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楼主: huyujia

棕制品的鞋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4: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居民皆穿木屐。傍晚时街道屐声大作,急速轻灵是小童,沉稳缓实的是老人。新屐声脆响,旧屐声沙沙,时强时弱,渐渐没入夜色。民族路有许多家屐店。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4: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yujia 于 2011-7-13 14:39 编辑
. B2 ]2 p7 ]& L# S1 f1 @, I) @# q/ n- k. m5 u0 J3 d
* E% v( M) ]' l! m. W- u# ?9 w

* {3 T3 G2 l$ z  鞋子图案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5: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失传1600年的“谢公履”重现上虞
9 h1 X( a  r+ ~  H' K! H$ I* F
绍兴网  2011年06月06日 16:41:39 手机看新闻

  k" |- M2 N# Z5 [; f
8 U7 w4 D* i. Q$ Q) T    本网讯(手机记者 董国光)昨天手机记者在上虞东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内看到,该公司新近研发出了“谢公履”。据介绍,这鞋子基本保持了南朝时的样子,颇令人称奇。6 h8 U0 b6 ?1 c! W6 |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曾有这样的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其中诗中的“谢公屐”,说的是南朝诗人谢灵运曾发明过的一种活齿木屐。这种鞋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便于蹬坡和泥泞中行走,给旅游活动带来极大方便。据传说当时的人们争相效仿,并名之日“谢公屐”。3 T& R8 D: {% y6 @, X4 Q7 b2 O$ _3 H; J
    据上虞民间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徐景荣介绍:“‘谢公履’这个商标原先已经被山东一家公司注册,但仔细查询后,发现那家公司注册的权限已经过期。得到这个信息后,我们马上进行一系列的商标注册手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注册了商标。”7 f6 M: P1 R  j& o" Q& o+ K& g$ S
    据介绍,注册成功后,经过不断考证试制,今年4月的“谢公履”仿制成功,并被认为基本保持了南朝时的原貌。$ H  ^( l; W3 A6 I, J
    在该公司内,一位来参观的男士穿上“谢公履”,走了一圈说:“失传了1600年的‘谢公履’,如今能重新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出来,对传承上虞东山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0 o0 ]' v, b. ?  N& e    相关阅读:谢灵运(385年-433年),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
8 l! l' m( D$ A: {; D$ M
$ j: y, [& h0 n, y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5: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 w( E. s* \) l$ `4 w( C9 ~
5 A1 y' J1 P; [* x
) q; g- v! \& m, R4 Z( e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原始木履。板上有五个洞,作为系绳之用。1989年在浙江省慈湖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遗址发现。出土时一只已腐烂,另一只比较完整。据考古学家运用C14测定为5365士125年前的遗物。这虽是仿制品,但再现了原始木履的形制- ~, N; l- Y( V# h- D$ S' W$ w5 V
下载 (11.23 KB). _2 l) m/ w2 h
2007-12-24 23:08
8 N6 [3 ^& r; Y
* P  Q2 e! d6 g+ ^4 x. C* I
: T8 j0 ~) f$ x' e& S0 b; V6 `$ D/ Q8 d
+ e4 C/ v$ j) z5 m4 R
麻线鞋属凉鞋类。古时以麻线为底,丝绳为帮编织而成,鞋面组织朗疏,中间透空,始于唐代。麻线鞋轻便,还可以用麻线织成各种花样。开元以后,妇女多着此鞋,颜色以本色为多,亦有染成彩色者。此为仿制品。
各个朝代的鞋展示
! C" E9 Z" u* c2 l& N* K7 Z
鱼皮鞋
5 t( x7 c7 q" o7 l' q( n6 n

- B4 v) h* B" T; v
[歧头履]草鞋是一般士人或百姓所着之鞋,由蒲草类植物编结而成。由于取材方便,价格低廉,穿在脚上既轻便又舒适,在泥泞的路上行走可防滑跌,在坎坷的土石路上行走可防创伤,经济而实用,因此代代传承,直到今天仍能看到。草鞋一般为用草或麻结成一鞋底板,前后备有一狭长条借系绳以竖起作为脚趾、脚跟的护档,两侧各有一个耳袢,穿时用系带穿过鞋耳紧固于足上。草鞋因外貌粗糙,不堪借人,故别名叫“不借”。草鞋的制作方法是,将稻草剥去草衣,晒至七八成干并拧成绳子。取来织鞋用的木板,将绳子套在木板的钉子上,打一个结,做成鞋耳,然后把晒好的稻草一束一束地上下交错着卡在绳子中间,由中间向两边再由两边往中间来回地织,每织一双草鞋大约要四五十分钟。由于草鞋制作工艺简单,再加之生活所迫,农村几乎人人都会编织草鞋,不仅供自己穿,也能换点钱或生活用品,比如刘备就曾经以卖草鞋为生。# [  M( a5 K( Q

