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格木文化 于 2020-8-20 13:43 编辑
*/编者按: 大家好,我是君心匠,一名木艺爱好者;同时也深切热爱着中华传统文化,尤其喜爱传统乐器中的古琴。
古琴是一种“悦己”的乐器,拥有几千年历史,其形制繁多,音色各不相同;想要寻找到一种“悦己”的声音实属不易,于是我便产生了自己斫琴的想法。 通过钻研与求索,我逐渐窥得蕴含在古琴中的奥秘。然古人心思与智慧是我无法逾越的,只能尽己所能去接近古琴应有的声音。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所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声即淡,其间无古今。”
古琴论床或张,制琴用“斫”字表示。斫,刀劈斧砍之意,古时木匠修平木板多用斫。
古琴斫制工序有一百多道,我总结成十几个工艺步骤,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古琴常见形制包括伏羲式、灵机式、仲尼式、蕉叶式等。
古人制琴分圣人制琴、帝王制琴和文人制琴。在上图中,伏羲式和仲尼式都属圣人制琴,而灵机式与蕉叶式属文人制琴,相传灵机式是汉代文人梁銮所造,而蕉叶式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所造。 我们今天要制作的,是一床伏羲式古琴。
成琴展示
成琴展示
成琴展示
成琴展示
其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面板,下层为底板,古时流行“面桐底梓”,即面板选用桐木,底板选用梓木。 唐代的雷氏家族是著名的斫琴世家,据《琅嬽记》记载:“(唐)雷威斫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中,独往峨嵋酣饮,着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斫为琴妙过于桐。” 因此,松、杉皆可斫琴。底板选用较硬的木材,利于反射声音,如梓木、红椿、楸木等。不过这些材料日渐稀少,我们现在更流行杉木(面板)与梓木(底板)的搭配。
老杉木面板
挑选木材时应尽量选择砍伐后存放久远的,这种木头木性尽失,不易变形开裂。 这种木头主要从老房子中拆出,南方的拆房料以杉木居多,房梁、立柱都是好木,几十上百年的都有;如果是被虫蛀过的木头,则大多是上乘的好料。 为什么虫蛀过的木头是上乘好料呢? 自古以来斫琴师多推崇虫蛀料。他们普遍认为这种木料更加松透,有利于声音的传导。同时,虫蛀料也可反映出木料年份久远。因为新木料被虫蛀多半在表皮层,这部分较软,养分也多;如果虫蛀较深,那么该木材被砍伐的时间就偏久远了。 我们在选择木料时需注意,轻微虫蛀料是好料,如果蛀得很严重,就不能使用了。
虫蛀老木板
木材被收购者加工成130厘米长、25厘米宽、5厘米厚的板材出售,我们挑选时应尽量选择纹理顺直,结疤、裂纹较少的板材。拿起板材轻轻敲击,声音松脆,余音悠长者为最佳。
木头选好后就要加工琴胚了。下图是一床古琴的面板及底板构造示意图。
我们首先制作底板,将样式尺寸画在底板上。
然后借助斧头、锯、刨子修形。
将加工好的底板放于面板上画线,即可加工面板。
面板较厚,对其加工可分为粗加工和精细加工。粗加工时先用锯截断两头多余木料,然后用斧头砍出大形后,再用刨子精细加工。
面板弧度是比较关键的,弧度不可过大,弦路部分要略平。 在1、2徽的地方开始做低头,低头指的是从琴肩附近向岳山方向,面板逐渐走低的态势,低头做好了,弹奏时手指才不易碰触面板。
做完低头后做塌腰。古琴面板平置在桌面,最高点为1徽到2徽,而最高点和琴尾之间,如果用长直尺测量,会发现微微塌陷,这一部分称为塌腰。
低头和塌腰完成后,古琴在弹奏时才不易出现打板、抗指和沙音等问题。 为释放原有应力,面板和底板须放置数月。 接下来是最重要且繁琐的工序——挖槽腹。
槽腹是决定古琴音色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们首先将面板底面刨平,然后沿边线开始画线。
画线最终效果展示
画线结束后,就可以挖槽腹了。此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面板外轮廓留1厘米的距离作为边墙不挖,岳山到槽腹留1厘米不挖,琴尾承弦下留1厘米以上的边墙不挖,雁足处留1厘米左右不挖,龙池和凤沼处留纳音不挖。
挖槽腹
挖槽腹
小贴士 《苏东坡笔记》有云:“雷琴独有余韵,应指反复,噫喑不已。蜀僧有省涓者,欲求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声出于两池之间,当两池处其背微隆,尽若韭叶然,声欲出而隘,裴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 东坡先生所说的“其背微隆”如同韭菜叶形状凸起的部位即为纳音,纳音的处理是斫琴师最深功力的体现。
底板、面板加工好后,就要粘在一起,称为合琴。黏合可用“太棒”乐器胶水,也可用传统的鱼鳔胶,或者用大漆加糯米糊的漆糊黏合。
黏合前在琴内设置天地柱,天柱圆形在龙池上方,地柱方形在龙池下方。天地柱有助于将振动感从面板传递到底板,方便调节琴的音色。
斫琴师在斫琴时还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在纳音旁题字,其内容多为何人何时斫制这床琴,一般情况下看不到,透过龙池隐约可见,方便后人了解古琴的前世今生。
以上工序完成后,就要开始黏合了。古时合琴是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要选黄道吉日,洗手焚香,才能合琴。
我使用“太棒”乐器胶,涂抹边墙及四周,对齐黏合,用绳子捆上,加楔子,上夹具,等待胶干!
