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M3 V7 V) ]+ n! F$ M" |
# V4 g8 c- ~& M2 M( @) P
. p6 ~: [" p$ V3 Y/ S- `
对于公输子门下前辈关注的出直花的技术关键点,我个人也一直在摸索和总结,将一些不很成熟的心得在此与先生分享和探讨.
$ O; ^' E0 R1 {, Z7 } q- |8 m 首先,对于不是超薄状态的直花,这里主要说的是能够一边刨一边能够自己从刨堂里喷涌出来的直花,一般的加有盖铁的推刨或拉刨
! p: Y7 W! B% n/ W. A都应该可以实现.
, N5 R! O1 `, C& ] 其次,当刨花越来越薄,达到超薄状态(例如2丝以下)无论有无盖铁的推刨和拉刨,刨花都无法自己从刨堂里流淌出来,因为接近纤维状的刨花太柔软了,最好是有人配合在起刨时拉住刨花的前端一直到刨完,就能得到比较平整均匀的刨花,这在您发表过的众多帖子中也都有见到过,本人也曾经尝试过一边刨一边自己对着刨堂吹气,这在短一点的料上还可以,长一点的料气就不够用了.! ~2 m {# F0 O$ d7 J! z
再有,个人理解,您所强调的直花,应该是指超薄的均匀完整的刨花了.: Z! X" r; U# u% G
个人总结的几个要点是:
: K Q! J8 @1 l, t- T+ v. N 一是刨刃刃口的平直度和锋利度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我在刃口平直度上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更多,难度更高 . 直白地讲,就是将刃口研磨锋利并不难,但是磨成一条直线且又锋利却并不容易,从开刃起就不断地用一个钳工角尺的直边来回地比量一直到细磨完成,还要频繁地平整磨石,很是繁琐,但是为了达到比较完美的目标,,也就都忍了.
# z- ^& G! ^9 e. f: U5 w 二是刨底平整度方面,更为关注的是刨刃在卡到位之后刨底还是否平整. 我观察到,没有卡上刨刃的推刨或拉刨的刨底用刀口型直尺测量是平整的,但是刨刃卡到位后,特别是推刨的压片敲紧叫上劲之后,刨底立即就有了变化. 因刀口型直尺上没有豁口,就做了一条有豁口的木质的直尺,可以跨过露出的刨刃测量刨底的平整度 . 刨刃两边的刨床只有不到10mm了,木质的纹理也不同, 叫上劲儿之后,有变形也就很正常了, 所以卡上刨刃之后,还要重点地平整刨底的后半段. 日式拉刨的后半段尺寸短, 且在设计上就与前半段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在某种程度上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 而中式推刨刨刃前后两段刨底就设计在同一平面上,这个问题就显得很严重了,要想出薄花,难度就更大了,这个枣木大推刨的刨底,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反复地平整刨底, 用尺比量着, 用刮刀重点修整刨床的后半段和前半段刨刃附近的刨底,年龄偏大,眼睛很不给力了,但是,那长刨出薄花的美好愿望是在是太诱人了,想一想也就都忍了.这也是我采用拉刨刃做推刨的原因之一,刨刃的卡槽经过精心的修整,受力很均匀,即使卡到位,刨底也只有很微小的可以忽略的变形.( P( L! i: T, s" H. g6 B3 I2 u6 C
再有,感觉比较重要的就是刨刃在刨床中震动的问题了,中式刨刀,通过敲击,看似在刨床中卡的很紧,但是这个既能卡紧刨刀,又能让刨底不变形的力并不好掌握,难度并不小,刨刀薄,且并不是全面押紧,难免有微小的震动,对出超薄的刨花来说,这些微小的震动可能就是很严重的问题了 . 采用拉刨刃,刃体厚实,故有震动频率很低, 刨刃在与卡槽精密配合好之后,就没有震动问题了,出超薄的刨花时候的声音比较单纯,就好像用快刀削一张纸的声音类似.4 ]- j1 I* y% @
1 _2 `& i: l! l9 j/ N& u
上面的两张图,是两个不同的拉刨刨削同一条一米左右的木料(这是我刨过的最好的一根白松料了),第一个刨子的刨刃安装角度是39度,第二个是42度,刨刃的研磨角度基本都是25度左右,两刨的结果比较接近, 在这条木料上都获得了最薄最均匀的刨花,主观感觉39度的刨子手感更好一些, 都是一边吹气一边刨, 所以看上去就比较平整,当时,马上就换了一条木料,再刨,刨花看上去就没那么漂亮了,但是厚度也还是比较均匀的,最后又回到那条最好的木料上,一口气连拉了有50多条超薄的刨花,测量一下国产拉刨刃的锋利度保持度.8 i( |, e8 ?# J- d6 H
上面就是一些心得,不很成熟,与前辈交流和探讨,还望斧正.( A/ H. C5 d @% P
* l8 `+ {" g: M8 E# f8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