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楼主: 老眼不清

纯文字贴,传统工具锛与斧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7 14: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本地柞 于 2017-1-17 14:53 编辑 4 A$ D5 `( X4 ~+ N

2 U( i8 d. a, w' g; ^远古时代,全国都用锛,有物证。
0 [; _: L  C6 a8 O! A$ u/ `  K 原文见http://www.5123.cc/school_show.php?id=920
  t5 \. }+ D7 g玉锛在东周以前墓葬和遗址中,甚至在许多传世古玉器中时有所见,其造型,总体看来颇似斧和凿,但较斧厚长,而较玉凿扁宽,无穿孔,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和由一面磨成刃。其始创期可上推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及至夏商和西周还时有出现,至春秋以后消失。从早期作品看,几与石器时代的石锛相同,推测它们是前后相关的器物,只不过用料和作用略有所别而已。' f' G2 b) q# o! @$ n

9 B" X. h2 u4 w' T: R' ]一、新石器时代玉锛
5 p6 p' G4 P2 J7 _& H* K3 l9 L$ v- c. T1 I' g$ h
1.典型事例. c( o- X1 i/ H, L9 z  b

9 X2 g+ ]7 a) E( u& e新石器时代玉锛,所见多出现在中、晚期,典型作品有如下若干例证。
' c. ?5 N* d, r' h, w9 w1 D
; X2 A# I4 B' l2 w- l3 |1974年在湖南省沣县梦溪乡三元宫村一座大溪文化墓葬出土两件玉锛。一件长2.7厘米,刃宽3厘米。玉料呈浅绿色,体作扁平的不规则梯形,刃由一面斜磨成,背平刃斜,两侧有凹凸不直感,通身光素无纹。另一件,长2.9厘米,刃宽3厘米,形作扁平不规则的梯形,由两面磨成刃(图1-4-1)。
# `& V" H) c, V# q玉工具—玉锛; X& z  t& \1 D$ c, d. d$ r
0 e5 b* w* Q, y/ z2 i9 }; R
(5)新石器诸文化玉锛,在不同时间和地区也有差别。其差别点总的来看,有如下数种情况:①一面磨刃的玉锛。②少数有两面磨刃者,但所磨刃的坡度大小不等。③虽一面或两面磨刃法与第一、第二种同,但造型略有所异,如有的呈不规则的扁长条形或正方形,有的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有的一边或两边,或斜、或弧、或凸、或略收等。④有的玉锛近肩处有内收成台阶状的肩(图1-4-7)。⑤大多玉锛无穿孔,但有的也有一或两个穿孔。
: ?- T+ h6 @, k6 X4 }8 {! r
. B& p9 T' A7 o  A* X. a* X5 G(6)按实用石锛或金属锛的用途,主要是开垦土地或平整木材之用,但玉锛除早期个别仍具有这些用途外,大多似非实用的,如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采集的一件饰神人面纹玉锛(图1-4-3,图1-4-4),制作精美,并有在其他玉或石工具上少见的阴刻图案和无使用痕等,显然已作非实用品。推测它可能已成了一种代表贵族或氏族首领的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 X4 L# d6 E( [- r) H, T% c0 f& [: q, Z
(7)石锛或玉锛之所以要有如此特殊的造型和磨刃,究其原因是与它的特殊用途有关。如刃部多为一面磨成,或即使两面磨成,也是一面的磨面大于另一面的情况较多,是与锛在使用时主要为修整木器有关。如斜坡度很大的偏刃,若用力过大,刃部容易损坏或折断,锋口另一面无坡或小坡,就会起支持和坚固刃部强度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把木器劈开或切削掉。又如刃部的另一面所以较平,是因平直的一面便于接触木材,以便将木材劈成一个平面;又因为直面的一边有利贴近已加工面,使第二下所劈砍的面,有利于使头一下劈砍出的面继续延长(图1-4-8)。
8 x' K: f" P. U  p8 U9 B% ], P% ]! t6 Q. X3 p' b* Z5 q/ s& X3 ^7 S8 [  L  g
(8)玉锛与石锛同,其结构也是源于便于实用而为,观其构造原理,知其使用时,要与木柄系扎。其与木柄系扎时,是平直的面与木柄紧贴用强索捆缚。有的玉锛在近肩处切削成台阶形(有人称为内锛),这种锛,通常又称有段锛,其作用也是使锛在与木柄绑捆时更加牢固而为(图1-4-9)。有的玉锛,形体甚小,如前述湖南省梦溪三元宫村出土那件,长只有2.7厘米,其与木柄捆结后牢固性略佳,故为方便使用,似还要将锛嵌入木柄中方可使用,或它仅作珍藏玩赏用。
- d9 I, J8 `& X; \- z3 z
 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17: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笑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10:04
4 i+ o6 l4 E, |: k# Y2 t传统工艺分工细致,斧常用,活不论大小,粗细都要用到,而锛不常用,只在大活,比如传统砖木建筑和古建筑上 ...
# ~! S( D. C+ F9 l) c6 n% U
锛也有大、中、小号,想必不一定是造房上樑才,可能建造混合木房使用率最多,然而只使用在上樑方面确有点单一了,如只是这样,斧完全可以替代。2 J8 ]" L* F& o1 I9 n
 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17: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眼不清 于 2017-1-17 17:29 编辑
9 t- z, I% M- ?
sszrsy 发表于 2017-1-17 10:19" p, v" |9 I9 z  D- {9 d3 v' u/ ]
锛是大木作用的,现在不用给房子安装木房梁了,锛就用不上了。- y% M: A" |  E6 y2 n) b  h8 M
斧是小木作用的,还能砍树、劈柴,还能当锤 ...
9 g  g. ~* i1 m& `6 y
据考,人类是先有斧(石斧)而后有锛,锛在人类使上不算“长”,在有冶铁后才发明锛的先祖们,那么就是一件不算成熟工具了,起码斧由石、铜、铁、钢仍在传播着。7 m- E  c' \4 [9 v% _3 X5 C3 z
 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17: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海同道 发表于 2017-1-17 11:224 ]7 v: k$ c" T8 u# L4 {% ?( B
锛.不是木匠人人必用!  斧.就凡是木匠必使用!
. N6 w! p: ]. G; o( Z/ u
锛发明使用人群越来越少这点是肯定,要不就不会失传。据闻在泡菜国度(韩)申请文化遗产,它们又凭什么证明是传承呢。# i! j1 a; o# y, u3 ]1 }! ^5 B
 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18: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看海 发表于 2017-1-17 14:35
" [9 p! Z& i3 F6 c3 J+ b莱芜的锛子章丘的斧,老师分传了哥弟二人,大锛身长有三尺小锛也有一尺三,大锛小锛定尺寸还要符合身长的人 ...
! `* u! ?  H( D: ~- }9 {/ `6 a
这个口诀是印证锛的尺寸大小,传人的使用手法。说明失传原因是使用时有一定难度,而且技术只掌握在小部份木匠中人,在大众中失传也是必然。( B: H2 M$ l4 z0 f7 G3 H/ c
发表于 2017-1-17 18: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看海 发表于 2017-1-17 14:35 5 v3 `: ?$ Y5 a/ K) s
莱芜的锛子章丘的斧,老师分传了哥弟二人,大锛身长有三尺小锛也有一尺三,大锛小锛定尺寸还要符合身长的人 ...

