |$ X4 X  m
+ B- U0 [( A+ P
  精明的连州人根据需要,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式,生产出高级保健木屐,品种达9个之多。摆上市场,卖得还真不错呢。  
7 N* X0 ~/ s( Y& F0 `
* J: e  g/ K. V! N% |0 M  现在的连州木屐,除保持传统风格外,还根据现代人的脚型特点,设计出多种流线式的屐型,使人的脚底与屐接触更吻合,感觉更舒适。同时,还特意在木屐底部前后加上耐磨的软塑胶,这样既可避免木屐损坏城市人家居的地板,又可消除木屐与地板碰撞发出的声音。  
7 u( w) v+ y% _
# H9 z- B/ D% Z  连州木屐已成为连州的一种特产,来连州旅游的港澳、珠江三角洲客人,都忘不了买一双回家过过瘾。连州人还将木屐作为礼品给客人,附近县、市的接待部门都备有连州木屐,以送给远方来客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3: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蘇澳白米社區 木屐業響叮噹
. `% r8 ~: {; h( p' [; e6 I! _$ z) ~2 P% L. l
7 h3 w, Y% _. g, [. ?
蘇澳白米社區 木屐業響叮噹
- n, s: d" x# o4 @# h- l0 ]2 ]
/ C- w. e$ G- \! S" Y& o5 D
3 i. V% {3 K+ y# T1 V
木屐師父陳信雄現場製作木屐。記者陳宜君/攝影

! w! N4 f- J! X$ `" G$ {# z8 H1 P! W0 W$ l/ Q
" S, P( q9 l5 l; S, Z* I0 r* Y
【記者陳宜君/蘇澳報導】1 k, ]5 U* A) S$ o+ W: l# c

* f  V4 M8 [, ]- J$ H4 h' M  蘇澳白米社區位於蘇澳砲台山麓蘇花公路入口處,更是蘇花古道的起點。白米社區以製造「木屐」聞名,日據時代的白米社區,因三面環山,林木相當豐富而發展木屐業。% D4 {* H; W$ ]1 C9 ?
) N1 I: c! t& p2 W% y

0 K' T5 f8 c4 R. K5 T+ \& _" y! X. }. u 白米社區在日據時代及光復初期,木屐業有著相當的規模,但隨著木材資源貧乏及工資高漲等因素,木屐幾乎被膠鞋取代,白米社區風光的木屐產業,逐漸沒落。近年來,白米社區居民賦予木屐新的定位,把木屐從「生活日用品」轉化為富文化藝術意涵的「手工藝品」,吸引大批遊客,木屐形象館前,遊客的喧鬧聲讓整個社區熱鬧非凡。- q/ R( f0 [5 `! y* @, O9 b

( u. ^7 t% m& A/ E$ w) g7 }8 N' m/ J  y9 `! r4 f
木屐形象館原本是老舊台肥員工宿舍,平房年久失修,顯得破落,社區居民在民國八十七年時租下宿舍,發展推廣木屐社區產業,生意蒸蒸日上,八十九年,社區居民買下宿舍。民國九十一年文建會地方文化館計劃通過後,在九十三年開始動工,原有的舊台肥宿舍之上搭建鋼筋,成為現在的木屐形象館,當年台肥宿舍的舊牆上,還有白米木屐的字樣,仍在木屐館的一樓右方處。$ r! m/ F* I) V! M1 v% ], B
1 ~* T9 l3 N/ L4 n6 D
+ B  y! b1 Q8 W
木屐形象館供遊客免費參觀,需向館內工作人員拿號碼牌入館,館內有各式木屐,木屐師傅陳信雄現場製作木屐。陳師傅除了做傳統的木屐之外,也發明許多特別的木屐,譬如說可以讓人抬頭挺胸的罰站木屐,還有可以按摩腳底的按摩木屐,都可以現場試穿。: J6 U4 x# n) U# h; c; V
/ z! v# }3 E2 f2 m$ S& ^5 N; m
2 V; L% M$ H. @
台北陳同學說:「一進館內就覺得木頭的香味很濃,解說的很詳細,木屐都做得很有趣。」木屐的Logo也很特別,導覽組組長蕭玉珠說:「木屐上的圖案遠遠看就像是碗裡面有白米,其實下面三條線是代表了河水,會叫做白米是因河床上的白色石頭,像極了白米才因此命名的。
. T- H$ L5 \' g1 `+ E
5 D0 q; b0 ]; ~5 F4 L+ ?' P+ `, S  \+ g* P6 z! {