* I3 j1 F! J- |& r# O5 f2 \+ z    麻鞋、棕鞋、蒲履等与草鞋相似,其不同之处是工艺更加精细。麻鞋从耳之多少,疏密来分有双耳麻鞋,多耳麻鞋,八搭麻鞋等。蒲履穿着轻便,唐代非常流行。当时南方织造精巧的蒲履,当时大臣奏议,诏令禁止。“吴越之间织高头草履,纤如绫谷,前代所无,费日害功,颇为奢巧”。棕鞋在唐代也很流行,唐代诗人戴叔伦写有“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金陵。”2 f+ C; W2 d' Q) y; K" m* l
+ D+ R" W2 U) x" W) c" F
    靴的使用来自北方胡人,胡人游牧骑乘多穿有筒之靴,而赵武灵王为利战事,主张学习胡服骑射的时候引进了靴。汉代的靴在造型上已有很多变化,造型也很简练,较符合足部的形状。唐代时,靴普遍流行,并成为官服所配的正式鞋式,初为六合靴,后改长靿靴为短靿靴。宋代初期沿袭前代制度,在朝会时穿靴,后来改成穿履。明代规定儒士生员等准许穿靴,庶民、商贾等都不许穿靴。清朝与明代相同,文武各官及士庶可着靴,而伶人、仆从等不能穿靴。清代的靴多为尖头式,靴底均厚,因嫌底重,采用通草做底,后改为薄底,称为“军机跑”。至今,北方少数民族仍穿靴,如蒙古族喜欢穿船型月牙高统靴,靴面上有一道中缝,靴尖翘起,用牛皮制成,深长齐膝。这种皮靴乘马伸镫方便,离马行走利索,坚实轻便。靴统高,能防寒防风。新疆各族的高统靴,往往还要加套鞋。藏族的靴为皮底,牧区靴筒为毛皮,农区靴筒为氆氇,镶有宽边,色彩鲜艳。7 Y, M  f3 \. O8 W8 p3 O3 V) _

% R: i) ~2 `+ ?" P    北方冬季所穿保暖鞋除了靴外,还有窝子鞋,就是用皮、棉、麻等保暖的物品把脚包住,因而有“皮窝子”、“棉窝子”、“麻窝子”之称。比如,满族穿毡窝子鞋,柯尔克孜族穿皮窝子,羌族穿麻窝子草鞋。汉族民间也有蒲窝子,以蒲草制成,深帮圆头,里面有鸡毛芦花等。芦花鞋的做法是将上等的芦花采回来,然后将它们均匀地搓进草绳里,再编织成鞋。芦花鞋很厚实,冬天穿着,即使走在雪地里也很暖和。
) H# k1 G1 _! a
' R! w3 W% ~9 \, z/ t9 L% p- R    东北还有靰鞡和冰鞋,都源于满族渔猎时期。靰鞡以兽皮或畜皮作帮底,纳褶抽脸,帮上贯皮耳,内塞捶软的乌拉草,用绳系耳再绑在脚上。冰鞋是满族的传统鞋式,清八旗兵滑冰很熟练,列为军事技术。最早使用的跑冰鞋,是用兽骨制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滑冰技巧的提高,冰鞋演变成双刀与单刀两种。冰鞋木底上嵌有铁制冰刀,刀比木底短,停止、转弯可借助木跟。

