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sekon

感谢大家鼓励,现在兑现承诺,详细讲述我diy室内门的过程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8 22: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hz 超强悍。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8 22: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领导的支持!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8 22: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后续精彩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3: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大家,本来说昨天就要把工具置办部分写完的,奈何昨天上班忙了一整天,电脑都没空摸。今天晚上补上。
回复 支持 3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9 17: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9 18: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你!两年的毅力真不简单啊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20: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继续述说置办工具过程。- @# `( r4 c6 c. z" H) B
% B* ]' S  ?) u- I7 e
先补充说明一下调B刀中的一个细节。5 F. n* `% X% z
B刀原型铣出的榫齿也就是门板槽的两个边厚度为9.55mm,感觉有些单簿,特别是齿尖部太尖了,很容易崩边。我将这个齿的厚度增加到了10.5mm,齿尖变成了小圆弧形,这样感觉就好多了。这样铣45mm厚的门边料时各部分尺寸就如图这样了(单位是0.1mm): 门边尺寸.JPG + W' K) E2 z3 L7 o4 ?8 E# A

/ P& ?* V8 C6 _2 ]不过这样改后,相应的带来一个问题,就是A刀铣出的榫槽下不去这样厚的榫齿,需要再想办法解决。
1 W# A2 l" O/ a* U! }再说调A刀。- Z4 X0 g8 A+ M8 }, E
调好了B刀,就不要再动了,要比照着B刀的铣形调A刀。因为A刀铣出的榫槽要比B刀铣出的榫齿小1mm的样子,经过思考,决定使用A刀铣榫槽时铣两次成形。% F9 j4 T* P: t2 `5 q8 r$ B; A
调整A刀时的尺寸如图所示: A刀尺寸.JPG 5 A- T) a9 z* f. g

+ F2 O! N# X! v- _这样A刀铣一次出来的榫头厚度是14.4mm,比B刀铣出的榫槽宽度大1mm,需要向下调低A刀高度1mm再铣一次,这样就刚好吻合了。
1 S7 R0 `1 a) S3 @" a经过我实际操作,刚好吻合的榫对接不好,榫合缝隙有1-2mm,需要大力敲击,原因应该在于木材毕竟加工不成精确的直线,铣型时进刀深度不能保证完全一致,铣完的木材存在毛刺儿。如果再在榫槽中间使用上加强的圆木榫,两个榫合系统之间出现0.1mm的误差就足以使榫接不能完成,用力敲击夹合会损坏木料。最后的操作方案是铣第二刀时A刀向下调低1.4mm,即留出0.4mm的榫合间隙,这样在进行榫合时手压就可完成,榫合后接合处基本无缝隙。! ~: K6 I2 Q$ X, j) f$ n3 H

