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楼主: 东北老木匠

过去老的刨刃和现代新的刨刃尺寸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8 22: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对三楼的.
- M$ I- i6 @4 _) f( e9 h依你的说法难道明代以前的人就不用刨刀.这个说法明显是不合理的.3 [8 n; H, ~5 w9 D7 ?( O( Y) U
guan123123 发表于 2010-6-8 19:22

6 s( U, k7 m, h- \               反对无效!! I( o9 Q" F# p  Y) N
               明代以前的人用不用刨刀,在这里没必要去研究他,即便有也是铁匠铺手工打制的,类似这样的4 v+ w- p' ~, k3 |) E
拉刨刀.jpg
2 O; A( L* v) c% Q. m  O! y1 [
2 x4 F7 t. Y. h% I4 ^. i# v4 g6 h 拉刨刀。.jpg 0 f- B0 ]0 I" l0 \8 o- K
9 L; H) u& c# t9 B" S
               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
0 l& B, e/ m: m3 o* I# n 8.jpg ' x& W" o5 d+ j/ m& B; c( W+ l4 k
1 D* p9 p9 C7 P/ d9 K
               依我的说法我是说:在解放前,或者清朝末期的中国在没有引入公制单位时,一直在沿用明朝的单位制,以至于那些老木匠们在使用到当时进口的机器加工的英制宽度的刨刀时,也去用明朝的单位制来衡量它,你明白没有?
5 p6 q: j0 J6 q' {( M. O, A7 ?( d  r: B  C% e: M0 v
8 X* @; ^9 S- C4 T0 Z, s$ ~
发表于 2010-6-8 22: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花朋友,明朝寸怎么计量的?是明朝开始应用的吗?我在网上搜了半天也没找到答案。
8 ~- l, A: T/ R0 j9 a3 x. w1 Mlaohu271828 发表于 2010-6-8 20:07
. C/ r" |% l) I! N

7 K4 f; Q4 l3 W6 m& X1 h
$ e, }; x& S7 K, }# g9 j                你可以参考这一贴http://tieba.baidu.com/f?kz=352261598,我是在百度里搜索“明朝度量衡”找到的
发表于 2010-6-8 23: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4楼;+ Y. l9 U9 j8 |% h
你所说的是上海刨刀厂的历史;而绝非中国刨刃的生产历史,中国明清时如果没有刨刃,没有凿子扁铲,那些红木家具是怎么做出来的,中国的古建筑又是怎么造出来的,锯是鲁班发明的吧,中国的古建筑中国的红木家具不是光靠锯做出来的吧
发表于 2010-6-8 23: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老寸1米=3尺  1尺=10寸  1寸-10分* s& o5 d) q8 V' x8 \1 u, k3 x  m
也就是1尺=333.33毫米8 m8 H/ O3 q+ c! `
           1寸=33.33毫米8 d, d' s+ H5 _  B+ \: y# K4 s
           1分=3.33毫米
发表于 2010-6-8 23: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是装在刨子上的即便是铁匠铺打的也算刨刀.关键是到底明朝以前中国有刨子这个工具吗?如果没有那我们的老祖宗可够厉害的.
发表于 2010-6-9 00: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老寸1米=3尺  1尺=10寸  1寸-10分
1 w7 i0 y0 x3 `& x' V也就是1尺=333.33毫米
6 n# x+ T( K3 x           1寸=33.33毫米$ f) k, r. ^3 P! q- w) W
           1 ...& x& e8 N+ ~# L* U" g; Z
大杨木匠 发表于 2010-6-8 23:25
$ g* X* W& }) {
* [; }" K& P/ @* b9 J" Y) k
3 y, B% r/ R* W. q2 L' ~, X
             你说的是引入国际单位制之后,为了让中国的老尺寸与国际单位制的“米”便于换算才规定了一米等于3市尺,所以才有33.33这个搞法,真正的老尺寸看这个http://tieba.baidu.com/f?kz=352261598,百度里搜索“明朝度量衡”
发表于 2010-6-9 07: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4楼;
) x# j1 d3 f' ]$ `6 f# I, u( {你所说的是上海刨刀厂的历史;而绝非中国刨刃的生产历史,中国明清时如果没有刨刃,没有凿子扁铲 ...% l/ g! G5 D- C5 n' ]
大杨木匠 发表于 2010-6-8 23:16
2 B" E+ o  V2 R+ a
5 H3 u$ e$ V+ X% X
1 }3 L  w% H# V# ^/ @
呵呵,你没理解我的意思,我以上海刨刀为例说一下我们现在钥孔型刨刀样式,可能是从欧洲学的。而不是说咱明清时没刨刀。/ p6 P: ]5 G6 Y' r) N
但明朝以前却没发现我国关于刨子的记载,锯,凿什么的却样样都有。% b/ G' g0 [7 I
考古发现青铜时代就出现了青铜齿状锯,还发现了石器的齿状工具,关于锯是不是鲁班发明的,很显然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不能只归功与鲁班一人,鲁班只是一个精神领袖。
: g5 H) y  V& K
发表于 2010-6-9 08: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ohu271828 于 2010-6-9 08:59 编辑 & U% _" D- X) C/ F

