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楼主: huyujia

高梁杆做的艺术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0 14: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有心,艺术的道路是无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4: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yujia 于 2011-8-20 14:57 编辑
! H4 x$ h) X/ \- Y6 O
" ^$ }  r7 r4 g: c- k4 K“扎制这些大的古建筑,每个都要几十万节高粱秆,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徐艳丰指着“庆州白塔”告诉我。而要把这几十万节高粱秆扎制成作品绝非说说那么简单。徐艳丰祖辈是有名的木匠,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13代,他能够成为扎刻大师,正是得益于从小对房屋建造的耳濡目染。
& g2 \2 A% m/ c( ~$ ^) Y" r
+ L3 z% W1 v/ y+ D9 P        “所有扎刻作品的骨架都是由六根高粱秆锁扣而成,将锁好的秆从下往上、从里往外,一层层做起来,就像盖房子。”徐艳丰介绍。“扎刻的关键是尺寸要掌握好。每根秆的直径都是用游标卡尺一一校对,误差不能超过0.3毫米。高粱秆不可能个个笔直,你看现在的梁柱都是笔直,那是因为在扎刻之前,用酒精灯一一烤过,把它烤直的。秆直且一样粗,扎刻出的作品才会整齐。而且这样装上的每扇门和窗都能够打的开、关的上。”) r0 |9 x1 G1 s5 B' B7 H
% O. `% r; {0 m3 {; `9 \
        徐艳丰用于扎刻的高粱秆都是自己家种植的,他家的五六亩承包地都种了高粱。用于扎刻的高粱种植要求非常严格,株距大秆就粗,近就细。为得到粗细不同的高粱秸秆,徐艳丰的爱人在拔苗时会特别细心地掌握好株距。在收获的季节,一家四口更是精挑细选,四五天割完,然后晾干剥去外皮,这个过程会持续一两个月。为了使高粱秆更坚硬、颜色更均匀,徐艳丰还自己进行杂交试验,用杂交高粱扎制的古建筑模型更结实精美。
1 E/ U1 d1 e+ }  I9 [( ?- @$ D3 z
发表于 2011-8-20 14: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眼镜俺小时候也整过,当时觉得  特库
发表于 2011-8-20 15: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总是在民间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5: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姜秀梅,离休干部,现住市农行家属院,已78岁高龄。她制作的“绣球蝈蝈笼”造型优美,堪称艺术精品。她曾先后3次被邀请参加潍坊民间艺术展览会,作品被市博物馆收藏。7月12日,本报刊登的寿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中就有姜秀梅和她的“绣球蝈蝈笼”。近日,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生活所迫,父亲首创“绣球蝈蝈笼”
# U! n& e0 n4 n# s  姜秀梅出生在广饶县一个小村里,姊妹4人,父亲靠祖传手艺编席养家糊口,但由于村里编席的太多,虽然父亲勤劳能干,但仅靠编席不足以支撑一大家人的生活。迫于生活的艰难,心灵手巧的父亲萌发了编制蝈蝈笼养家糊口的想法。经过冥思苦想,反复试验,独创了一种蝈蝈笼,由于形状酷像绣球,姜秀梅后来把它命名为“绣球蝈蝈笼”。当时7岁的姜秀梅就从田野草丛里捉来蝈蝈放进父亲“发明”的蝈蝈笼里,拿到集市上去卖。没想到这种外形奇特,大家从没有见过的东西大受欢迎,一眨眼的工夫就销售一空。姜秀梅说当时一个蝈蝈笼的价钱可以买一斗粮食(大约30斤),靠着卖蝈蝈笼,一家人逐渐摆脱了困境。 53年后还原改进蝈蝈笼
( d! R: w* E" V9 P5 o" |8 D* z* @2 E5 ?+ t
  “绣球蝈蝈笼”制作难度大,姊妹4人中只有姜秀梅学会了父亲的这门手艺。15岁参加工作后,由于工作忙,长达53年的时间里,姜秀梅没有再摆弄过蝈蝈笼。直到2002年,赋闲在家的姜秀梅有了还原“绣球蝈蝈笼”的想法,但时隔53年,姜秀梅对父亲编制蝈蝈笼的技法已经很模糊了。姜秀梅不断回忆,反复琢磨和试验,终于还原出蝈蝈笼。5 t0 T% Q4 b. O; `+ A& `& t! t7 k