% B& g9 S: K) e  m% }7 O: R; @再提醒注意一下,看起来这两把刀好象是上下对称的,实际上不是,我手里这套刀上下刀片不能对调位置,不然榫合不好。所以拆卸时注意A刀的哪个刀片与B刀的哪个刀片榫合,错了不行。这也许是个别现象,希望五金王能说明一下。总起来一个经验就是:不要盲目相信工具,认识工具的缺陷,善用工具的功能,达到工作的目标。
( W/ i: U& s& @
& e* e) q( c- V- l/ E; ?下面再说另一个重要工具:圆木榫定位器。
. V5 N; I) H* w) D* W一百多斤重并且长期处于受力状态的门仅凭深不足1厘米、总长不超过50厘米的榫槽接合,感觉一个字:悬!解决办法就是上圆木榫,一个不行用仨,仨不行就上仨个仨!我试验过,一根10mm直径的椴木圓木榫挂20公斤的重物不折!用此物加强横竖门边的接合,两个字:放心!在一年前考虑圆木榫接合方案时,想到实际操作时要保证精度,感觉那是三个字:难!难!难!
* z: [  h5 J9 H* H# r- y5 t" E8 A寻找解决方案,真是曲折啊。这个过程坛子里的老鸟应该都知道的,在此简单提几个名词:乐士德钻模、垂直手钻架、顶尖、圆榫定位器、连榫定位器。回想这一年来的求索过程,心里揪得疼!不管怎么样,最后的工具虽然不是我最想要的,使用起来也不是很方便的,不过总算帮我完成了这一木门框架的圆榫连接系统。
5 S( q  x* ^5 J9 e. P就是这个东东: 连榫定位打孔器.JPG . d4 Z: f: n0 F. l; Q/ }# Q
这个东西是什么我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只说我用这个工具的感受吧。
, `1 @2 e$ Y/ o% ^# d& D9 f此物做工还算精致,用料也足,硬度也够,就是使用时要小心再小心!眼睛不好或手不稳使用起来要再加倍地小心!我想要的是类似其前代产品:圆木榫定位器,只是要孔径10mm的。怎奈到最后老大也不制作10mm的圆榫定位器,自已做成本好高,花了上百元基材加工费而半途而废。最终能定位打10mm孔径的就是这个了,少了2/3长度多了一个我用不上的功能,别无他选。只好每次打一排九个孔移动四次位置做五次夹紧固定操作。
4 t+ @' a" j/ E6 N5 {; z还有需要提醒注意:这种位位器要想做到精确的在板材厚度中心打孔非常难,反复调反复调再反复调,到最后误差也很大,大约有0.4mm吧。原因在于:1、靠山和模具平行度很难把握,2、两个滑杆平行度不好把握,3、模具和滑杆之间旋紧操作过程中很难保证相对位置固定不动。
: a( t: o/ N2 f再一点更要小心:因为整个系统孔中心在板材上的位置是不变的,一旦打了第一排孔,整个过程中都不能再改变,如果中间不注意紧固旋钮松动,模具与靠山之间距离变化,可能所有的孔都要重新打。所以一定要旋紧那两个黑头螺钉,只用手是不行的,要用老虎钳!
1 Y; O& }7 z5 N! }; \再就是那个钻深定位器,买回来后悔了。不是东西不好,是俺用不上!为什么?因为不能上到10.2的钻头上。你要问我圆榫直径10mm,怎么不用10mm钻头,我告诉你:这种定位器精度最高(就是说你眼睛好到1.5,手臂稳到象活塞,测量准得象游标卡尺、划线用壁纸刀刃)可以控制到0.2mm。不留出0.2mm的活动量,两套榫合系统一打架就拼不上了。
5 @- {9 Y" v/ F/ c0 P+ c. c( l这是俺的教训,所以孔打了两遍,用了10和10.2两种钻头,最后用了这种就地取材的钻深定位器 钻深2.JPG 这才是最实用的钻深定位器。
" e) |; T  b0 ~
% G. Q3 \, ?2 N2 C9 z3 Q其他的工具就不在这里单列出来详细说了,以后在过程里用到哪个说哪个。
/ p/ _% Y7 f* k# {
3 K1 u7 s/ a; m8 [& V0 u[ 本帖最后由 sekon 于 2008-11-30 00: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4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00: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
6 H: a6 z4 k' \$ _- c$ X! T* U1 |& [" U, ~6 h$ _2 c; M
[ 本帖最后由 sekon 于 2008-11-30 19: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0 02: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详细介绍,介绍的很详细,从失败的成功的测试过程介绍,非常的有实用价值,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0 17: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只是楼上的广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8-11-30 19: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lz 分享 。 您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20: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跟贴鼓励。- k# V, F  C3 d7 g1 x4 I
今天说说入户的子母门。
" g/ N* m0 ~6 O& b% E先给大家看一张毛坯房的入户门照片 毛坯房入户门.jpg " v5 b8 O- t. ^4 k# _6 z
这套毛坯房入户处只设了一道盼盼牌防盗子母门,两扇门向外对开,高210cm ,北侧为小扇,宽31cm,平时固定,南侧为大扇,宽73cm 。5 T. z( \8 }6 M" R/ D2 P
整个小区三百多户的入户门都是这个样子的,为了增加保温隔音效果,多数装修时在防盗门内增加了一道木质的子母门,无一例外,增加的子母门都是向内对开的。) m7 B# j0 s( V5 C, d3 |4 |, W' J
对开的子母门结构简单、制作工艺成熟、材料选用要求低。当然这种结构是首选。
8 A0 g6 C0 X! Z: s9 _
+ E; P4 Z: y7 |1 s) z但在这套房子里,对开子母门打开后,南侧大门扇停靠在门口南侧的墙垛儿(宽30cm)处,出墙43cm,妨碍入户门与客厅之间的路线;此外,大扇向南开,入户处的灯开关必然要设在小扇北侧的墙壁上,晚上进门后要向北拐一个小弯摸灯开关,我希望进门首先遇到的就是灯开关,去掉摸黑开灯那个过程。2 z4 M% r* J+ o# Y  j
基于这两点原因,我想做成一个小扇带大扇的折叠子母门,即北侧小扇平时固定,在小扇上挂南侧大扇,大扇门锁在南侧,打开后与小扇呈折叠状态停靠在北侧,当需要进大尺寸家俱时,可以将大扇小扇一起平开。这样有以下几个好处:1、最经常出现的大门扇单独打开状态减少占地面积,不挡路;2、灯开关设在入户门南侧的墙垛儿上,推开门30厘米就能摸到灯开关;3、进门时,两手配合开防盗门锁、拉开防盗门、开木门锁、推开木门、开灯、入户同时拉闭防盗门、回手甩关木门的过程非常顺畅,不需转身,也不需换手。& h3 b. J) Z* ^. d