$ `, ^3 n0 }- ]; S7 i0 L( l* K3 P关于古代木工工具的书籍不多《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这本书好像讲得比较细,但我没买到。
  u& m' r1 p0 L$ f. @9 D, L0 Z这是在cctv探索发现里看到的:
/ q/ c! L/ o; N" v8 {- B8 b罗马制品注意精确、实用,表现在工具制造上尤其明显,从这里展出的圆规、矩尺、斧、凿等,也能看出这种性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展出之公元一世纪的铁制刨。这种木工利器在我国的使用远较罗马为晚。我国古代平木的工序是先用锛(即斤)再用鐁,鐁亦可称之为刮刀,各地自先秦至隋唐的古墓中多有出土。而带刨床的推刨在我国要到明中叶才有。在罗马,推刨和锯大木的框架锯相配合,于公元一世纪已经同时出现;我国却要到北宋时才有框架锯。时间差得这么多,表明我国的这两种工具不存在直接传自罗马的可能。”
& e3 W8 }  d- ~/ P0 V5 @9 O
这是一个考古人员的讲话:
2 E! {; o$ a$ ^6 m. W+ l“   另外一个是刨子,公元前一世纪罗马既有架锯又有刨子。
! j2 b$ c/ d0 n! z1 q/ C* l' Q% U: `  中国的架锯最早见于《清明上河图》图中十字路口有一个修车的车摊,地下放着一个锯,那是中国看到的最早架锯,中国之前有的是刀锯,刀锯都比较小,是无法开大树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刨子,什么时候有的?到了明朝才有刨子。这些中国开始没想到,有了以后,中国很快发展成蜈蚣刨,蜈蚣刨现在不大常见,它不是一个刨刃,是一排刃,所以后来中国硬木家具很快发展起来了。
8 {: I" X; A& R! w, e7 S  如果当时像文章说的真有一条丝绸之路,那么,罗马的架锯和刨子应该同时传到中国来,不但当时没传来,而且这两样这么重要,这么好用,木工简直离不开的东西传到中国的时间差了很长时间,一个是南北朝之间,一个是到了明朝。所以当时中国和罗马是没有直接联系的。”

6 G0 d- a+ H9 P" j7 k" ]
% w, Y$ b* C! {" \6 v$ ]
给大家作为参考。- T; ?: c2 w6 p3 J" a: N" V
发表于 2010-6-9 09: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玩木者 于 2010-6-9 10:52 编辑 ( J1 u/ i  Q: Y- U* x
5 l3 H! f; Z# T) e6 h
现代文的木工刨【刨】字,在古文典中木工刨不是【刨】而是【准】,所以有些学者找不到资料。
6 H9 v+ s! u4 F在中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木工基本工具专用文字记载。$ J+ v7 K0 b" K5 L0 ~
古代的工匠是属于低等行业,不会载入那些大史书,; W, B( r/ p% H& `, _+ s
而在那些野史笔记中有丰富记载。例如:汉代的《周髀算經》《]九章算术》《夢溪筆談》9 U& q" F; o- I* u" M1 ?. [