# G( W5 U8 F$ d6 u/ c2 f- M8 [  在此基础上,姜秀梅的编制技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编制出了3层绣球蝈蝈笼。姜秀梅告诉记者,绣球蝈蝈笼的编制过程非常复杂。在选料上,要用1米长的上好高粱秆,但现在这种高粱秆几乎已经没人种植。先从高粱秆上剥离出一条条宽2厘米左右的“批子”,编制过程先后经过七八道工序,十分耗时耗力,一个笼子想做好至少要一周时间。
, k8 L+ {) S5 ^( x/ S6 V
* s# b/ w$ H" ]  一位日本友人见到姜秀梅的蝈蝈笼照片后,对中国民间艺术大为惊叹,说如果来中国,一定要见见这位手巧的老太太。要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 v! x5 w+ o' y- G" c/ z
; V9 j5 K: Q* w0 s  虽然有很多人喜爱自己的蝈蝈笼,但姜秀梅却有自己的担心,因为蝈蝈笼的制作工艺复杂,又没有多少经济利益可图,所以限制了蝈蝈笼的流传。随着年龄的增大,想到自己百年之后,如果没有传承人,这门手艺就可能永远流失了。好在老人的孙子、孙女对编制蝈蝈笼都很感兴趣,一有时间就缠着老人学习,并学会了多种制作技巧。老人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把这门手艺世代传承下去。
' [8 Q7 E5 w& ?# B/ @& z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5: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鲁班与蝈蝈笼子
发表于 2011-8-20 15: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既有艺的美感,又有术的精巧.
: Z5 I+ N; H3 H个人感觉,它就是艺术了.
发表于 2011-8-20 15: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超的手艺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5: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 G* A2 x  @" |4 F  N( Z% B

, i/ o5 z+ c6 Q  北京紫禁城的四个城角上,都有一个角楼,建造得精美讲究,仔细数一数,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走过这里的人,都会由衷赞叹其设计的精致巧妙。但他们可能不知道的是,有关这个建筑还有一个传说:
* n0 w4 H! e1 T! p2 U4 ?9 \* |' t1 @2 ^9 Z6 ~2 m8 D
  话说明燕王朱棣在南京当了皇上后,心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首都迁到他的“龙兴之地”北京,并分遣大臣到各地做营造都城的筹备工作。他对派到北京做筹备的大臣说,要在皇宫的外城四角上,盖四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并命该大臣为监管大臣。这大臣领命回家冥思苦想,实在是想不出这角楼应该怎样修建。5 g) Q3 `& M  B7 A5 w/ C7 a
9 a( [: a! b0 A( s
  烦心不已的大臣到了北京后,即刻就派人把京城各大建筑公司的几十名工头、木匠集合在一起,说了皇上的意思,并给了这些工头、木匠三个月期限。
- O" r. ?  B3 @( M9 x5 C) W
2 q! f; K& v  \! n  工头、木匠们虽然都是行里高手,可也都没有建过皇帝要求的这样城楼,相互切磋,并制作了大量模型,也没个结果。眼看三个月期限就要到了,却还没有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此时正是北京七八月的三伏天气,匠人们暑热难耐又忧心如焚。一位木匠实在待不住了,就到街上闲走散心,忽听得远处一阵蝈蝈叫声,走近,却看到一位卖蝈蝈的老头,挑着大大小小的秫秸编成的蝈蝈笼子,其中一个细秫秸棍插的,精致细巧得像画中楼阁一般。木匠眼中一亮,就掏钱买了下来。
; _! g/ m: g7 k% u  N) Q+ @# K' A' |% P1 R7 T
  木匠回到工地,仔细察看,把蝈蝈笼子的梁、柱、脊细数一遍,不多不少,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匠人们别提有多兴奋了,忙忙烫出纸浆做的样型,就有了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故宫角楼。工匠们事后都说,那卖蝈蝈笼子的老头,一定是鲁班爷化身来点拨我们的。
