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16-9-28 20: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1 y, b; D* e% o! r/ w s
这个就是传统木作的魅力,也可以说是手工榫枊的精华。这种转变就是:木材相对可塑性,产生的强大咬合力,起到了“胶水”的作 从几何学来说,你是对的,但,把“对的平行四边行”,拧正为“长方形”,这个叫(形状)“差配合”,(榫的直边,与“非正形“的枊角差,让木纤维相互纠缠、挤合,以应对来自各个方向的扭应力)使凳子才能百年不松动;
$ z- b6 e+ F6 F0 u9 u: u n 而现代机械化的榫枊,只能做到“紧配合”,这种直通式配合,垂直应力差。
( p4 M* q7 r* n1 I0 _1 a( x 其实,这榫枊,枊形要下图那样,也就是那二根红线,是“扭正”到凳面的,手工双向开凿就能完成。若,机械一次打通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紧配合,其咬合力,就画蛇添足了。- |. H$ l' `# U4 d
拼板竹榫也是这个道理,非正圆形的竹榫,打入圆木孔,产生更坚固的挤压应力; r1 N- l3 V; k. c
$ ^5 ^0 U1 m; R% z# ]) E- L
# K% A: U" f: F) x( U
S) x6 F- Q# a$ S, t; g
, x9 u2 I6 {" v' \+ q, ^! {8 R: `或许你可以理解成:露面的榫头,道路是崎岖的,结果是方正的,效果是更坚固的。
" D# P% l( v+ H$ T6 K6 S' v5 P) b8 D$ S
- _8 f' M9 i) Q* U
/ U" d: i& W9 Z R( n, r9 i/ }
2 s, n V2 {. C V4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