& [% [2 x2 E+ T6 _5 V( G北宋《营造法式》33卷。是一部皇帝法定的木工建筑工艺技术专门著作,规定的木制品尺寸精确到1厘(0.3mm)。内容极其丰富。。。等等。1 |  J& n" m6 @, h
载录。。。。。。
/ q4 ?8 K* U- c) _2 F" G" Y' k  ○举折(其名有四:一曰陠,二曰峻,三曰陠峭,四曰举折。)1 B2 Q. T$ E# t: }
  举折之制:先以尺为丈,以寸为尺,以分为寸,以厘为分,以毫为厘侧画所建之屋于平正壁上;定其举之峻慢,折之圜和,然后可见屋内梁柱之高下,卯眼之远近。(今俗谓之定侧样,亦曰点草架。)
9 m% [( r% a4 R# K/ W  举屋之法:如殿阁楼台,先量前后橑檐方心相去远近,分为三分,(若馀屋柱梁作,或不出跳者,则用前后檐柱心。)从橑檐方背至脊槫背举起一分。(如屋深三丈,即举起一丈之类。)如■〈甬瓦〉瓦厅堂,即四分中举起一分;又通以四分所得丈尺,每一尺加八分,若■〈甬瓦〉瓦廊屋及瓪瓦厅堂,每一尺加五分。或瓪瓦廊屋之类,每一尺加三分。(若两椽屋不加,其副阶或缠腰并二分中举一分。), G; Q# D0 O5 A+ Z1 V
  折屋之法:以举高尺丈每尺折一寸,每架自上递减半为法。如举高二丈,即先从脊槫背上取平,下至橑檐方背,其上第一缝折二尺;又从上第一缝槫背取平,下至橑檐方背,於第二缝折一尺。若椽数多,即逐缝取平,皆下至橑檐方背,每缝并减上缝之半。(如第一缝二尺,第二缝一尺,第三缝五寸,第四缝二寸五分之类。)
5 ^2 u& p4 k1 l# J; Y。。。。。。# |7 I0 P" d' Y( h1 ]% V
  ●第七卷·小木作制度二+ ?- Z0 r- G4 Y+ K$ [
  格子门(四斜球文格子。四斜球文上出条桱重格眼。四直方格眼。版壁。两明格子。)
" Z. Z5 u6 n% Q  [2 x; C7 b  阑槛钩窗 殿内截间格子
' v) p: w2 I  _. M  殿阁照壁版3 Z) i; G( W4 H5 H8 t4 B
  垂鱼惹草: i8 ?0 s; w% @6 t1 q2 e$ U4 }
  栱眼壁版裹栿版% N7 w0 ?9 \: L$ l# f# v
  擗帘竿 护殿阁檐竹网木贴0 I% L: D1 x* v1 |* I# l+ z
  造格子门之制有六等:一曰四混中心出双线,入混内出单线;(或混内不出线。)二曰破瓣双混平地出双线;(或单混出单线。)三曰通混出双线;(或单线。)四曰通混压边线;五曰纱通混;(以上并撺尖入卯。)六曰方直破瓣。(或撺尖或义瓣造。)高六尺至一丈二尺,每间分作四扇。(如梢间狭促者,只分作二扇。)如檐额及梁栿下用者,或分作六扇造,用双腰串。(或单腰串造。)每扇各随其长除桯及腰串外分作三分,腰上留二分安格眼,(或用四斜球文格眼,或用四直方格眼。如就球文者,长短随宜加减。)腰下留一分安障水版。(腰华版及障水版皆厚六分,桯四角外上下各出卯,长一寸五分,并为定法。)其名件广厚皆取门桯每尺之高积而为法。
2 Y8 k; u; Y0 f3 @! \- ~  四斜球文格眼:其条桱厚一分二厘。(球文径三寸至六寸,每球文圜径一寸则每瓣长七分,广三分,绞口广一分,四周压线。其条桱瓣数须双用,四角各令一瓣入角。)
4 i4 q- A  a  L  桯:长视高,广三分五厘,厚二分七厘。(腰串广厚同桯,横卯随桯三分中存向里二分为广。腰串卯随其广,如门高一丈,桯卯及腰串卯皆厚六分,每高增一尺,即加二厘,减亦如之。后同。)
& C- J8 |" u3 x  子桯:广一分五厘,厚一分四厘。(斜合四角破瓣单混造。后同。)' q0 `& E- K8 I! K: ?1 g
  腰华版:长随扇内之广,厚四分。(施之于双腰串之内,版外别安彫华。)" O$ j' y+ w$ O$ m) A1 l# l
  障水版:长广各随桯。(令四面各入池槽。)7 b+ _6 |$ T5 n* k7 U1 T* J
  额:长随间之广,广八分,厚三分。(用双卯。)6 b. G& e3 y  a, }6 E
  槫柱颊:长同桯,广五分,(量摊擘扇数宜随宜加减)厚同额。(二分中取一分为心卯。)7 W* g' B  M: g4 D
  地栿:长厚同额,广七分。* {1 R5 O4 c" t/ E. L; Y( H' c
  四斜球文上出条桱重格眼:其条桱之厚,每球文圜径二寸,是加球文格眼之厚二分。(每球文圜径加一寸,则厚又加一分,桯及子桯亦如之。其球文上采出条桱四撺尖、四混出双线或单线造。如球文圜径二寸,则采出条桱方三分。若球文圜径加一寸,则条桱方又加一分。其对格眼子桯则安撺尖,其尖外入子桯内,对格眼合尖,令线混转过。其对球文子桯,每球文圜径一寸,则子桯广五厘。若球文圜径加一寸,则子桯之广又加五厘。或以球文随四直格眼者,则子桯之下采出球文,其广与身内球文相应。)& \. f: d( T. j# i
  四直方格眼:其制度有七等:一曰四混绞双线;(或单线。)二曰通混压边线,心内绞双线;(或单线。)三曰丽口绞瓣双混;(或单混出线。)四曰丽口素绞瓣;五曰一混四撺尖;六曰平出线;七曰方绞眼。其条桱皆广一分,厚八厘。(眼内方三寸至二寸。)
, R: l: C: v. e7 A$ _; B  桯:长视高,广三分,厚二分五厘。(腰串同。)- j$ f: X- [' q
  子桯:广一分二厘,厚一分。
6 M% j% V' L9 J/ w( P  腰华版及障水版:并准四斜球文法。/ b1 g6 L$ s& d/ }; M
  额:长随间之广,广七分,厚二分八厘。2 T6 ~  W1 F- z6 l
  槫柱颊:长随门高,广四分。(量摊擘扇数随宜加减。)厚同额。
- E: p7 K, l; Z% ~  地栿:长厚同额,广六分。4 B, s# p& A! z* w
  版壁:(上二分不安格眼亦用障水版者。)名件并准前法,唯桯厚减一分。两明格子门:其腰华障水版格眼皆用两重,桯厚更加二分一厘。子桯及条桱之厚各减二厘。额、颊地栿之厚各加二分四厘。(其格眼两重,外面者安定,其内者上开池槽深五分,下深二分。, `$ h3 p4 J3 j1 f! ^
  凡格子门所用抟肘、立■〈木忝〉,如门高一丈,即抟肘方一寸四分,立■〈木忝〉广二寸,厚一寸六分。如高增一尺,即方及广厚各加一分。减亦如之。
! M9 }- |- T- X6 O。。。。。。, N8 H& z! P+ ~. ]* s1 N

