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10-5-28 23: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ohu271828 于 2010-5-28 23:40 编辑
- y+ I) I& `" J0 J6 V6 @9 D' }6 a2 k" k9 q9 x7 L% i8 P
病态不在物,而在人。2 y r/ d7 }( c2 W
粘贴个马未都的帖子,以前看他讲家具的时候看到的,挺有趣的。
! {3 f) j7 q, r0 _4 V" t- Q----------------------------------------0 Z) q; q* Z+ v3 R( g! @
从艳俗到“病态”的中国审美
% T( C! s# i8 n: L, k1 a) h" R& v* r中国的封建社会有着两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比欧洲的封建社会长了一千年,“学而优则仕”是人才选拔的核心机制。在它影响下,一手好字,几笔丹青既陶养情趣,又成为评判生活风雅的基本标准。: _) c2 V5 |9 V+ A( y+ `- G- \
- W J( A- `; p9 @* h 封建社会在康乾盛世臻至顶峰,那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除金石书画,诗词歌赋、梨园百科、花鸟鱼虫、古典家具都各领风骚。古人殚精竭虑,把“玩”字发展到今人难以想象的极致。7 h* n* B6 R4 L
) V" g# C. F/ `8 _" x1 p" ]% U2 i 从明朝遗留下来的《长物志》中,我们看到什么东西应该怎么摆放,足见其中蕴含的一套礼仪尊严,风俗民情。而在《闲情偶记》中,它专讲什么样的窗户使用什么样的材料,这本书即使对今日的古建筑复建,也具有完全指导意义。该书作者为李渔,一位见识开阔的作者,其身价或阅历丰厚。
) j3 x& \2 b) Q1 k5 {( @$ ?! E4 Q! u8 `: i6 a% |
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小到手中把玩的鼻烟壶,大到宫廷园造,追求精巧雅致到了近乎苛求的地步。玩,到了极致,是种近乎癫狂的境界,是一种“病态”(“非常态”一词更准确,为免过于学究气,还是用回“病态”吧)。
: \9 G* P+ N' o- Z% D% |1 d, j
5 @9 M/ ]$ E1 Q3 y 如果简单将传统审美意趣分层次," J) h0 ?1 |% ]: L: ]4 B
最底一层是“艳俗”,如农家的大花被褥,如街头的流行歌曲,虽俗气但却有着最广泛的人民基础。
# G- q. N6 P2 A( S% C 其次是“含蓄”,如唐诗宋词,寥寥数字,其中却有无尽情意。 n6 v8 A I% w- v6 q
再上去就是“矫情”,矫情这个说法比较新鲜,马先生以毕加索的画为例子,大家看不懂却深以为美。# `* a) G' _6 ], ^2 e0 ]5 e
金字塔的顶端是“病态”,这一层的例子很多,比如缠足、金鱼、太湖石、病梅,哈巴狗。层次越高人数越少,不过到了病态一层,审美观念往往对社会有一种爆炸效应,将病态美的审美情趣辐射到大众,从而风靡社会
4 X' Q% T$ R1 r: |6 w
. c0 `) k+ \: m# @. y1 F# b6 ~ 当审美意趣达到顶峰,社会财富给予它合适的风水土壤,这种标准变得权威化,为当时的中产阶级广为接受,形成一种释放。如女性美的重要标准是“三寸金莲”,要“小、瘦、尖、弯、香、软、正”,事已至此,古人还唯恐不够,著书立说,甚至声言脚有一点味道才好,实在难以理解!: k" g* C) B- C6 M
d" B0 J6 C$ c- e 中国自唐**始培育金鱼,宫廷盛行。对于生平没有见过金鱼的民众,一定觉得其头顶肉瘤,眼如水泡,惹人生厌。实际上,在观赏鱼养殖行当里,头部越厚实丰满,水泡越大,色泽越艳丽失常则越名贵。清朝宝奎著的《金鱼饲育法》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观赏鱼养殖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不但总结出金鱼的审美标准,对怎么养,也积累出一套宝贵的经验。比如墨龙睛要在固定的范围内养,观赏时要捞出来欣赏。若不照此准办,墨龙睛一周后开始褪色,一个月以后,基本上就褪为灰色,华彩尽失。% g9 b. q% M; ^* a9 E1 i. k
3 r0 @( i* i# } f3 ]9 K" ^
在传统历史中,举凡玩物赏器,如达不到“病态”的境界,都是常态,至多到矫情,单调无味。只有臻于化境,毫无刻意求工之态,才可完全释放,被尊为大师。这也是好东西流芳百世的前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