' a  f7 r# M( C 社區也貼心設計一套行程,提供參觀旅客,若看過、穿過木屐的旅客覺得還不過癮,想帶點紀念品回家,就可以到木屐館隔壁的工藝館去做做DIY,留個到此一遊的紀念!* R; y% _  ~$ f2 a' W3 \7 S1 j
$ }$ D8 F8 k' L
讓人可以抬頭挺胸的罰站木屐。1 ]! G3 D& v7 n$ \/ f4 Z1 P* f

! C/ X6 \( [6 P9 F$ b6 e( O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4: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晋书•宣帝纪》载:“青龙二年诸葛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帝出兵追之,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是也。”这是木屐用于军事目的一个实例。甚至连敦煌出土的观音画象中所画的观音菩萨也穿上飘逸潇洒的木屐。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前齿和后齿均可拆御的,供游山玩水所穿的木屐。《宋书•谢灵运传》称谢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使用起来,既科学又十分方便。还有一种与木屐功能相同的鎏金铜钉屐,更是把木屐装饰得华贵富丽。如出土于吉林省集安县的鎏金铜钉屐,每只屐上鎏金铜钉多达35枚。 3 a' {3 N; c1 p& f$ o) [+ I
木屐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凡此种种实例,在近几年考古资料中举不胜举。另一方面,我们在古代的诗文中来考察木屐,会惊奇地发现,古人对木屐更是作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描述。如唐代大诗人李白“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描绘的是唐代贵妇穿木屐的情景,而“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又给人以无穷的?想。诗人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使道士幽闲、静雅的居处顺着屐印而隐约可见。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直至清代诗文仍然有深深的屐印。如孔子七十代孙孔广綮《春雨》:“高低绣陌湿无痕,处处苍苔屐齿存。”
$ F# U5 y& ^% I' d* S对木屐的穿着习俗,古代规制也颇为讲究。《后汉书•五行志》载:“妇女出嫁时必须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在南北朝时期,妇女着圆头屐,男子着方头屐,圆即顺从之义,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陋习可见一斑。不过到近代,著屐只是为了轻便、凉爽,在重要场合是不能穿木屐的。
$ J9 k* j0 s9 q5 u木屐在我国传承了5000多年,今天尽管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销声匿迹,只有在原百越文化圈边陲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还有木屐身影。但印刻在木屐身上的历史信息,并不会因之消失。相反,会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而愈加丰富。 这是好不容易挖到的农村的下雪天穿的木屐,齿是梯形的且前小后大 下载 (174.84 KB)- u2 O+ G1 y$ I3 H$ R
尝试仿古的翘头木屐底履
6 Z+ T; Q" k$ r2007-8-4 18:26
/ l2 l' i! V# p5 `* y9 D+ W2 ]  B% M! `4 ]  ]; O& \

+ V; p) ~) n) s9 E- h 在各种鞋履中,屐的构造比较特别,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底板,这就是屐的基础,通常以木料为之,作鞋底形,古时称之为“木扁”。上钻有小孔数个,以穿绳系。二是绳带,被称之为“系”,南朝无名氏《提搦歌》:“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系两头系。”②就指屐上的绳带而言。三是屐齿,均装在木扁下,其开头有扁平、四方及圆柱体等多种,高度在6-8厘米之间,前后高低大致相等。屐齿的装法不尽相同:简单者以铁钉固定;考究者则用木榫联接,其具体作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用明榫,制作时先在木扁上凿以穿透的孔眼,装配时使屐齿上端的木榫穿过底板,再用竹钉或铁钉从侧面固定;因从屐板表面能看到榫头,故称“露卯”。与此相对,还有一种联接方法:开孔时不将底板凿穿,做成暗榫。由于在表面看不到榫头,故意称"阴卯"(图一)。《晋书·五行志》中即记载有这方面情况:“旧为屐者,齿皆达木扁上,名曰“露卯”。太元中忽不彻,名曰‘阴卯’。”③后来发生了袁悦之之乱,人们将暗榫之屐附会为乱世之征(因“阴卯”与“阴谋”谐音),故废弃之。( `, g0 ~' Q8 K0 S$ b: m# s; Z
又有铁屐,以铜铁为木扁,下施铁钉。《太平御览》卷六九八引《晋书》:“石勒击刘曜,使人着铁屐施钉登城。”⑩这种铁屐多用于武士,着之以便攀登行军。吉林集安洞沟第12号墓壁画所绘披甲武士,足部即穿有铁屐(图二)。与木屐不同的是,铁屐的屐底不用屐齿,而施以钉。这种铁屐在考古发掘中还有发现,如吉林吉安高句丽墓出土一件,以铜楹为木扁,表面鎏金,周缘折起,上有可供穿绳系带的小孔若干,底部铆有方柱形鎏金铜钉(图三)。后世则将此称之为“钉鞋”。清赵翼《陔余丛书》:“古人雨行多用木屐,今俗江浙间多用钉鞋。”⑾
  K* a7 [+ f* u7 |4 X* S
方头木屐  0 j6 y. g2 P# v- M& ^5 ]

