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6-3 00: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刀手abc 发表于 2017-6-2 23:45 4 P! A+ g% h& ^6 S: N
修旧如旧, 是物如旧,不是工具如旧,更不是工具落后!
% h. ?! y5 d3 Z) M8 ^“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将“人去艺亡”,如何破局?
6 k5 K% }4 I% ? J去年底澎湃新闻刊发报道《单霁翔:我是故宫看门人,我的责任是看好这个院子》,其中引用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于2016年12月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的高峰论坛上的演讲。3 T. \, H" T e5 l9 W6 \: d
单霁翔在演讲中透露,自2002年启动的故宫“百年大修”曾被他一度叫停,暴露了大修工程古建修复存在的几个问题:
0 E/ h; d. m" H0 t第一是要招投标,中标的单位没有队伍,中标之后才开始找包工头,包工头以最便宜的价格找农民工。所以可能几个月前还是收麦子的农民,立马就上了太和殿维修了,没有传统的技艺。. u% c; S! l9 w+ C
第二就是政府采购,所有的材料都要货比三家,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便宜,而不是优质。传统的建材都要经过多道工序,任何一道都不能遗漏,价格一定是贵一点的,所以材料质量得不到保障。
" ]5 h$ t! d# h6 c+ O U' f第三是执行力。每年10月,钱款拨下去后,次年8月就开始催,钱有没有花到60%。10月问有没有花到80%?到年底如果没有花掉就收回。逼着大家赶快花钱,这种状态下是无法科学地修复的。- M1 N z+ H! M, {( j
第四个问题是由于老工匠没有干部身份,到了年龄要退休,不能返聘。院里八大作的传承人一个一个都走掉了。而他们培养的年轻人大都是周边地区的,没有北京户口进不来,北京本地的年轻人又不愿意学瓦匠、木匠,所以故宫三年一届培养的传承制的师傅进不了北京,又回原籍了。
$ B$ U7 t: k6 g8 m, A( ]0 J% D* F, N# |" _这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让故宫失去了一代一代的施工队伍,也造成了今天修缮的困惑。“如果用这种方法修,修一栋会坏一栋。我们没法负这个历史责任。”单霁翔当时说。
8 H2 |4 \$ g+ f- S$ Y9 m3 h% A在近日单霁翔与《北京青年报》的访谈中,他则披露了为了改变故宫大修所面临的困境而实施一系列举措。
o' z3 Z5 z$ e' K单霁翔透露,故宫古建筑修缮队伍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陆续进行过600多项古建筑修缮工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档案资料。但是,2010年,故宫古建筑修缮队伍解体,因为古建筑修缮工程在现行的财政管理体系中被视为一般性的土木工程,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造成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方面的问题。如此下去,“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将面临“人去艺亡”的严峻局面。
H% O8 p, Z ^4 |故宫现有木、瓦、油、画、石等各项作业的专业技师大都具有30年以上的从业经历,专业技能高超,实操经验丰富,但绝大多数已经接近或达到退休年龄。仅2016年,修缮技艺部退休的古建技师就有7人。按照有关人事制度规定,他们属于工人身份,不能够返聘工作岗位。
: i0 M r8 y3 S0 \% U G1 j解决北京户口,留住古建工匠
* l9 ~7 m% v2 e) d( j5 F$ M, Q2 `为了保障故宫古建修缮的专业团队,单霁翔在接受《北京青年报》专访时透露,故宫的这些官式古建营造技艺老工匠们默默无闻,应该明确师承制的这种体制,给他们一定待遇,让这些老师傅承担起故宫修缮工程把关指导的角色,才能使我们的修缮确保质量。故宫面临的“制度困境”经过政协提案与多方呼吁,已引起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目前,以上状况都获得不同程度的解决。在多方协调下,七位师傅目前已经全部返聘。故宫建立特殊人才选聘制度,保证专业工匠队伍的稳定和培养,对于经过系统培养的保护传承人员,经过严格考核后,可以不受户籍制度限制,作为专业亟须人才加以安排使用。
8 w2 d# R% }/ n不久要留住老师傅,还要让师傅带徒弟。近年故宫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5位年轻人,按照“三年零一节”的学徒方式,制订了从“应知应会”到实际操作等较为详细的培养计划,以口传、心授、手教的形式随同师傅到施工现场边干边学,旨在恢复传统的以“师承制”方式培养营造技艺人才,使技艺精湛的工匠们能够将所掌握的绝技传承下去。
: b0 |+ R6 A/ e, \' X- A1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