3 w6 ~; e; W% O) y+ N& d' r( b  W' ~! G$ F
  其实这只是修建北京城过程中的一个传说。有关北京城的修建,大概脉络是这样: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位后,感觉南京距离北部边陲过于遥远,对当时的少数民族部落难以控制,于是动了迁都的念头,首先在1403年下令改称北平为北京,升为陪都,称作行在;北平府改成了顺天府。1406年再次下令,在第二年6月,正式营建北京宫殿。为此,朱棣特派大臣到各有关行省采集巨木,又命大臣陈珪,主持北京宫殿及北京城市的整个设计营建工程。此后,营建工程一直进行,直到1420年,北京的宫殿终于建成。1421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就成为中国的首都,并延续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5: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16-2.jpg 164931839.jpg 20091124164933392.jpg 20091124164852466.jpg 20091124164838941.jpg 20091124165011234.jpg 164748223.jpg 165032929.jpg 鲁班与蝈蝈笼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5: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0 x$ f+ o2 c8 h& l* x) _- `
* T2 [% L! d$ A: u  _6 P: V- {他家祖传的编蝈蝈笼的方法,已传承了百余年
, @% G- v: b4 @, ]( H9 F! ?( `/ m/ H0 {( |! h
本报1月10日讯 (记者 王茜)“编蝈蝈笼的手艺,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是从我们祖上传下来的。现在,身边的人只要见了都喜欢,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学。”今日上午,当外地来并打工的郎双存,手拎着花了3天时间编好的蝈蝈笼,眼中充满惋惜和无奈。' g' E. U6 c) T$ Y9 l
. l& N4 Q+ m! m* _

# _" C, }0 i) U8 E& [- x) U5 \
1 v0 G1 ^5 T% w/ @+ t) a窗棂、小门、提手……说起蝈蝈笼,不少人见过,约有成年男子拳头大小,共六面。但郎双存编制的蝈蝈笼子,记者还是第一次见,材质同为麦秸秆,但做工精致、配置齐全,长约40厘米,高约17厘米,光从外观看,就是普通蝈蝈笼的4倍还多,上面有小门可以开,堪称蝈蝈“豪宅”。
, s7 a. t0 k/ t) Y7 Z9 t: x3 b1 G; @% e* `

8 v: J; u( E; C9 @6 f( u$ x% ^! ^$ v' `
郎双存5年前来到太原,那时女儿刚刚考上外省的一所大学,为了筹措学费,他从老家晋城市陵川县来太原,一直四处打零工,现在在晋源区一家养殖场看门。“这个蝈蝈笼子比较费工夫,每编一个得用三四天。”郎双存向记者介绍道,其中一面“窗户”,就要编制一个多小时,需要把麦秸秆一一劈开。整个蝈蝈笼子大约需要100根麦秸秆,其中长秆需要12根作为支架,中长秆需要26根,每一扇“窗户”需要6根,共有10扇就要用60根,主要工具就是剪刀、尖嘴钳和刻刀。“小时候,爷爷给我编了一个这样的蝈蝈笼子,我特别喜欢就一直保存着,等到十几岁的时候,我把蝈蝈笼拆开,加上大人的指点,就慢慢琢磨会了。”说起这种蝈蝈笼子的编制,郎双存回忆着说,这个手艺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麦秸秆容易破损,郎双存还试着拿竹签编,效果也非常好,编出来一个就被身边的人要走了。在他们当地,也就他们一家人会编制,但一直都是限于给自家孩子编着玩,从来没想过要拿这个赚钱。“会这门手艺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虽然我不知道它价值有多大,但出来打工这么多年,只要见了的人都喜欢,但却没人愿意学,我不希望这门手艺失传,想收个徒弟。”郎双存说道。
& Y/ D+ F6 D8 Q! J' j/ v' L海世博会开幕前夕,咱西安的经金山师傅用竹棍做出了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竹艺模型”,这是“给咱的世博会献礼哩”。/ C  P6 u+ A+ x