8 v5 T: n" ~6 A  ^$ V: n屐是古代对木制底鞋类的总称。其特征是前后装两个木跟,古时称高跟为齿,故木屐又称"齿屐"。在汉代,男穿方头屐,女穿圆头屐。此中寓天圆地方之意。作战时,将木屐去齿就成为无齿战屐。
; {0 ]$ w* q% _& H1 `& j
南朝活络齿屐  " I4 E% W+ t+ U+ a3 \2 a- U. O
4 d- y+ v- s5 S' r  T
这是一双仿南朝"谢公屐"形制的活络齿屐。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是我国山水派诗的鼻祖。性喜山水,根据《南史》记载,他创造了一种活络木屐。为了登山时保持人体平衡,这种木屐利用榫头、插子和两枝活动齿屐,在上山时卸掉前齿,下山时则脱掉后齿,史称"谢公屐"。

  |/ m( i$ y. b* L: E- k# i+ z* W% H) N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4: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yujia 于 2011-7-13 14:37 编辑
- [4 K3 R+ b( [: A- a: i, x9 F: u  D

8 a( z3 l  P$ M
6 I# s3 X( J" k6 l

' o( E9 N4 _( [+ ^  B$ l9 v

0 q  k  p9 J* q. F9 C

+ g4 K$ v; F8 b: y2 y. p% ]5 f' [: q% Y- L( X! G& Z
; Z+ a7 }' O  v) X

+ o( }- J4 a4 {画烫图案的鞋。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4: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yujia 于 2011-7-13 14:40 编辑 3 H) M  l/ Q0 o' b/ e/ i

; [: {* V; _3 [! b! B2 I0 C网站出错,我的图乱了。! A$ r) H; D/ S- A4 r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4: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声音,是木屐的叫喊。, r1 \% f4 K1 x; f/ Q
木屐别名“呱嗒板”,这种能发出声音的木屐喜欢唱一曲雨中小调,那是在乡村雨缝中穿梭的另一种民间音乐,它应该永远属于孩子。
9 ?# G+ @) s9 I; I5 i始终以为,木屐、雨蓑、斗笠、芒鞋、红油伞之类的雨具,都带着一丝乡村诗意与平民色彩,有乡土的灵性。4 z0 T. C! Q2 h; Z
在北方乡下穿木屐的多是孩子,他们既不“诗人”也不“飘逸”,仅仅是新奇而已,喜欢穿着它,在雨水中溅起高高的欢乐。( b9 U- p4 U5 \' O
木屐的制作需用质地细腻的木板,刨平,钻眼,穿牛皮绳,最后刷桐油。优质的“呱嗒板”走起路来“呱嗒、呱嗒”清脆地响,木屐的牙齿叩着青砖,让青石受惊发出细细的叫声。“这种老式木屐我小时候也穿过!”昨日上午,在长沙全民鞋展上,一位老人指着150年历史之久的木屐对其余参观者说。150年前的木屐勾起了82岁市民黄承俊许多的回忆。他说,是看了《长沙晚报》的报道特地赶过来看展览的,解放前,他也经常穿着这种木屐鞋在雨天里走泥巴路。一旁观展的年轻人听到他讲故事都围了过来,黄承俊一下子成了义务“讲解员”,从木屐到油鞋,把它们的功能一一介绍了一番。他指着本报曾报道过的那双百年油鞋说:“这油鞋一般是抬轿子的人穿的,穿了它那泥巴路走起来就不会打滑了。”
# P( q2 Z" n2 \9 [- l0 j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4: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yujia 于 2011-7-13 14:42 编辑
  f( q# t( a0 C% q& l3 e) N9 O# [! e
鞋的图,好多。
/ d5 B& Z3 @* h8 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