" R1 |$ N3 D5 j3 I+ @, N# a问过做门的,“能不能做成小扇带大扇的样式?”,回答说:“没有那么干的。”,问:“为什么?”,答:“大扇那么重,装到一个活动的小扇上,两天就咣当零散了。”。
, [2 C+ D3 R$ E市场上买不到,就diy吧。
( W8 w6 T4 v4 |' B9 T" |先定基本样子。这张图是LD从网上找来的一致认为是比较漂亮的子母门 1015248211_1_big.jpg ) s  t0 Q& P! b. c0 Z* u+ ]

3 R) n  [% m2 D: [! {用现在流行语说:就“山寨”这个门。比例没有现成的数据,我用这种山寨办法:用windows自带的画图程序打开图片,将图片放大到大门扇宽730(就是俺大门扇的宽度)象素,高度等比放大,然后测量各部分象素数,测量出的数值就是成型门的各部分尺寸,单位是mm。
; {2 l% D1 W2 ]! v, g看看俺的“山寨”图: 测量尺寸.JPG 5 @9 g. H3 l. X9 ?# t" N  K
/ k3 \$ @, p4 N. x1 n. G5 B
然后根据自已实测防盗门的数据(毕竟两道门大小扇要对应且尺寸应一致)进行部分调整。/ l; l; S! W& @, T% }
结果画出这样的图纸: 子母门图纸.JPG
7 j9 R) I3 N# _2 U! O9 R4 h仔细分析一下,小扇带大扇的方案实施起来主要要解决三个问题:1、小扇的悬挂和承重;2、小扇闭合状态的固定与打开;3、大扇与小扇的连接。5 V$ M  B3 j+ C4 I/ ]+ n3 j
- I6 F7 I8 Z  U  l, `3 U1 H# ?: h+ w
1、小扇的悬挂和承重7 q8 F: x1 Z) B) H
小扇+大扇总重约75KG吧,小扇挂到门套上合页必须能承载100KG以上。所以,第一,门套要有足够的强度,第二,合页要达到承重标准。8 I; A2 b2 {9 S4 P
这贴主要是说做门,门套就简单说一下,不上图了。门套是30mm厚曲柳集成材铣下8mm门挡制作成形的,上墙前,在装门套的墙壁上每隔30cm用胀丝固定一个厚25mm曲柳木块垫底,用钢质快丝将门套板与垫底木块拧紧,再用发泡胶填实门套板与墙壁之间的所有缝隙。这样自已认为门套强度足够了。
) q' a: e( K  ]: O合页选用的伊可夫5吋3毫米厚不锈钢合页,按厂家指标,一副可以承重80KG,我装3片,承重就是120KG,挂此门够了。
8 Y) y$ V- E" M9 m9 ]3 r7 i悬挂解决了,然后是承重。
) L2 [4 w, I% A/ s' h. Z7 v小扇做的足够结实,承重才能没问题。具体说哪种结构可以承重多少,我可不知道,就凭感觉和现有可用的材料,怎么样结实又不浪费材料就怎么来。+ a) }# v$ ]* F/ c+ |& b4 I/ i
具体过程看图吧。这是我做的第一扇门,很多地方是尝试性的,没做好,不过还好,结构性的东西都包在里面了,不影响美观。- I5 p5 G) ?; o; F! G
1 f. {6 u5 p( m9 W0 G) I% h
[ 本帖最后由 sekon 于 2008-11-30 23:1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0 22: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广告贴应该是“屏蔽”,而不止是禁言,不然大家还是看得见,那么长,碍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23: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扇开料、铣边过程没有拍下来,却是最费劲的一个过程,每一步都经过多次计算和尝试、测量再调整的过程,特别是发现要想做出一个标准长方体的木块真是太难了。
9 n5 X: b. ~4 u  a1 w9 N愁闷之中,到机床工具店买回一个这样的东东: 直角尺.JPG 2 F# }' G" e3 ^! R  A/ ?" F
25cm长哈量出产的宽座直角尺。这使我对工具有了更高的认识:测量类的工具就用专业的吧,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梨一框!
! i6 h5 A, m- X: `6 N- F& \; }- M4 x做小扇框架的木料就图中这几块: DSC_0598.jpg & u; x8 @& l0 ~* D! J+ E8 L
" b- o6 a' y! _$ \* k3 S5 @
大家看到那小块横档上我调试测试榫合刀时留下的铣切痕迹了吧,试验木料照样当好料用,反正是用在内部的,能省点木材就省点吧,又不影响强度。: V& h5 Z7 K# e/ p2 C' A
$ B- M8 J3 k- X% C
[ 本帖最后由 sekon 于 2008-11-30 23: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 06: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等待下文,看的出楼主是个真正的DIYER,亲身实践,过程详细,好经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