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6-1 11: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繁体字看不懂的,有翻译如下2 y/ ~6 A% ~/ P" |
器党拼完一个凳面后, 看我的刨刀很快,想来玩玩。 去刨了下他的拼木凳面(已经砂光过了) 然后黑胡桃是顺纹的, 枫木是逆纹的,于是悲剧了,枫木爆茬了, 苦逼的孩子又从80目开始打磨了。 3 l w+ \4 a) S( l2 R, u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哪怕是机器党 ,最好也要学会看纹理,顺纹逆纹进压z出来的表面不一样的喔~~* o0 r. C* c( e: z
/ l4 w; i6 ^7 F$ \6 k另外一个就是告诉你,其实手动刨刀有个功能就是减少出刀量,用刨口压断纹理的功能,但是最好刨口小一点再小一点. q" Z X3 T$ w
2 f* x2 f1 v1 M3 s0 d
1 G. [ A8 Q" V5 j! n* M* u
' ]+ N! R! a0 U/ n( R- @# i: \$ m4 Y8 ], d9 u; ]9 r7 S- I
好了 话题不去现代刨刀技术了。继续讨论完美刃角的形成7 Q1 p" Y' G4 t( ~1 o/ h; B
7 }/ d A* |, b
前面说了完美刃角需要两个相交平面, 啥是平面?
/ }$ c) d% S) ~+ ~7 i也许在万米高空看 这个也是平面啦 " [( S/ h6 C) H9 Z
2 e k) p& I9 g; g. S3 J! l# {5 a d1 `, g/ b! ]
可是在刨刀上,大概的意思就是这样
4 w, u; g1 k8 \9 X* `" P6 v
) e3 y% V* r+ V1 P* Y: t$ A(这个图难看了点, 不要打我)
0 M& X- ]8 D I# Y1 p* M" ^' L! [ {6 i
但是回到刨刀上, 肉眼可见的明显划痕比如这样的* Z, E1 e5 Y( D; z7 Z# }& o5 p
% S9 T `5 [6 e* w! T, P9 e7 i' Q% W" G4 E. }
如果是在刀背平面 或者是在刃面上会怎样?
2 h& E: M/ ]+ g( I1 N: Y每一个田垄都是容易蹦塌的存在, 结果大概就是这样; g7 u/ s+ t# p3 b3 A: _. ]
8 h6 @, T" T! p3 j. E# {; L, r6 i) r5 W M+ ~+ `2 E
梳子通过一丝丝的划痕形成了平面,弱点就在每一丝的缝隙,材料挤入,那些划痕就崩塌了,于是形成了缺口,所谓的刨刀崩口那是大的,微观下,刨刀凿刀钝了的白线就是无数个缺口3 ]/ z; p! G K, v
1 A, P q6 S8 s: \' x
下面来看看大概的金相图
$ H; j$ E: ]# B& u: i: O+ L2 z+ L0 d$ }
2 x. D+ g. k. t) W
) [& T. p- W+ ^- U a为什么木匠需要高目数的磨刀石? 因为在非金加工行业, 木匠对于刃角使用是强度最大的,石匠也许强度也很大, 锤子很重,但是石匠对锋利度没有要求啊。剩下对锋利度有要求的包括理发师、厨师、木匠。 除了某些bt的厨子喜欢砍之外,你们还有理由反对说木匠的工具工作条件差么?
: [7 X6 j p! g. g8 m7 @
$ n$ a3 M& q$ T6 v4 W
* r/ J+ i3 z2 c/ |7 G A( k研磨的目的 ,就是通过一步步的细节, 建立近似完美平面,最大限度降低划痕的出现。
6 q) ?/ f' F+ j( D3 Z为什么要用高价的磨刀石? 因为他的颗粒更均匀, 不会倒6000目的时候 突然给你一个1500目的划痕,这个划痕也许就是下次使用时刨刀凿刀变钝的开始。所谓木桶的短板。
, C Q/ {6 w- K' ], D. g
* p7 G! K1 m2 r6 x于是你需要一些研磨的工具来形成近似完美平面& B: _: X" ]0 a; F4 b
* C1 y3 z# p! ?9 Z, u
首先你需要一个用来做基准的平面,大多数国外木工,包括东面的某岛国(嗯,他们对于细节的追求时是最龟毛的, 他们发明了金盘这种奇葩用来平整磨刀石 )和西方的木匠,都会选择金刚石板做为平整的依据。
A" ~' e3 w% c最好有宽槽,用于排浆。 金刚石平整磨刀石的时候,会有大量磨刀石的粉碎材料脱落,有宽槽有利于平整的进行。
' F) u, v) Z1 [0 ^# a% u0 `$ Q/ S$ k- J& ?
