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后,制葵业日渐式微,岛上剩下10多人从事制葵业。然而近年由于积极开拓我国北方及农村市场,岛上制葵业又开始兴旺起来,近两年来,出现了10多间年产100万把葵扇的小作坊,这些小作坊以传统制葵工艺每家年赚10多万元。 开拓市场制葵业复苏 昨天,记者来到了新会南坦岛这片1500多亩的葵林,这里的葵树树龄已经有130至150岁,是全国唯一具有规模和上百年历史的葵林。50多岁的谭根稳是一位老资格的晒葵工,已从事制葵30多年,谈起新会制葵业,根叔十分感慨。 “新会葵扇闻名中外,制葵业最火红的是上世纪60~70年代,那时候家家户户制作葵扇,葵扇远销全国各地,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风扇、空调等现代产品取代了葵扇,葵扇的销售量一落千丈,制葵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根叔说,这里曾有一间集体合作社,年产几千万把葵扇,在上世纪80年代初倒闭了。近年来,南坦岛葵民重操旧业,根叔等人带头开拓市场,他们建立了葵扇流通队,远赴西北、东北等地开拓市场。另外,他们利用传统手工艺,专门制作工艺品出口,使制葵业起死回生。 造出一把葵扇需10道工序 两年前,有生意头脑的根叔把合作社的传统制葵设备全部收购回来,承包了300亩葵林,请了5名当地有手艺的工人,搭起了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工棚,重操旧业。 昨天记者看到,小小作坊热闹非常,工人们正忙于砍葵、晒葵等工作。根叔说,不要小看简单的葵扇,要做出一把葵扇共有10道工序,分别是晒葵、浸葵、烧葵、剁葵耳朵等工作。 + w3 A6 W3 s5 Y* Y& v
根叔带记者进入制葵作坊。根叔介绍说,10道工序中,最讲究的是晒葵了,他从18岁开始晒葵,至今已经晒了整整30年,这个小作坊每天要晒5万柄扇叶。晒葵看起来是一件简单的事,其实里面也有奥秘。他说:“晒葵最好是晒到下午3时后开始收葵,因为趁着阳光猛烈时把葵叶收起来,葵叶还保留着阳光的暖气,把它们堆叠起来后,葵叶的颜色就会自然地变白……”根叔把葵叶一柄一柄摊开来时,横看成行,竖看成片,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根叔说,葵扇晒干后,就把它们放在水里泡上半天左右,然后放在炉子上进行烧葵,烧葵动作要快,把葵扇在火炉上面轻摇几下,又称过火,目的是使葵扇变得金黄,以后不用发霉,更为耐用。 小小作坊年赚10多万元
! {9 D3 n- j3 o. c5 ]! S 修边是其中一道重要的工序,根叔对该工序十分重视,专门在南坦岛请了3名修边师傅。他介绍,在葵扇上绣上一些小动物,或是一道风景,可以做成工艺品,出口国外。 根叔说,葵叶全身都是宝,除了制作葵扇外,葵骨可以做成扫把,裁下的葵叶可以做床垫,全国各地都有床上用品厂商到他们这里来拿货,单是这笔收入,他们一年可以增收5万多元。 根叔说,目前他们这家小作坊每年生产100多万把葵扇,每把葵扇平均以0.40元人民币批发,利润为0.10元,单这一项,这间小作坊每年收入就达10多万元,加上葵叶、葵骨的收入,每年纯利润近20万元。根叔对记者说:“用传统手工业制葵扇使我们过上好日子。” 当记者问到,每年大量地采摘葵叶,是否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葵树正常生长时,根叔笑着解释,采葵叶有利于葵树的生长,每采一片合规格的葵叶,葵树就长高了一节,有利于促进葵树的成长。2 h, J# d; u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