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11-1-16 22: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ureyes 的帖子
* _8 b% w/ N- T w
9 k2 {1 ~$ ^& f; k1 n在强度方面P兄也许过虑了
* m: O# l( y9 v8 E我用三明治方法做的首个刨子左边木片由于过薄都裂了,但仍然可以将椅子靠背枋刨得很光,现在还可以用
+ P7 N. u4 @, Y# R' U* R, `! H$ I之后三明治光刨也是交互90°,强度没任何影响,之后做的传统方式弯刨子、锤头螺母刨子都大角度(至少相对于一般刨子来说)外斜,也都可正常使用,强度方面没任何问题的* i+ Q1 B5 w# ?! x5 z5 S
倒是前面几位前辈说的刨底磨损修补问题是个考虑因素,但对于南方的我显然不在乎此顾虑,我宁愿再做个而不愿意为了以后可以修补而牺牲出刨花顺畅程度,而且我感觉真要修补的话可以通过换个更宽点的铜条等来实现,这也是我不认可整体千斤类的原因
- {. I0 V- h* k! R当然,也许多年以后甚至不久之后我就会改变此想法,但至少目前我肯定会坚持出刨花顺畅优先,也许跟我不是真正的木匠而只是个门外汉有关
% f/ j4 v! x* K6 F! e有时候感觉传统尤其相对不发达地方的传统(无贬损之意,但细想之后肯定不光非洲、南亚,也包括中国的部分行业或地域,当然还有更多)实际有个禁锢的作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进步的步伐,所以不断的推陈出新、开拓进取是必然的/ j( `( Z' Z3 G9 X- C+ P( S7 h
很多东西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而形成的固定模式,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或地域条件是有道理的,也可能是最优的,但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显然与一两百甚至几十年前不是一个速度,反过来对人的要求也不一样了,如果没做过木工的大多数人都使用传统工具达到哪怕如辛老师一半甚至几分之一的水平,那么要么没饭吃要么干脆不做了,看斫琴坊前辈的介绍我们即应明白,辛老师16岁即学木工,22岁开始收徒,目前家境优裕,早已不依赖木工混生活了,而恰恰难能可贵的是辛老师对传统木工木艺的执着、热爱、钻研精神还有健康的身体甚至家庭的支持、邻里的和谐,所以可以从容的不计人工成本的以传统方法制作传统榫卯结构木制品,显然我们绝大多数人是不具备此条件的
% W/ ~0 N* N+ M因此我想起貌似论坛有位高人说过的中式刨是给专家用的而西式刨是给普通人用的话(不是原话,意思大致如此,具体哪位高人我已忘记了,抱歉),我没用过西式钢刨,但中式刨经常见有人问堵刨膛的问题而西式刨我想绝不会出现此问题,在于西式刨几乎没有刨膛的概念了,开放式的,如何堵刨花?而且西式刨采用螺丝调整,即紧实又容易操作而且几乎无噪声,严复说过“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刨子上显然无须“制夷”,但“师夷长技”是完全可能的,我看martinz333老师的头像就完全是个日式拉刨加前后手柄(也许理解不对呵),鬼子的拉刨个人认为绝非主流用法,绝不会比有手柄(无论前后手柄抑或贯穿或牛角柄)的更适于普遍情况,当然类似的,刨底还得保持修整几次后还可用的概念我想对于现在一年用不了几次几乎就没可能等到磨损就已经弃之不用了的时代来说经常堵刨花反会使我们更加不愿意用传统木刨了,所以我的所有工具改造改装是为了更好用,而经久耐用不是首要考虑选项,积累了经验之后是可以非常容易再做个的
' _/ s* _. ~! `胡言乱语,罗罗嗦嗦,见谅了
# T }" O) N* r7 q不当之处,见谅并多指正
+ \6 ]1 J ~! X/ u,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