这样或者7 W5 G* l" G# ^$ p5 L. x
" T; Y, |9 e3 l7 P- B' h1 h% x
/ P t* C2 F- e, I4 b或者右下这样的
% u: V' \$ r3 _- M7 K# P. k I
0 H' D# R- b5 V7 B* G8 P0 D, s/ E3 _: z" V# q. h6 D4 D% N1 K
+ m8 C$ o# M+ Q5 l% ~% z- V% D1 l) N9 o8 P1 T
; d5 y. I; t, u" B9 A9 g% o( z* Z$ x
接下下来我会用最近正在把玩的三块石头做一个示范" k1 |$ _- i6 |9 ?& w' ]: a+ L
先把磨刀石泡在水里,5~10分钟, 你可以用这个时间去泡杯茶 准备下一回要用的毛巾、纸巾、手毛 脚毛、白纸、木块等其他零碎,以及拉屎拉尿吃东西, 磨刀会上瘾你会没时间去吃饭上厕所7 Q1 c) J) ?9 V S: z
; [1 y' \5 [4 v. Q
- F$ Y( [- r0 s8 G这三块 都是全新状态泡水ing 绿色是800目人造水石,黄色是6000目人造水石,这两块据称是用天然石粉末加人造材料制成,最右的白色板砖 是日本人民用天然石粉碎后用我天朝白陶的工艺重新制成的再生伊豫,怎么说呢总感觉是前者是去棒子国整容的美女,后者是重新投胎的美女2 c* L2 T/ l/ l* Q
1 g9 S/ h" u6 [+ x; J' S0 w/ T
研磨的对象为了接地气,也为了最近使用 是一把金马的“老刨刀” 和一把小小的机用锯条改的滚刨刨刀,两个买来都已经一年多了,就选他俩窄 磨起来快
, N8 m. l3 \, r' ^: F! ?+ s0 D0 f# q5 `
这是他们原来的样子
8 O( L' A* D( ~8 S
! l' u$ A; h- a' O8 h
; r8 ^' K. J# L6 b( Z m
0 _8 T; V4 k( o+ X) Z7 V- ?1 h然后,不管买家或者上家谁说磨刀石怎样,什么机器开面 手工开面。我到手的习惯都是一样处理
1 `8 z* B2 I* v! f+ d+ i S
# n: G( t7 \5 {3 g4 _- U* p. [铅笔画满格子5 ^6 B( t; n3 {6 f3 d% B6 Z
/ h2 n+ l7 Z \4 m* k$ u3 S
0 C' R/ F8 t% ~- H* d$ L
用金刚石板 先磨掉一个遍的铅笔痕迹
4 M! E' _" x+ Q/ P! B- }: A5 h
& {/ ] y2 _. ]6 D# M% a# G% G7 C! [; ?* l
然后再磨另外一边) F! J: q. d* a" \; V6 B
6 q' b. m' \3 O* u' e% I接着金刚石板放中间磨掉全部痕迹 这样的目的尤其是合适用过的磨刀石, 因为大多数的磨刀石都是内凹的3 L% J. s2 j" n( g# ]
+ b% `3 _) O: A; @6 R. Q" U原样画满再来一次, 这一次理论上应该几下就把所有的铅笔痕迹磨掉了。 这时候我会认为这块磨刀石基本堪用了。: ]) g+ V* p; B# ]8 P, [$ N1 g
1 ?, A/ Z% q5 U% o
- p$ ~6 E2 R% j% M6 L) M$ e
然后
1 `4 o: I) g3 A* W! H: [8 O
3 y6 q4 y- U4 ?! S9 r9 G
! z- c3 }3 `# o( r0 W4 O用金刚石板把磨刀石的边磨掉, 所谓倒角。 我不知道你们咋样, 在我刚刚开始摸到的时候无名指和中指的指背经常被磨刀石切开,因为平整过程中,研磨面和垂直边会轻松形成一个可以切割手的刃角,虽然是90度,但是割起来很疼啊! $ H( {, r2 R7 E2 }$ g' s
