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8-20 15: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0 x$ f+ o2 c8 h& l* x) _- `
* T2 [% L! d$ A: u _6 P: V- {他家祖传的编蝈蝈笼的方法,已传承了百余年
, @% G- v: b4 @, ]( H9 F! ?( `/ m/ H0 {( |! h
本报1月10日讯 (记者 王茜)“编蝈蝈笼的手艺,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是从我们祖上传下来的。现在,身边的人只要见了都喜欢,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学。”今日上午,当外地来并打工的郎双存,手拎着花了3天时间编好的蝈蝈笼,眼中充满惋惜和无奈。' g' E. U6 c) T$ Y9 l
. l& N4 Q+ m! m* _
# _" C, }0 i) U8 E& [- x) U5 \
1 v0 G1 ^5 T% w/ @+ t) a窗棂、小门、提手……说起蝈蝈笼,不少人见过,约有成年男子拳头大小,共六面。但郎双存编制的蝈蝈笼子,记者还是第一次见,材质同为麦秸秆,但做工精致、配置齐全,长约40厘米,高约17厘米,光从外观看,就是普通蝈蝈笼的4倍还多,上面有小门可以开,堪称蝈蝈“豪宅”。
, s7 a. t0 k/ t) Y7 Z9 t: x3 b1 G; @% e* `
8 v: J; u( E; C9 @6 f( u$ x% ^! ^$ v' `
郎双存5年前来到太原,那时女儿刚刚考上外省的一所大学,为了筹措学费,他从老家晋城市陵川县来太原,一直四处打零工,现在在晋源区一家养殖场看门。“这个蝈蝈笼子比较费工夫,每编一个得用三四天。”郎双存向记者介绍道,其中一面“窗户”,就要编制一个多小时,需要把麦秸秆一一劈开。整个蝈蝈笼子大约需要100根麦秸秆,其中长秆需要12根作为支架,中长秆需要26根,每一扇“窗户”需要6根,共有10扇就要用60根,主要工具就是剪刀、尖嘴钳和刻刀。“小时候,爷爷给我编了一个这样的蝈蝈笼子,我特别喜欢就一直保存着,等到十几岁的时候,我把蝈蝈笼拆开,加上大人的指点,就慢慢琢磨会了。”说起这种蝈蝈笼子的编制,郎双存回忆着说,这个手艺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麦秸秆容易破损,郎双存还试着拿竹签编,效果也非常好,编出来一个就被身边的人要走了。在他们当地,也就他们一家人会编制,但一直都是限于给自家孩子编着玩,从来没想过要拿这个赚钱。“会这门手艺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虽然我不知道它价值有多大,但出来打工这么多年,只要见了的人都喜欢,但却没人愿意学,我不希望这门手艺失传,想收个徒弟。”郎双存说道。
& Y/ D+ F6 D8 Q! J' j/ v' L 海世博会开幕前夕,咱西安的经金山师傅用竹棍做出了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竹艺模型”,这是“给咱的世博会献礼哩”。/ C P6 u+ A+ x
0 N7 T9 m' _6 W) ?
200多根竹棍搭起“中国馆”0 J- T8 O+ e% {& O* T& S' e
今年67岁的经金山师傅是省测绘局的退休工人。4月26日下午,记者在市群艺馆的八楼展厅见到他时,他举着他新近完工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竹艺模型”,正给群艺馆的王智主任做介绍。经师傅说,中国馆高96米,顶部的四个边是138米,而他的中国馆则是缩小到了三万分之一的迷你作品。$ g7 b1 H0 v/ {" z
记者看到,该作品由粗细两种竹棍利用榫卯结构构成。二百多根竹棍组合的疏密有致、严丝合缝,完美再现了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端正大气的建筑风格。为了和原物在视觉上保持一致,经师傅也给他的小“中国馆”用颜料染上了红柱子。经师傅从4月初开始做,到前天晚上才完工。“一天六个小时赶着做,非要赶世博会开幕前完工,因为我做这个就是给咱的世博会献礼”,经师傅说。
$ F; A+ ? B' {, q& K 3 i1 H0 G) \1 N
手艺是被激出来的7 E9 m: f6 Q4 `" m
记者问起经师傅如何做起竹艺模型的,经师傅告诉记者,其实他玩竹棍也是被人激出来的。原来,在五年前,喜欢养蝈蝈的经师傅一次去西仓的花鸟鱼虫市场买蝈蝈笼子。看上一个,一问价,一百八。经师傅嫌贵,忍不住说:“我要是自己做一个,保证比你这个还精致。”卖蝈蝈笼子的摊贩说经师傅吹牛皮。经师傅当时没有吭声,一回家就找了把旧竹扫把,抽了几根竹棍忙活开了。“我的起点比较高,一上手做的就是钟楼模型。”刚开始,经师傅的手艺可不敢恭维,钟楼模型连着做了五个,都是歪歪扭扭的,至今藏在家里不敢见人。有了这五个“歪歪钟楼”打底子,经师傅的手艺越来越巧,楼台亭阁、花鸟走兽,无一不精。* i2 ]1 h8 U& B. n% V& @
1 t6 B9 S Y1 x. Z' t+ w 带“中国馆”去看中国馆5 @6 Z( D6 Q9 T9 x. S9 z/ I
去年,经师傅成为了市群艺馆的特聘民间艺术家,他的 “故宫角楼”“传统大车”“葫芦形蝈蝈笼”“金鱼戏水”等作品被该馆收藏。这次经师傅送来他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竹艺模型”更是给群艺馆添宝了。经师傅告诉记者,他过些日子要带他的“中国馆”去看中国馆。群艺馆的王智主任说:“世博会看什么?不过是看文化,看科技,看创意。我们最近接到了不少民间艺人送来的关于世博会题材的作品,其中蕴含了文化、科技以及创意元素。”
# U, t; ^3 d ]! B* R* F. _# D' e% ~$ I. t ]0 n7 q( b: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