/ h# w$ K9 t' [/ R7 U" N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5: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 }5 j1 f8 t/ Q9 u" c谢公屐; J3 h( [* w( C6 f
“谢公屐”是一种前后底可以分别拆卸的鞋,上山时卸前底,下山时卸后底。看来古人就已经懂得充分运用力学原理来进行户外运动了。8 v& c1 x& U  ~3 X6 N2 g
) n' W5 V: e2 K* n
发表于 2011-7-13 15: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淘宝有卖的50左右的价格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5: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0 M9 ]0 U  e- r" l, N2 i" _/ i
% d9 [& m# G+ q% d8 _0 Q) L. S8 w
         在古代鞋是地位的象征,普通平民穿的是草鞋,而士大夫穿得是一种叫屐的鞋,李白诗云:“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拿高跟鞋来说,在法国开始是王妃才能穿的。左边这双唐朝的鞋,在装饰上极端奢侈,有资料显示,当时公主穿的鞋,仅在表面的装饰上就需要一千个熟练工人花上一年的时间。- J3 U% s: B1 b' o; W/ ^
        人们为什么这么在乎鞋呢?老子《道德经》中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在外面完成的事,都应该从脚开始,而说到脚,就肯定会说到保护脚的鞋。一双好的鞋,能让人走很远的路而不
+ |: O- q0 S' s0 G; x7 j
+ h& N: c0 ^$ c4 z0 T$ L感到累。后来渐渐演变,鞋就成了人品位的象征。著名词人苏轼就有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的芒鞋就是作者价值取向的表达,也是他品味的体现。可以说一双鞋,就是一个人人格的一角。
/ @8 h4 J/ q9 e' F# r  i      
3 |/ V3 ~% g7 z. {. I: C      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沙子。面对社会和人生,为什么我们在费劲心机地设定高峰、计划路线的同时,不弯腰去倒掉鞋里的沙呢?或者甚至不让鞋里进沙呢?从这一方面,鞋在暗示着我们的生活。它甚至关乎生命整体中,人应该往哪儿走,应该怎样走的问题。
5 C: N4 Q$ j0 `" @2 v# E- k        所以说一个人对鞋的品位,同时反应着一个对生活的把握和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5: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传明末“谢公屐”楚天都市报讯 文/谢汝平4 |6 D: m& `9 F: }3 y
前段时间,我陪父亲去登山。我给父亲新买了一双旅游鞋,既轻便又舒适,父亲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好多,上山下山也很轻松。登山回来,父亲从家里拿出一双家传的登山鞋给我看,告诉我说,这是古时人们登山时所用的木屐。- x. S8 c8 j! a# v# q$ e9 i- k
木屐比平常鞋子略大,底是檀木木板做成,厚约一指,木质细腻坚硬,似散发着淡淡清香,底板四周,镌刻着美丽花纹,古朴大气。底板上面的鞋面是棉布做成,前端绣了一对喜鹊,振翅欲飞,栩栩如生。鞋面没有后跟,脚蹬进去就行,连着鞋帮的两根带子,可以调节松紧。整个鞋面用细绳穿过底板上的细孔,然后缝制而成,手工做得很精致,可以看出制作时的讲究。7 m$ r! h: S6 l2 G
最吸引人的就是鞋底的两个齿,高大概三公分,鞋的底板掏空,齿的上端刻成榫头,塞进底板孔隙处严丝合缝,然后在鞋的底板与榫头上钻有半公分直径的孔,有木钉穿过,加以固定。这样制作的好处就是前齿与后齿都可以随时拆卸,方便之极。
4 S6 m0 [# x7 g$ p8 k想起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诗句,所描写的大概就是这样一双谢公屐吧。经查资料得知,历史上传说南朝诗人谢灵运发明了一种活齿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便于登坡和泥泞中行走,给旅游活动带来极大方便。据传说当时及后世的人们争相效仿,成了一种时尚,并名之曰“谢公屐”,被广泛应用在旅游和登山之中。
) j# ?; Q5 Z/ j# h- n后来请专家识别,这双木屐制成年代大概在明末时期,从南朝到明末,一千年还在流传,可见谢公屐在登山时有很大的实用性。而我家的这双谢公屐,到现在保存完好,实属罕见。其实,更难得的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古人的智慧,继承了古人寄情于山水的高尚情怀。
) ~) s2 Z6 R7 K% }+ ^. R* }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5: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灵运千年前穿的登山屐 上虞人花三年复制了出来
这双木屐,乍看与普通木屐并无二样,但它底部前后有齿,穿着它登山还挺舒服
失传了近1690年的“谢公屐”复制成功!昨天,在上虞市东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暨东山文化创投基金成立仪式上,经过改进后的第二双“谢公屐”正式亮相。现场不少群众争相试穿,“穿着很舒服,走坡路像走平地。”
这双“谢公屐”采用的是东山上的松木,乍看与普通的木屐并无二样,但这双木屐却暗藏玄机。“‘谢公屐’其实是一种特制的木屐,其底部前后有齿,可以分别取下,上山时将前齿取下,下山时将后齿取下。”
据考证,当时谢灵运在东山,对当地老百姓穿的木屐进行了改进,制作了“谢公屐”。绍兴文理学院教授郭庆祥考证后认为,“谢公屐”不但制作特殊,便于登山越岭,还有文化韵味,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一诗中,就有提及。
至于为何想到复制“谢公屐”,上虞市东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景荣表示,“我们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发现失传的‘谢公屐’,然而,在网上查阅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江西省有一家企业已经注册了‘谢公屐’,注册时间是上个世纪90年代。”
怎么办?2006年,徐景荣发现对方没有续注“谢公屐”商标,赶紧向国家商标局递交了保护性申请“谢公屐”的报告。
“接到国家商标局的文书时,我喜极而泣。”徐景荣回忆,那是2009年的一天,国家商标局授权文书下达,这多么不容易。
注册到商标后,考证与民间走访接着展开。去年10月,第一双复制的“谢公屐”面世。今年5月,经过改进后的第二双“谢公屐”完成。“我们觉得现在发布时机已成熟,计划在东山景区推出这双‘谢公屐’。”徐景荣告诉记者。