辛大师的教学视频为什么不说这些,我的内心又崩溃了!4 n. a* @+ _' J, z: `" R
. B k8 m: N1 Z9 K2 j7 `然后签完不要忘记把短边也倒角, 这里不是怕割手 怕的是这样
2 w& a5 d! L; O6 Z6 }/ G7 w& q1 n3 v
+ A) t8 Z7 c4 n; ` }刨刀推出砥石的时候 会把砥石角崩掉, 这里倒角就行了。 原来和刨刀刨端面的时候要先把远程修一下一个道理。1 W# D9 i. x, N/ f7 B# D- U
. j7 _+ m2 `! j U7 T& U6 [! S& R0 X0 d! r1 ]) H: ^
/ b# R" o5 E- X3 V这样,磨刀石的准备就算是差不多了。 我自己的习惯是每次用好之后 去水槽里平整磨刀石。 这样下次拿出来就能用。/ G9 c: B8 e# x! a, x* x
因为是在洗手间水池处理, 所以我很讨厌自损很大的磨刀石, 我总有种担心会堵到落水管的念头。
5 ? z; `! J) N% e7 _, N/ @. r5 a8 C5 E) b, j/ f- M, m
单独讨论切削能力上来讲, 很多磨刀爱好者的会认为绿碳磨刀石其实下肉也很快,即使是国产货也很棒!绿碳的缺点是自损同样快,可能400目我还没有完成, 又需要拿起金刚石板来找平下砥石。4 S: t& s% X$ j( {! ?$ A1 E& m
% @/ e% {% H. x( |( {) G$ i" F- Y: Z
这也是我目前纠结的一个阶段, 如果面对这次这样的老刨刀 旧刨刀,或者说是想改角度,我目前的解决方案是用国产的金刚石片,反正后面还需要接着研磨, 所以我就会用600目金刚石片完成初期找平。期间我也用过80目 220目 ,但是因为我众多的碳钢刨刀硬度比较高在这两个目数下研磨出来的平面因为颗粒过大划痕太深会形成很多的崩口 。 现在我认识到未必效率最高的就是最好的, 往往400/600的目数 用来开刃会比粗目的更好,尤其是金刚石板,因为他不用担心堵塞磨刀石, 每一下都能形成切削,效率其实很高。% e' P0 L ^3 x& `+ m9 B3 t
0 N& U1 q% c' z: i3 ]- I
接下来我用金刚石板磨背,
0 q3 L+ O* g6 M! @这时候对于磨刀石的要求是硬,最好是绝对无自损,这样方便在背面形成完美的平面。 这个背面,不一定要是完整的平面6 e+ V4 N* b5 i: {' \* B
. f9 {* p2 \: S5 l# h$ Y# }这是金马老刨刀过dmt 220目后的情况
9 r1 z/ k" ^+ n% ]- }: {
! \) ?/ I. B& v* a: N o红色部分是没有被金刚石板磨到的部分,保留了生产过程中被砂轮机打磨的痕迹,其实无论是刨刀还是凿刀,理论上只要靠近刃线的部分在一个平面上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使用中,建议最低限度刨刀凿刀的两侧最好也在一个平面上。而红色部分完全可以预先打磨掉薄薄的一层,这样能保证在平磨背(或者叫贴钢面,哎呀现在都是现代钢,全钢了哪里有贴钢面啊)的时候不会出现刨刀凿刀的扭转翻滚4 w7 [) Q% o# `* j
, b* ^5 v- x8 m! O- ^- Y& {. L+ b为了保证整个面都磨到, 可以用马克笔把需要研磨成平面的地方涂上颜色。比如这样. c4 I! [, P F* S! A5 C# { C: }
7 G' D% r4 [1 s$ B: ^1 n, f x, a! g
磨一会儿以后拿起来看(一般也就是10~20下)
