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1-17 14: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本地柞 于 2017-1-17 14:53 编辑 4 A$ D5 `( X4 ~+ N
2 U( i8 d. a, w' g; ^远古时代,全国都用锛,有物证。
0 [; _: L C6 a8 O! A$ u/ ` K 原文见http://www.5123.cc/school_show.php?id=920
t5 \. }+ D7 g玉锛在东周以前墓葬和遗址中,甚至在许多传世古玉器中时有所见,其造型,总体看来颇似斧和凿,但较斧厚长,而较玉凿扁宽,无穿孔,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和由一面磨成刃。其始创期可上推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及至夏商和西周还时有出现,至春秋以后消失。从早期作品看,几与石器时代的石锛相同,推测它们是前后相关的器物,只不过用料和作用略有所别而已。' f' G2 b) q# o! @$ n
9 B" X. h2 u4 w' T: R' ]一、新石器时代玉锛
5 p6 p' G4 P2 J7 _& H* K3 l9 L$ v- c. T1 I' g$ h
1.典型事例. c( o- X1 i/ H, L9 z b
9 X2 g+ ]7 a) E( u& e新石器时代玉锛,所见多出现在中、晚期,典型作品有如下若干例证。
' c. ?5 N* d, r' h, w9 w1 D
; X2 A# I4 B' l2 w- l3 |1974年在湖南省沣县梦溪乡三元宫村一座大溪文化墓葬出土两件玉锛。一件长2.7厘米,刃宽3厘米。玉料呈浅绿色,体作扁平的不规则梯形,刃由一面斜磨成,背平刃斜,两侧有凹凸不直感,通身光素无纹。另一件,长2.9厘米,刃宽3厘米,形作扁平不规则的梯形,由两面磨成刃(图1-4-1)。
# `& V" H) c, V# q玉工具—玉锛; X& z t& \1 D$ c, d. d$ r
0 e5 b* w* Q, y/ z2 i9 }; R
(5)新石器诸文化玉锛,在不同时间和地区也有差别。其差别点总的来看,有如下数种情况:①一面磨刃的玉锛。②少数有两面磨刃者,但所磨刃的坡度大小不等。③虽一面或两面磨刃法与第一、第二种同,但造型略有所异,如有的呈不规则的扁长条形或正方形,有的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有的一边或两边,或斜、或弧、或凸、或略收等。④有的玉锛近肩处有内收成台阶状的肩(图1-4-7)。⑤大多玉锛无穿孔,但有的也有一或两个穿孔。
: ?- T+ h6 @, k6 X4 }8 {! r
. B& p9 T' A7 o A* X. a* X5 G(6)按实用石锛或金属锛的用途,主要是开垦土地或平整木材之用,但玉锛除早期个别仍具有这些用途外,大多似非实用的,如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采集的一件饰神人面纹玉锛(图1-4-3,图1-4-4),制作精美,并有在其他玉或石工具上少见的阴刻图案和无使用痕等,显然已作非实用品。推测它可能已成了一种代表贵族或氏族首领的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 X4 L# d6 E( [- r) H, T% c0 f& [: q, Z
(7)石锛或玉锛之所以要有如此特殊的造型和磨刃,究其原因是与它的特殊用途有关。如刃部多为一面磨成,或即使两面磨成,也是一面的磨面大于另一面的情况较多,是与锛在使用时主要为修整木器有关。如斜坡度很大的偏刃,若用力过大,刃部容易损坏或折断,锋口另一面无坡或小坡,就会起支持和坚固刃部强度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把木器劈开或切削掉。又如刃部的另一面所以较平,是因平直的一面便于接触木材,以便将木材劈成一个平面;又因为直面的一边有利贴近已加工面,使第二下所劈砍的面,有利于使头一下劈砍出的面继续延长(图1-4-8)。
8 x' K: f" P. U p8 U9 B% ], P% ]! t6 Q. X3 p' b* Z5 q/ s& X3 ^7 S8 [ L g
(8)玉锛与石锛同,其结构也是源于便于实用而为,观其构造原理,知其使用时,要与木柄系扎。其与木柄系扎时,是平直的面与木柄紧贴用强索捆缚。有的玉锛在近肩处切削成台阶形(有人称为内锛),这种锛,通常又称有段锛,其作用也是使锛在与木柄绑捆时更加牢固而为(图1-4-9)。有的玉锛,形体甚小,如前述湖南省梦溪三元宫村出土那件,长只有2.7厘米,其与木柄捆结后牢固性略佳,故为方便使用,似还要将锛嵌入木柄中方可使用,或它仅作珍藏玩赏用。
- d9 I, J8 `& X; \- z3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