, {2 m! p( S" A& i$ m: R
7 c# R1 X% G- S) a在[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有制作方法
6 c/ b% A& F! `5 V8 ?! o。。。
. [0 Y7 _7 O8 G) _6 r$ P2 Q7 ]  ○锯. h" X. l$ I/ f( N! S$ K
  凡锯熟铁锻成薄条,不钢,亦不淬健。出火退烧后,频加冷锤坚性,用钅差开齿。两头衔木为梁,纠篾张开,促紧使直。长者刮木,短者截木,齿最细者截竹。齿钝之时,频加钅差锐而后使之。/ r" z1 v! D- I# Y2 ]: t, ~
  ○刨: @& S; y* p7 t, }
  凡刨磨砺嵌钢寸铁,露刃秒忽,斜出木口之面,所以平木,古名曰准。巨者卧准露刃,持木抽削,名曰推刨,圆桶家使之。寻常用者横木为两翅,手执前推。梓人为细功者,有起线刨,刃阔二分许。又刮木使极光者名蜈蚣刨,一木之上,衔十余小刀,如蜈蚣之足。- B8 [! }+ ]$ T" i# r$ ?  U0 m$ }9 O
  ○凿
! E! }+ G7 W( o3 R  凡凿熟铁锻成,嵌钢于口,其本空圆,以受木柄。(先打铁骨为模,名曰羊头,杓柄同用。)斧从柄催,入木透眼,其末粗者阔寸许,细者三分而止。需圆眼者则制成剜凿为之。6 e3 k. g) y/ i& L$ ?
。。。
4 H  A3 v. G$ C, N& E; H1 R, V
# g0 k7 j& D# k0 ~; D
0 }2 W- S+ L5 v& E! E; m
发表于 2010-6-9 10: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把现有的工具都处理好,然后埋起来。过个几百年几千年…………后,来考古的人类(或者其它智慧生物)会惊奇的发现,原来古代有过那么高的文明,哈哈
发表于 2010-6-9 12: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文的木工刨【刨】字,在古文典中木工刨不是【刨】而是【准】,所以有些学者找不到资料。' L' J# \% `: P3 B
在中华春秋战 ...
* J# ~" w, {! ?! q! r- I9 }玩木者 发表于 2010-6-9 09:56

