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楼主: 艺海同道

老旧式三合一平刨加装压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9 20: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3-9 21: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快睡吧 发表于 2021-3-9 20:11
' ^5 p5 f+ a4 X8 D7 B是个人才,滑过这么长的距离,估计台面需要事先润滑蜡吧!如果单靠刨刀推木料前进,这要很费刀刃的。

3 k# X) ]2 z: H/ h) d/ b8 w5 j进料完全靠人力,刨刀只能让料后腿不能前进,压刨的进料是靠进出料压辊送的不是靠刨刀。- p0 n/ B. K- p# J# E8 M4 v% _
发表于 2021-3-9 21: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动平刨送料机不是有很多,
发表于 2021-3-9 21:57: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海同道 发表于 2021-03-09 20:02
- m' N4 d" I0 k1 ~: C( y/ p不同你论了你最叻!使用中全批料能统一到厚度!
* s& t! g1 V2 X3 r5 @
黑是黑,白是白,理论上都过不去,经验往往会误导人。
发表于 2021-3-9 22: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Kumtarv-戏精 发表于 2021-3-9 19:55
% j+ l" H, J: R! X8 ^这个定厚的原理不对
8 K8 B6 r8 W9 E) d$ v/ k
也感觉这个定厚的原理不对,平刨刨削厚度调的是吃进前后台面的高差,不是压力。
+ [" b" F$ v: z& c0 P/ l! F2 i  V
发表于 2021-3-9 22:25: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心如风 发表于 2021-03-09 22:20
  ?+ |0 W' N( ^* f- P  T也感觉这个定厚的原理不对,平刨刨削厚度调的是吃进前后台面的高差,不是压力。

$ ?4 f5 s' m! e: |4 _定厚的原理是,木板a侧的刨刀与木板b侧的台面之间的距离固定。在这个基础上把木板死死的压在b侧台面上,刨削木板都a侧。最终导致木板的a侧到b侧的厚度等于刨刀到台面的距离。现在这个改法,刨刀和台面在同一侧。始终是个平刨。而且。如果压刨定厚2cm,同一块木料过一百次也是2cm厚。但是看看现在这个东西,过一百次是个啥?纸皮吗?
发表于 2021-3-9 23:07: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石三合一和现在平刨  有啥区别
发表于 2021-3-9 23:20: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bingqingdian 发表于 2021-03-09 21:55* {0 w6 o( Q0 v9 F
自动平刨送料机不是有很多,
( r& }" l* d& o$ @+ G' E0 n
你说是送料器~马氏的
发表于 2021-3-9 23:23: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加个马氏送料机~
发表于 2021-3-9 23: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看看全部视频就明白了,两人推拉操作,一目了然。
发表于 2021-3-10 08: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方法很多朋友的思维是对的,即使称作四哥的改造者方法也是合情合理的,但为什么大家就不能想到一块哪?因为改造者没有按照常理干活,议论者却思维按照常理思考,两条平行线走路,永远不会连在一起,四哥的方法是木料就是正反各削一次,绝不走第二次,而且两人同时操持,一个推另一个抬着板拽,板的基准面永远以滚轮为基础面,高效就是各削一次,正面抬板拽,反面刨削就是平拽,熟能生巧,不用正常原理去约束人,因为第二个面是在空间中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就是熟练后的技巧,突破常理去干活,但最后的结果就是统一个厚度,这也许就代表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手上的技巧战胜了机械原理,一个基准面在手的技巧中操作掌握,没有什么做不到,其实就是你用看到的反映到大脑,思维以看见的为准,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中国木匠师傅在长期工作中总结的巧妙方法,如同四劈八叉的形制,按照正常思维方式,谁也无法想象最后腿与凳面的榫卯能敲合,但经木工的实际操作就完成了,你让外国人想象,他们一定笑话我们思维有问题!
发表于 2021-3-10 11:53: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做 你们不觉得危险吗 一旦木料被刨刀卡住 人的力量估计顶不住往后的力。这根本不是什么好的设计 刨个不平的木料试试
发表于 2021-3-10 12:02: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快睡吧 发表于 2021-03-10 08:27
5 }0 z) T, _7 ^/ e9 J5 M* e- b这个方法很多朋友的思维是对的,即使称作四哥的改造者方法也是合情合理的,但为什么大家就不能想到一块哪?因为改造者没有按照常理干活,议论者却思维按照常理思考,两条平行线走路,永远不会连在一起,四哥的方法是木料就是正反各削一次,绝不走第二次,而且两人同时操持,一个推另一个抬着板拽,板的基准面永远以滚轮为基础面,高效就是各削一次,正面抬板拽,反面刨削就是平拽,熟能生巧,不用正常原理去约束人,因为第二个面是在空间中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就是熟练后的技巧,突破常理去干活,但最后的结果就是统一个厚度,这也许就代表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手上的技巧战胜了机械原理,一个基准面在手的技巧中操作掌握,没有什么做不到,其实就是你用看到的反映到大脑,思维以看见的为准,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中国木匠师傅在长期工作中总结的巧妙方法,如同四劈八叉的形制,按照正常思维方式,谁也无法想象最后腿与凳面的榫卯能敲合,但经木工的实际操作就完成了,你让外国人想象,他们一定笑话我们思维有问题!
1 Q% f- n3 r0 n
这么简单的东西 就把平刨的送料器代替了 就把压刨代替了 真是那些设计师的耻辱
7 r: R1 R& P2 k平压刨出现的历史可以说有100多年了 送料的原理至今没有变 不是这样一个简单的 东西就能代替的 用平刨刨已经平了的木料有意义么 平刨的功用到底是什么? 是建立两个基准面和一个直角边 定厚不是它的工作
发表于 2021-3-10 12:08: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Kumtarv-戏精 发表于 2021-03-09 18:26
3 [0 W- |% [8 f; T4 R' ]2 K这不是压刨吧。并不能定厚。只是免去手压板的危险。仍然是个平刨。
/ v6 m( s) _& _* ^/ ^" b* \* N
木工论坛自以为是的人很多 觉得比设计师牛逼的人更多 胆大的人那就不胜数了 无知无畏最可怕
发表于 2021-3-10 13: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65号工作室 发表于 2021-3-10 04:02% A3 ^( s. v% \! @- s3 P5 b2 Y
这么简单的东西 就把平刨的送料器代替了 就把压刨代替了 真是那些设计师的耻辱
7 R- X2 q. o7 j( H平压刨出现的历史可以说 ...
  O' r2 r: |7 D
你思维放大了,本来人家就是为了定厚,没要太多功能,就是木板定厚,没说是要刨不平的木面哇?这个法子设计师肯定想到了,不将这个方法付诸成品,有多重考虑,估计那位四哥也不可能就这一台刨削设备,就是怕调校麻烦,大批量木器加工就是需要一个设备用一个功能一个尺寸,所以说这不是设计师的耻辱,也不是讨论者的耻辱,应该算是你和他没有设身处地的从人家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理解这是小作坊用最省事的方法。按照现代的说法:你没有接地气而已!$ Y; f* M$ E, r3 I" y1 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