合琴后就要修整琴体四周,并安装附件。这些附件包括岳山、承露、冠角、承弦、轸池板等,材料多为红木。
首先安装岳山。 岳山位于琴头下方7、8厘米处,厚1厘米左右,在面板相应位置开槽,涂胶后嵌入岳山。承露紧挨岳山黏合于琴面上。
翻转琴体,将轸池板黏入底板挖出的轸池内。
胶干后紧贴岳山在承露上打弦孔,弦孔直径4毫米,孔距2厘米,贯穿底板的轸池板。
安装好岳山后,我们接着根据设计的弦长确定承弦的位置。 弦长指岳山到承弦之间的距离,也就是琴弦悬空部分的实际长度。 根据古琴的形制,其标准弦长一般为110厘米左右,伏羲式一般可达到113厘米,此琴为伏羲式,设定弦长113厘米,固定了岳山之后,就可以根据设定的弦长确定出承弦的安装位置了。 承弦位于琴尾,下图是我确定好承弦位置的示意图。
将琴尾用于安装承弦和冠角的相应位置削平,如下图所示。
先黏合承弦,再安装冠角。
所有附件黏合完毕后就要用锉刀修形了。 首先,修整冠角与琴体外形一致,如下图所示。
然后,将冠角修出和面板同样的弧度。
下图是冠角部分加工完毕后的效果。
最后安装护轸。护轸在古时多雕刻成内翻马蹄形,既大气又曲线优美。 护轸可以使用松木或杉木边角料,做出内翻马蹄形,黏到底板上;也可以在底板开槽嵌入护轸,胶干后用锉刀修饰,力求与底板平滑过渡。
琴头侧面要雕刻凤舌以作装饰。
以上附件全部安装修饰后,我们的琴胚就制作完成了。
古时制琴都需裹布,起加固木胚,防止开裂的目的,同时也能让琴体更适合整体振动。
裹布需要的材料包括苎麻布、大漆、糯米糊、刮刀等。裹布前要在木胚上刷一层靠木漆,起加固木胎、易于黏合麻布的作用;也可以直接将麻布铺于木胚,再刷漆到麻布上,使两者紧密贴合。
冠角、岳山等附件从这道工序开始就需要进行保护了,防止黏上大漆等,增加日后清除的难度。保护方法是用美纹纸全方位黏贴牢靠,下图中白色部位即为美纹纸保护后的附件部分。
裹布后需放置在湿度75%、温度25℃左右的荫房中干燥,干燥后修整麻布,剔除毛边,进入批灰环节。
批灰也叫刮灰胎,即在琴体上刮不同粗细的灰胎,起到加固及抑制琴体不良振动的作用。 传统批灰所使用的灰多为鹿角霜。 其为成年马鹿或梅花鹿脱落的鹿角在大锅中熬制鹿角胶后剩下的鹿角渣,晾干粉碎后即为鹿角霜。通过分样筛分成40目、80目、120目左右不同粗细的鹿角霜单独存放。
下图是粉碎过筛后的不同目数的鹿角霜。
将鹿角霜和大漆调和后形成漆灰。
批灰无法一次完成,讲究的斫琴师会用粗灰批两遍,中灰批两遍,细灰批一遍。一般情况下粗、中、细灰各一遍即可。
每遍灰干后都要打磨,粗灰和中灰可以用砂纸干磨,最后一遍细灰要用砂纸沾水细磨。
每次打磨后都要修补坑洼,尤其是细灰环节,修补打磨多次才能达到完美状态。
中灰打磨后要修整冠角,在冠角上雕刻出想要的图案,一般为两条飘逸的胡须,名曰龙须。
冠角与琴面接触的地方需挖掉一部分,使龙须外与琴面处于同一平面,不过要为批细灰后的打磨预留0.5毫米厚度。
修整完冠角之后,就是安装琴徵环节。 琴徽的安装可以在中灰之后,也可以在细灰之后。古琴上的13个徽是根据琴弦分段后各段的节点而设置的。
琴弦均匀地分为二段、三段、四段、五段、六段、八段后,节点处装以螺钿标识。