: @2 r1 r2 _, C# G7 A$ }8 A: H2 A3 n# C5 @# B2 R
% P7 t$ c2 C% ~3 T. J
4 _9 C) D3 G, D: [- J1 m
很明显可以看到高点已经都被移除了, 留下红色的部分就是低洼地了。需要继续研磨掉高点,才能形成平面。
$ P' ^: O* S7 O, B$ d* L
8 `5 y$ u" z! n$ b1 e磨背的时候要注意手势8 u8 V) G2 q# [
这块机用刨刀比较小,也很短
- p' t% C E3 k这是我按压的右手
0 q2 ~4 |. d& Z% `+ f; @/ v
# _4 ^( G! I: j/ y- G; T这是按压的左手8 G8 x( R' ^) y# ^1 T3 x
: H" ]2 [( H/ w6 L5 e E* _' }9 f& |% K
神马 你要看我两个手按在上面的照片? @@%T#W$YW WTF 我用舌头来按手机么!! y3 l, E* G4 x! o6 j& H
7 m* n* C- x3 i5 c& c
! @% Y1 u# J6 U" h# o
机用刨刀片 完成220金刚石板磨背后的样子4 _4 Q5 S8 ~( ~# u1 A
, b* |- D% C/ H+ a$ @+ C3 V
. B) Y3 n; K6 c: _; r u6 _8 N. ]6 L6 X0 `$ d5 I: s6 U+ y" A
接着是刃面
$ g) m* V1 @+ B; |6 N9 r, e+ r4 e
前面说过刃面我是在十几块钱的600目金刚石板上磨的, 不过我已经把一些突起金刚石颗粒都已经挑掉了, 而且尽量不用边缘,因为边缘的背面有些金刚石颗粒在加工中吸附在背面,又概率导致背面不平整。 但是对于价钱来讲,它真的很超值
* M- n3 A5 |7 B W6 X1 S& E( k
! {/ D+ q! H o3 S; i. L: P$ ]8 h9 B# W5 l" m" v6 U
7 Q1 e2 P: v' [( U
这是过程中右手按压的照片, 有铁屑浆的位置就是左手中指按压的位置, 因为是刃面,所以需要确保刃线一直贴着砥石研磨。 今天没有使用定角磨刀器喔 ,纯手工打造哒
9 w5 p5 B3 C f% X6 S2 Q, u" e+ B! o/ l- C1 M4 h' w3 C
) }9 E0 l5 X. o: a3 f; i- h
第一排是原来的样子 . C' k z$ q' U; M
第二排是过程中的样子。 其实刃线已经到位了, 刀背能轻松摸到整个刃的卷边Bur
2 F# E* N* Z) D* f' |- b第三排是结束金刚石600的划痕。# G' ~, y2 `; G( M: s. } }9 J
接下来砥石的任务就是去除划痕, 让那个田垄的沟渠越浅越好0 n' ~+ p) I6 x2 f8 s0 d* K3 R/ G
9 s7 B, f" ~7 m- j, R
0 K0 H) W- J: s* p; c' E! k" d$ V6 Y7 y" a" }0 L7 d/ S5 Z
这是从800目人造砥石下来的样子
& B, B M3 c1 n9 k可以看出来上方金马刨刀原先找平的位置隐隐是镜面的, 而之前划红线的内凹区域变成了雾面, 这个是因为800目相对来说是块比较软的砥石,研磨过程砥石颗粒的浆把内凹面磨擦成了雾面。但是这个面是非均匀的,对于木工来讲是不能用的0 Q: D5 c3 G H! {
下方的机用锯条刨刀,则看到刃线的两角没有被磨到,这是因为我偷懒了,主要刃线完成,边角本来就要倒角,这个错误应该能在后期的研磨中修正,于是我也没花太多的精力在这块刨刀的背面平整上,未来还是要用其他刨刀片替换这块刨刀的,机用锯条实在是入不了我的眼啊