0 I) @( f6 p# B# C$ |4 J先容某拜一个,这是今天看到的最有价值的贴子,长学问了,请受我一拜1 K5 [. s* n$ P  Q0 L1 E& v( p
发表于 2017-1-17 19: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眼不清 发表于 2017-1-17 18:19 2 L7 h( m" U8 N9 M: U
这个口诀是印证锛的尺寸大小,传人的使用手法。说明失传原因是使用时有一定难度,而且技术只掌握在小部份 ...
( @. R% I: ?  a: Q7 J
以前我们这里的木工大多都有一大一小两个,有仔细的还会有个中号的。中号的刃和小号的刃的区别在于锛仓的深浅。凿子叫库锛叫仓。另外锛子的展与刃的结合特别重要,不能一下装成要靠部分压力使木榫头贴合锛仓。锛仓的制作也有讲究。手锛子我们传的是没木楔的死榫。为的是一是平滑过木不累赘。二是手锛子用不到那么大力因为有时劈一按一有那个楔子就是锛脑会很不方便。希望这些对您有帮助。口诀后面关于锛子的还有很多。有家具的运用也有别的。
; Q9 @& ^! V5 |3 V
 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19: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地柞 发表于 2017-1-17 14:51
+ p: I" A+ {/ J8 w! |* J远古时代,全国都用锛,有物证。
- X+ R( ]4 f6 {. ~3 U3 i1 s  a 原文见http://www.5123.cc/school_show.php?id=920" R8 Y4 T( i; O5 F- ?
玉锛在东周以前墓葬 ...