均分五段后的第二处节点:六徵 琴弦1/2、1/3、1/4、1/5、1/6、1/8处分别称为七徽、五徽、四徽、三徽、二徽、一徽。 小贴士 琴徽计算公式: 一徽的有效弦距(岳山到龙龈的距离)为1/8,二徽弦距为1/6,三徽弦距为1/5,四徽弦距为1/4,五徽弦距为1/3,六徽弦距为2/5,七徽弦距 为1/2,八徽弦距为3/5,九徽弦距为2/3,十徽弦距为3/4,十一徽弦距为4/5,十二徽弦距为5/6,十三徽弦距为7/8。 根据弦长计算好徽位后在琴面上做记号,琴徽一般安装在弦上方1厘米处,用木工三尖钻打浅孔,琴徽涂大漆与细鹿角霜的混合物后安装到相应孔洞内,使其上平面略高于琴面,干后打磨修补。
灰胎打磨完毕后,进入上漆环节。上漆分底漆和面漆,底漆选用含水量较高的生漆,上两遍,注意等前一遍大漆干透后方可继续。
之后上浓度稍大的漆,使琴体表面光洁。
为使琴体颜色更加古朴,一般还要适当调色,以红黑为主,红色用大漆调适量朱砂涂抹可得。 如果想得到一床纯黑色的琴,那么可在大漆中加入黑色颜料。
我喜欢红黑相间的琴色,颇具汉唐之风,操作也很简单,上一层黑漆再加一层红漆即可。
上漆结束后就可以打磨了,1000目砂纸沾水打磨,红黑渐变的颜色即可显露出来。
为了使琴面更加漂亮,接下来要进行擦面漆的工序,行业内称为“揩清”,即使用精密过滤的漆液均匀且轻薄地涂满琴体。 传统方法是用蚕丝扭成团,蘸少量漆液绕着团涂抹在琴上。我使用的是“新式武器”——无尘布,这是一种电子制造行业内广泛应用的无纺布,致密,不掉毛,价格便宜。
无尘布
揩清一般需要5、6次,讲究者10多次,每次揩清后都要入荫房干燥。 揩清后的琴面光可鉴人,但国人追求内蕴含蓄之精光,那么如何呈现这种含蓄之光呢?
于是就有了“褪光”环节,亦称推光,即用研磨剂将漆表面略作打磨,而研磨剂的目数和研磨手法,决定了最终的光感。 研磨剂从软到硬分木炭粉、瓦灰、瓷粉等几种,润滑剂一般使用菜油或橄榄油。 我使用5000目到7000目的砂纸褪光,将砂纸剪成小块,粘橄榄油研磨漆面,力度要适中,不能磨破漆面,最后用手掌蘸少许橄榄油用力搓琴面的每个部位,含蓄之光立现!
雁足用于固定琴弦,一般安装在底板靠近琴尾的位置,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应保证雁足勉强插入雁足孔而不晃。有人用胶将雁足粘在琴体上,这是非常外行的行为。
琴弦一副七根,最细为七弦,最粗为一弦。弦前端要打节,节曰“蝇头”,方便穿过绒扣,挂住琴弦。
绒扣用于扣住琴弦,长约20厘米,不仅穿过琴轸,还要绑于琴轸上。琴轸用于紧弦,通过旋转使琴弦达到所需音高。
上弦前要调整岳山的高度,从琴尾拉一条细绳到琴头,绷紧细绳,用尺子测量7徽处各弦的弦高,一般1弦处7毫米高,7弦处5毫米高。 岳山通常留得比较高,在2厘米以上,我会使用锉刀降低岳山高度,以达到琴弦的合理要求。
接下来我们开始上弦。
绒扣和琴轸的系结、蝇头的打结都完成后,先将绒扣头从琴底板弦孔中穿到琴面与岳山齐平,再将打好蝇头的琴弦穿入绒扣。
上弦时将琴头立于地板软垫上,雁足向外,琴面右侧靠附胸前,使弦尾一端过龙龈再过雁足尺许。
随后左手扶住琴尾,右手握住卷着琴弦的软木棒或软布团用力下拉。将琴弦紧贴底板缠于雁足。一开始的三五圈至关重要,须圈圈相压,以固定弦的张力。
最后将剩余弦尾穿夹在琴背与弦或两弦之间(或者将弦尾打一小折以防滑脱),无须过多缠绕。
上弦结束后,整张琴的斫制就完成了,下图是我此次制作完成的伏羲式古琴。
国内外木艺绝活,图纸尽在免费零基础教学的“格木文化”原创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