7 i5 B5 Y9 h+ S* N2 l- ^2 i+ }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5: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为中国最有名的山水诗人之一,谢灵运应当是走过不少路的,他曾发明过一种活齿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便于蹬坡和泥泞中行走,给旅游活动带来极大方便。据传当时的人们争相效仿,并命名为“谢公屐”。李白就羡慕得要死,所以写下了“脚踏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诗句。
# @7 ]. z( u: c# z  E, q
2 d. ]. c. t; [  谢公屐惊鸿一瞥之后就失传了吗?没有。《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里,宝玉去探望黛玉,黛玉看宝玉脱了蓑衣后,脚上只穿着一双绵纱袜子,靸着蝴蝶落花鞋,便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注意,这里的棠木屐,其实是仿南朝的活络齿屐。屐,在唐以前是旅游用的鞋,在宋代以后基本上就是专门的雨鞋了。雨雪时,当套鞋使用,以防打湿鞋袜。唐代颜师古《急就章注》中道:“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后面第四十九回里,还提到宝玉“登上沙棠屐,忙忙的往芦雪庵来”,指的都是棠木屐。谢灵运大概没想到,他的旅游鞋变成了后世的雨鞋。
- l( \" V- N* S! g, ?+ F 7 I# C0 e8 @( u8 |: H# [
清 代 花 盆 底 鞋
2 P4 J; b  j  y+ s" l7 u% U, S满族妇女喜欢穿长袍,行走不便,便在鞋底上加上高底。鞋底上宽下圆,形似花盆,因此而得名。这种花盆底鞋为木头底,上面裹一层布,鞋底制成马蹄状,所以又叫马蹄底鞋,走路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传说满族穿上这种鞋可以驱蛇虫,蛇虫听到走路的声音,就会远远的避开。另说妇女穿长裙,花盆底鞋可使身体增高,便身体更加修长,另外由于鞋的特殊造型,女子走路双手臂前后摆动幅度较大,身材更加婀娜多姿。
0 B/ C9 ^0 m; |% \$ `3 }9 m# V; k
6 u2 o% @6 y3 i& [+ m. p木制墨斗金莲鞋# @2 j5 E/ X; g
 这只木制墨斗是一只传世实物,墨斗原为木工量器。把墨斗做成金莲鞋式,把墨线放在其中,既实用,又可供鉴赏。. a/ c$ x# C# G, U- g: e

2 [& _' w( ]# H# _: ~; m' x
# G0 s; }" R. F$ z# x清代发财鞋/ X' w1 s% J0 s; b* M1 c4 w
清代常用纸牌作为赌具,民间惯用鞋形器来发纸牌,意为"发邪 (鞋)财",以民俗口彩形式祈盼发财致富。
! j7 a- A1 x8 q/ p0 P8 g( e
" I4 c  g; Y& w# B# g; Z5 I- M" z1 r* `" A/ M  }. ]