4 H3 k/ M: ?$ h4 Z: ~如此属实,玉/石锛与石斧应属相同时期物品,而锛则由玩物转由实用物,或当时只是作它作转由木作使用,而斧由实用物/木作,转为武器使用了很长一段时期,因此斧的流传与锛的流传分作两方面发展,转变后斧仍在两方面流传,一是武器,二是工具,保有量比锛大,使用手法也简单。反观锛的使用单一,使用手法复杂,传承面狭窄,观锛近代在南北方地域的使用面有不均,失传也偶然至必然。1 [# \5 M1 q/ N( k3 G+ l. g
以上本人臆想,如有不同请狠拍。5 W# }5 x: {, p0 `' z
/ C( b  z. R5 G( ?1 q5 G$ L
发表于 2017-1-17 20: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本地柞 于 2017-1-17 20:22 编辑   a& e( W/ {) H5 z: A" d
老眼不清 发表于 2017-1-17 19:36- X/ T8 K. o: m1 d
如此属实,玉/石锛与石斧应属相同时期物品,而锛则由玩物转由实用物,或当时只是作它作转由木作使用,而 ...

4 v; F) H; H' @( @历史上南方斧多,北方锛多-------------------------------以下是俺猜测的说:古代民间建筑,北方主要是硬山式,讲究保温,木材多为结构性使用,木件基本不外露,锛子砍成方后卯榫准确耐用即可。南方因为气候原因多悬山式,还有而且要通风散热,外露的木构件多,须求美观,所以斧锯刨一样不能少。还有就是经济上的原因,无论从工具自身造价还是使用成本方式来说,锛比斧头都是要便宜的。7 h- K- M0 ~% ^4 F% M: i) Y+ V- D
发表于 2017-1-17 20: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同道 于 2017-1-17 20:56 编辑
7 B3 T- n* X. T2 _, _
老眼不清 发表于 2017-1-17 17:48
7 R9 ~+ K2 P( e9 s3 J% ~锛发明使用人群越来越少这点是肯定,要不就不会失传。据闻在泡菜国度(韩)申请文化遗产,它们又凭什么证明 ...

+ E' @8 V. z8 s, R6 ^本地区只有两种木匠一直使用锛.   1.做农业工具(犁)木匠   .2.做棺材木匠!                                                            锛.本地区叫.搬.(音)刃口宽约810cm
  w$ S- w/ C4 E5 j# R* B) [8 Q& W
发表于 2017-1-17 22: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眼不清 发表于 2017-1-17 17:21
6 b8 ^+ {, F1 ^% C* ~: y$ N1 S4 [锛也有大、中、小号,想必不一定是造房上樑才,可能建造混合木房使用率最多,然而只使用在上樑方面确有点 ...

8 q6 g* Z! \  `; A6 S大锛是斧不能替代的,它是用来对付大长度原木的,操作时被砍削面是平行于地面的,是将被砍削件踩在脚下操作的,不是象斧一样被砍削件手持立于平面斧在垂面劈削!
5 a1 X2 x, g9 A: K; z) M2 t( @
 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23: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海同道 发表于 2017-1-17 20:35
/ q8 x9 |5 c/ V4 Q& b8 @' G8 o8 N0 X本地区只有两种木匠一直使用锛.   1.做农业工具(犁)木匠   .2.做棺材木匠!                              ...
/ H' |+ F% i* A
还有是广东山区客家人叫锄头如你所说法,叫作搬(同音)头。
! U2 @4 G4 C" z, [3 d& c* _: |
发表于 2017-1-21 10: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1、用途方面,斧更适合操作,用途较广泛,也相对比较容易获得、组装、使用;3 x. u! h+ _% T! I# t& h& M
2、现实生活当中,工具都是进化的,有些工具,慢慢的被替代,也是锛使用,随着时间慢慢退出的原因之一;- U5 {  I0 r2 A, W# q& z( t
3、斧相对于锛更容易(相对于不很专业的木工)操作,进化的其中一个方面来说,人们更愿意用容易掌握的技术。
6 D2 u+ b/ G# X( N' O4、取材方面是否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9 S' F+ M; Y/ \8 D4 E0 Y$ Q. k8 c: z个人见解,望多斧正!! J" }! F3 z. f
8 `; D! x* M% W  ?0 F& m
发表于 2017-2-15 22: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电锯干掉了锛
4 V; `" V+ g. ^* k& c& Z
发表于 2017-2-15 22: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锛,多用于大木。斧,小木而灵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