& n( w$ n+ m" x3 R/ |" z
: X' j) a. h' G% `: n' O
* G/ h8 R! s* j- `' j/ I$ F玩木者师傅,你好。* [! \3 ^+ W: m4 I; q+ K+ n8 M* l) W
天工开物是明朝时,对刨子有了明确记载。在这之前,对“准”的记载有没有类似的资料(或有类似的实物资料)?
( R- Z) D) T8 w$ x9 |: H/ r, {2 C& v1 L; T! q6 L/ E
发表于 2010-6-9 15: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laohu271828 的帖子
; I. Y1 X( z. T- T6 Z7 f# Y. j4 y. \. \& m! X
2 M) c0 |7 U, a+ x3 b5 J  z, i% v
    laohu271828 老兄:好!+ k7 c6 J& P6 ?# U, h
初步查了查,木工刨的典故真的很难找。只有些本义。- E, \5 k$ E1 J4 B+ E$ }3 D+ T

! C; }4 p4 c$ i9 N# R+ h6 \《汉书·律历志  上 》——凖者,所以揆平取正也。$ ]: _1 @% o' ~' W( N' J

$ I- B) _, N2 G" e9 W1 k+ o5 R《康熙字典》刨【集韻】蒲交切,音胞。削也(形声。从刀,包声。本义:削) 鉋。1 d2 {% v/ l+ y2 k$ @* b/ u
《康熙字典》准【廣韻】【集韻】俗準字。【正字通】《字林》準與准同。
/ s2 z1 z4 T0 {+ Q& Z9 o8 q8 W1 T2 Y' B( q: u
[南朝梁]的工具字书《玉篇》刨,——削也。準平。' i; |7 z7 }# O( x$ G2 M9 j: ^: W+ W

- v% w0 |) I: I2 N5 H* T3 r《莊子·天道篇》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8 {# u3 E+ Z7 g  |# I8 j! m' N+ o' S$ W5 O
《周禮·冬官考工記》準之,然後量之。【註】謂準擊平正之也。4 Q5 p, \+ ?. R5 [( b5 I

; G' f0 g6 }: _- x, }/ [《说文解字》准 繁体字:準——平也。从水隼聲。之允切。
, H, ?& e+ F2 k5 t  Q8 A
# j8 F% v. F# ^7 D[宋]《太平广记》 文才技艺卷(第197-232卷)  王羲之条。4 X0 l8 y* h& |# x! ]# N+ @' z0 \
。。。又尝诣一门生家,设佳馔供给,意甚感之,欲以书相报。见有一新榧几,至滑净,王便书之,草正相半。门生送王归郡,比还家,其父已刮削都尽,儿还去看,惊懊累日。(出《图书会粹》)
  U0 U" }# Z8 g
发表于 2010-6-9 19: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说远了,跑题了,我是说:在解放前,或者清朝末期的中国在没有引入公制单位时,一直在沿用明朝的单位制,以至于那些老木匠们在使用到当时进口的机器加工的英制宽度的刨刀时,也去用明朝的单位制来衡量它,这跟什么时候中国出现了刨子没关系,只跟近代还在沿用明朝的单位制有关系
发表于 2010-6-11 23: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深木匠小花讲的没错。旧中国工业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引进,所以很多东西沿用英制是正常,当时也算和国际接轨。象现在用的钉子过去叫洋钉,一直是以英制长度计算。现在世界上统一公制了,但遗留的还无法去掉。丝扣现在是公制英制并用。
发表于 2010-6-13 21: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并感谢小花
$ X4 l8 D6 f$ E) @2 c$ f8 i* `  H我比较喜欢证据,现在靠想象决策的现象太过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