  0 N7 T9 m' _6 W) ?
  200多根竹棍搭起“中国馆”0 J- T8 O+ e% {& O* T& S' e
  今年67岁的经金山师傅是省测绘局的退休工人。4月26日下午,记者在市群艺馆的八楼展厅见到他时,他举着他新近完工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竹艺模型”,正给群艺馆的王智主任做介绍。经师傅说,中国馆高96米,顶部的四个边是138米,而他的中国馆则是缩小到了三万分之一的迷你作品。$ g7 b1 H0 v/ {" z
  记者看到,该作品由粗细两种竹棍利用榫卯结构构成。二百多根竹棍组合的疏密有致、严丝合缝,完美再现了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端正大气的建筑风格。为了和原物在视觉上保持一致,经师傅也给他的小“中国馆”用颜料染上了红柱子。经师傅从4月初开始做,到前天晚上才完工。“一天六个小时赶着做,非要赶世博会开幕前完工,因为我做这个就是给咱的世博会献礼”,经师傅说。
$ F; A+ ?  B' {, q& K  3 i1 H0 G) \1 N
  手艺是被激出来的7 E9 m: f6 Q4 `" m
  记者问起经师傅如何做起竹艺模型的,经师傅告诉记者,其实他玩竹棍也是被人激出来的。原来,在五年前,喜欢养蝈蝈的经师傅一次去西仓的花鸟鱼虫市场买蝈蝈笼子。看上一个,一问价,一百八。经师傅嫌贵,忍不住说:“我要是自己做一个,保证比你这个还精致。”卖蝈蝈笼子的摊贩说经师傅吹牛皮。经师傅当时没有吭声,一回家就找了把旧竹扫把,抽了几根竹棍忙活开了。“我的起点比较高,一上手做的就是钟楼模型。”刚开始,经师傅的手艺可不敢恭维,钟楼模型连着做了五个,都是歪歪扭扭的,至今藏在家里不敢见人。有了这五个“歪歪钟楼”打底子,经师傅的手艺越来越巧,楼台亭阁、花鸟走兽,无一不精。* i2 ]1 h8 U& B. n% V& @
  
1 t6 B9 S  Y1 x. Z' t+ w  带“中国馆”去看中国馆5 @6 Z( D6 Q9 T9 x. S9 z/ I
  去年,经师傅成为了市群艺馆的特聘民间艺术家,他的 “故宫角楼”“传统大车”“葫芦形蝈蝈笼”“金鱼戏水”等作品被该馆收藏。这次经师傅送来他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竹艺模型”更是给群艺馆添宝了。经师傅告诉记者,他过些日子要带他的“中国馆”去看中国馆。群艺馆的王智主任说:“世博会看什么?不过是看文化,看科技,看创意。我们最近接到了不少民间艺人送来的关于世博会题材的作品,其中蕴含了文化、科技以及创意元素。”
# U, t; ^3 d  ]! B* R* F. _# D' e% ~$ I. t  ]0 n7 q( b: q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6: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yujia 于 2011-8-20 16:11 编辑 + O( f# Y4 f5 V# J6 p/ M3 A
, z) b0 E! q' l' G
这是蝈蝈笼子 不是鸟笼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6: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蝈蝈和笼子
发表于 2011-8-20 16: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淄博人顶!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6: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yujia 于 2011-8-20 16:18 编辑 : g- y3 T. N3 y5 u8 C; O
7 ]) R3 b- Z2 `( V+ x* h
叫声四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