, ?* g" r6 Y3 Q0 M8 L$ y
3 G8 ?" u7 f% ]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5: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 史 沿 革 厅-

3 a; Q5 }  k  s/ Y* F  K/ h$ L" F3 d  该厅主要展示鞋的发展变化,以历史为主线,反映中华民族鞋文化的变化与发展,其中包含鞋与政治、经济、文化中间突出具有历史特色的鞋类及制鞋工具。
4 a$ B3 P+ n4 j- Y& _) c( M8 ^# @+ b/ n/ i, T; U
鞋1.jpg (199.55 KB)
+ R7 J) d+ K3 y: J7 ^$ X2009-1-6 13:115 b0 J* j) E; ]. p$ O/ X

5 I3 T: T9 p" i- I
, v+ z: i6 r5 p0 [" r9 u) l$ s. F
4 T  @' L8 @" [: n+ H% ~) f& d
-少 数 民 族 厅-
展厅展出近代中外名牌名鞋包括获得“全国驰名商标”或“全国十大真皮鞋王”或配挂真皮标志的厂家的精品鞋。

# u1 a7 |; ^5 `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5: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盐故事】脚着谢公屐与服饰相联系的就是鞋,江南自古就有穿木质鞋的习俗。木鞋也称木屐,非常适合江南多雨地带。汉朝人就这样的记载:“屐,搘也。为两足搘,以践泥也。”唐朝人也说:“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因此,它的功用很清楚,就是雨天或雨后穿着它出门时,不至踩一脚污泥。这种木屐后来又经过了某些技术改造,不仅外形更加漂亮,还在鞋底部位安装了前后两排可拆卸的“屐齿”。这项专利的发明人就是李白诗中的那位谢公。谢公其人,就是南朝宋时的江南才子谢灵运。据说,他喜欢遍游名山,因此,将这种木屐进行改造,加装前后两道屐齿,“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这似乎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登山鞋。这种原本用作“践泥”的木屐,在南朝时却一度成为时尚,上自皇帝、官吏,下至士人,都以着木屐为荣。相对于底层百姓穿草屐而言,着木屐则代表了身份和等级。这也是南北朝时期,海盐所在江南地区特有的木屐文化,对于中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实例。
0 b( J. p. O/ ^: C
7 e, a' Z4 N' ?! e- g( s值得注意的是,海盐澉浦地区截至上个世纪,还有人将这种木屐作为雨天出行的工具。据说,这种叫做“木套”的木屐,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澉浦地方家家必备,下雨天家人就近外出都穿“木套”。这种“木套”比较宽大,脚上的鞋不必脱掉,可以直接穿进去。据说,其制作也有一套成规,首先,用两块后木板做鞋底,然后是一层一层糊门布,晾干后画鞋样、钉线,再用鞋钉把鞋面钉在木底上,然后用桐油反复油鞋面以起到放水作用,最后在木底上打上铁钉用于防滑。据老人们回忆,这种木套还有个别名,叫做“钉鞋”。可见,澉浦地方保持到20世纪60年代的木套,一直没有失去它最原始的“践泥”功能。0 @9 T6 H7 ?. N3 T+ j) C

) y- _( n/ Y" J. e到此时为止,海盐所在的地区,从先秦时期的吴越荆楚蛮夷文化区,逐渐经历了秦、汉以致三国、魏、晋等时期持续不断的汉化过程,随着中原帝国首都和来自北方文化精英们的南迁,佛教、道教的传入,逐渐成为汉文化的中心。这一地位,一直持续了272年,直至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南陈帝国覆灭为止。随着隋帝国的统一,中原王朝的文化中心再次北移。而海盐所在的江南古地,并没有因为王朝的北迁,而导致文化的倒退。相反,中原文化的精神,已经深入到吴越后人们的血液中,为其赖以传承的文化基因注入了新的元素的密码。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5: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无为之名 的帖子+ [" ?! Q: d$ s; `9 V  w

6 L- C# k; D0 m5 `( l卖谢公屐50?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20: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和木鞋一堆。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21: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草编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