/ t9 y) X% t7 n. d: x2 \$ X放大细节
4 p, C8 F7 y) |. o' |1 w s- J$ a8 _5 B1 o5 L r
/ g& H/ Z! l9 T1 o! d0 f" R7 T) \ f
接着是再生伊豫,先来个对比尺寸, 板砖就是板砖9 l% w% ?7 N# h% y, u' N
# F; r7 V7 A( {1 y( E- \
5 ?: \) Z, N! i7 r) A& K8 k0 d4 i4 k: J2 }$ Y& a& R
9 ~% U, r. W: H2 h8 `. ^8 T) U8 t4 V划痕明显比800目的时候更细腻了, 这块再生伊豫的口碑据说是能形成均匀(这个真的很难啊)且非常容易在下一步被清除掉的划痕; s# P' T' P2 X3 ]2 _' c
# J4 h" ]9 ?" c5 ]% k# O
5 Z, Z+ Y% j( ?. l }' y- `% P/ N: K/ |% K) u I( [- y" x
: X' h+ Q7 J6 U4 P
# S. O( ^1 [5 ]5 }# {; b
( u! l9 k* S9 Z% q: T m/ e5 Q) p, V* U4 c7 A5 p0 R
这张就更明显了,上一步的粗划痕成了很细腻的细划痕。
6 l1 ]' j- k( X1 q2 v( v% W' [# K2 h* \# Z' I- A
这次的三块石头, 最喜欢的是这块, 整体硬度高, 研磨过程中不容易出浆(当然这个我用金刚石磨几下也行,用天然伊豫出浆也行,反正我对浆没追求)手感阻力刚刚好,不会觉得力没地方可去变得打滑,也不会觉得需要大力出奇迹用力去按压才能有切削。硬的砥石就要手指按到贴紧研磨面然后保持稳定的推拉就好。
6 c3 E% e- I; `2 }
% m2 ?( u7 v& C' B" w% g再接着上6000目; s( S1 n' o0 F) b; J4 O8 [7 M F K
, h; e) V$ ?6 x0 @; e& ?2 p& G
磨的时候 一般有两种习惯, 有些人喜欢高频次的来回, 这张就能看到我渐渐向后退的来回磨的过程。 这样的优点在于因为行程短,可以比较细腻滴控制,如果控制好按压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平整度 ,缺点是容易产生不均匀的划痕, H( d) D4 z4 P& T& f
! O! p2 U, Q5 Y3 u3 H
2 m/ \" i! ]' }5 Y9 u$ J/ o. \6 U. b( W) \
另一种是一推到底一拉到底 ,两种手法我都会用,用来减少肌肉疲劳。 这个方法需要砥石比较平整,最好远程略高于近端,不然容易形成蛤刃,也就侧面看刨刀你能看到刃面是一个微微的鼓型
: @! z7 Y/ V7 t+ a, i" T3 |/ |4 ?6 J. s
$ E, G( P- h1 U
过程图,6000下来的最终图忘记拍了 * E* A, ^$ {, _+ j. j% }. O
/ n# f/ X* g; Z7 ~- C9 k
. m( O6 e) f2 |- @: B
/ Q- S) C8 a- h但是这张还是排了, 基本上是细细的雾面了 划痕已经很不明显了8 B# B* c# m1 [# F' I# @
但是没忍住 我又去过了下10000目. m k6 \( j4 M* z" v
6 a7 n; U' ^* j) [4 b6 J
wo只能说 整个背的形状磨得挺好得
0 W8 A" |' Z9 j; z) s ~9 K
4 z0 \- x) ` [5 G1 A- V" y4 X# W0 `2 K1 o/ ?
