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8-11 10: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咱们中国的文化里,根深蒂固,至今仍存在于深深的潜意识里。体力活、动手做,仍然是上不了台面。和坐办公室喝茶、背手监督管理的人比,仍然低人一等。但愿众生平等,但愿不分你我高低,但愿动手做的人,获得更多尊重。4 Q# g6 A8 e) q/ {( ^( F# {9 g& {
3 B7 v& b" ^# p- v. Y# J/ K. X美国有车库文化(说美国好不要被喷才好),迪士尼、微软,好多伟大的公司,诞生于车库。车库里工具齐全,确实是动手创作的理想场所。咱们城乡割裂,没有这样的文化。有场地的农村,人们没有闲钱、没有技术、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搞手工;城市上班的蚁族,到是有点钱了,也想业余时间搞搞,但是没有场地。你要是挖掘城市边缘地带、城中村,以获得某种交叉重叠,大概率会当作非法生产经营,无证经营,难逃被取缔的命运。清理所谓的低端产业,最后倒是整齐划一、赏心悦目、方便管理,但活力没了,创新的氛围没了。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 z& U: E, r+ ]9 e/ m8 W
- ~& o& @3 d% o; f: D9 @+ k所以,咱们这个大小木作,开在离故宫1公里、离中-南海不到2公里的地方,真爱、真难得。期待更多的木工坊、其他手工作坊,作为保留地,保留更多更肥沃的创作的土壤,让孩子们动手的能力不被题海完全吞噬,让孩子们除了游戏,还有更多有意义的选项;让孩子们对工具,尤其是现代工具,有基本的认识。很难想象从没接触过工具的人,对生产作业有基本认识,更谈不上对一线工人、技工的感同身受、尊重理解。& w* Z+ \! _/ j. I
7 m2 [, {8 v& g z7 e: G要打造制造业强国,产业结构、人才结构都要合理。楼上各位,都看到了目前的问题,(对教育无话可说)再这样下去,真的就剩“上料工”了。楼主不但看到了问题,还付诸行动,最是难能可贵。使命感,可能说出来的时候,会有人觉得不接地气,但细想,难道不需要吗?只有具有使命感的人,才能支撑他度过难关,支撑他走得更远。4 |, h, I3 W3 Y0 ~; S+ _$ ^
5 b: Z" a/ ~1 N0 i
说说我吧。我职业是一名安全工程师,上班没事时是一名键盘木匠,偶尔做一个板凳木匠。之所以选择板凳,一则难度较低,二则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出可用的成品(如果你是一个月只有三个小时玩木头的人,对此会深有同感),三则板凳小,在北京蜗居有限的平米数里,多放几张板凳,还勉强。
3 z, Y( B* A# d }" z
$ A l# Z4 a8 o: q" y将来,在书房中写作,在田地里耕作,在花园中劳作,在车间里操作,在工坊中创作,都是心安理得、不必担心被瞧扁、都是值得追求的事业、是正常的职业选项。这是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