开始刃面得处理
+ a; D- f, Y' U4 f( {" `; S. u9 g' T% F
+ W* w# @2 i/ v% Y( K# M/ X$ H9 `
800目结束
5 T/ ], s* N" v+ @/ j( z& x; B! n
. k2 o- f% ]- h. ~2 Y. J; U( d. J `. k0 o. }
从划痕看, 我左右两边按压得力量还是比较均匀, 前后推拉得力量也均匀 。所有的划痕几乎都是平行的 并没有乱纹
9 Q, e! \* c5 y. j, l一方面说名石头本身均匀 ,另一方便说明我的手磨技术的确有提高。 上瘾跳坑有成绩
3 @" n8 a! }- q* {& e
& C& B8 e" P+ u$ {8 F起浆这个办法总体上我不是很常用, 但是有些时候在改善砥石的手感上挺有帮助, 比如打滑,比如大平面磨的时候起润滑作用+ Y7 K& o/ ?/ F- A; }
4 s7 A% r' J+ L, ~8 d7 ~
4 c* d$ o8 _0 q, h0 h9 G! u& N就是这样,磨到一层厚厚的浆汁(为啥觉得优点邪恶)2 R* o( y' ?! E# [6 X
" r! {. U9 p7 e+ n
差不多先生觉得在6000这个级别上,已经可以用了,做为机用刨刀片, 这块还算表容易研磨,末尾的划痕看起来 也已经比较细腻均匀了, 没有看到突入起来痕迹,暂时这块刨刀也没准备上10000目, 要是pmv11 肯定是要上10000才算结束
4 N' ]; I6 m! G* Q9 J0 @& d) r n9 ?
6 f: U4 C- u& y: V( i" W
事实证明 ,这块金马的老刨刀 的确是贴钢的, 而这块6000切削力的确不错,但是颗粒控制上还是有点欠缺,当然按我性子真的要到10000+才能看啊 只不过这种痕迹告诉你,别在意是不是镜面, 镜面再亮,两个平面不相交也是没用。 雾面再雾 哪怕有划痕,两个平整的面相较 短期用还是很锋利的么
X5 q P. s3 n/ ]- x! O5 n" x) s( W5 d3 s& v0 g
/ ]: D5 x+ j1 j( x, X
2 z* A: L1 H. q, t- ~7 |懒人为了使用寿命, 把刨刀抬起了几度从砥石尾拉到砥石头 一次。 形成刃在线的第二刃角
) Z" m- D2 l9 D( w* S+ K3 ]9 i. l3 i* T
$ h% q3 _" W O& ?看到白线没?+ j0 C5 Y& H0 E
5 A$ }6 S: B0 o7 }3 M
其实这时候我磨了几下背,去除了卷边。 我个人的习惯 ,卷边只在最后目数的时候处理 ,前面每一个目数都是不磨背的。 这个可能和辛老师所谓指导不太一样 。 我挺怕在处理卷边的时候出现崩口,宁可到最后麻烦点, 先割一下木头去掉卷边的大部分以后再磨背% A6 e0 T$ L# g8 t5 x
( ]9 l, Y) o" N0 k* J这个直播完还需要做磨刀技术的讲解了么?
2 T9 T d+ q% L8 c3 J1 s; V, [
4 e) F* s4 r) B最后附上44mm的某老刨刀照片
& `3 y' I1 L9 s( D4 |; {3 ]! n0 f: q- ~' i8 p/ G( o' v
7 k* ?" l% T; ]% f$ l' }& i, U n0 e5 V; c. i' z
* T* |) P! s, S4 F0 T. J, U
技术
6 M: _1 @4 Y* v/ f: q! l评分9 C2 }5 @) U" ~% V
3 J6 N- }. X0 W5 _+ c! O% B! {# u
参与人数 18 刨花 +640 赞 +30 , y% P0 E% I2 K3 `
收起理由3 l$ V& c# ~( ]+ b" u! z. u
cclizy + 10 * K3 l9 f- t" [ u; d
明月倚清秋 + 10 太强大了,精品必须要顶( M0 {+ j8 s! r# K4 t: z
挨踢斯基 + 10 楼主的制作过程很详细,受益匪浅+ M3 @3 w3 R. N# e. E$ b$ A% \
木头我爱你 + 10 这才是DIY的真谛/ c; S8 e% j& X2 h6 R
偏心 + 10 " A" Z3 ~% l" H1 H1 M g- w
被淹死的木鱼 + 10 磨刀有瘾须谨慎!
$ K/ d* e, W9 L1 F# E gztv008 + 10 好资料* n1 b8 c5 s9 d
七七刀 + 10 谢谢楼主的知识大餐
; N* d6 I/ H2 {%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