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2-25 01: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机械师学木工 于 2016-2-25 21:45 编辑
, {! G( y' L1 U2 U* Y5 X- r+ Y0 r1 D5 W* y5 |
不可能是刀具,很简单,在理论上来说,除了陶瓷刀具几乎没有弹性变形而造成的刀具误差外,其他的材料都可能在加工中出现刀具误差,这种误差产生的原因有2种:1.刀具本身的误差。2.刀具切削时施予被加工件的外力会反作用给刀具(力是相互的),从而造成刀具本身的弹性变形,以及切削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会是刀具产生热变形量。但这仅仅是理论层面的,要产生刀具误差的现象,起码还需要还有2个必须条件,1.力学条件,那就是被加工件有足够的抗力能够超越刀具材料的屈服点。2.被加工材料要有足够的硬度,使切削速度缓慢,与刀具产生足够强度的摩擦,导致被加工材料温度聚升,最终使刀具的温度升高。但你加工的木材,这种可能绝对不存在(木材没有那么硬)。3 C4 n0 A2 W" l# L5 K+ X
你的机床看上去很酷,足够令所有木工羡慕不已,但是这台机床毕竟是加工木料的,0.3mm的误差已经非常高了,可以将榫头做大一点,因为木材的“压缩比”很大(相对于金属材料而言,简直大的不知有几百倍),没有必要再去追求高精度了。要想提高精度,得先知道症结所在,那将得不丧失,需要下大本钱。
, P( @- y" g% o! `* K( M 下面给你分析一下问题所在:这种简单的机床没有“闭环检测数控机床”的功能,闭环数控自带误差检测(也就是根据预先数据加工,检测功能将已加工的尺寸(包含所有因素导致的误差在内)进行监测,然后传递给“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传递指令使设备的刀具驱动机构从新进行动作(专业叫尺寸差补),反复多次的进行差补,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尺寸。没有差补功能的机床就只能达到机床本身所具有的精度等级。 |5 w) {% U3 U$ h
你的机床由于照片照的范围太大,没有办法看清传动采用的是什么机构,就是电机带动的移动部分。从结构上分析只有以下2中可能:
' C1 ^) Q5 v: p" z9 b Z+ ] 1.位置移动采用的是电机带动“丝杠”,如果是丝杠传动,那就只能依靠人工操作来弥补,采用单向移动就会提高精度,原因是:丝杠要想能够转动,它和丝母之间就必须要有间隙(若丝杠直径达到20mm以上,0.3的间隙算小的)这种间隙在正反转动时,要想产生位移,必须在换向转动时,先要将间隙部分转完(消除)才会从新起到移动的作用,那么间隙也就是必然存在的,除非单向移动(丝杠不反转),这样所产生的位移始终是相对位置位移,就不会存在传动间隙的误差。
( ?9 X4 _" [9 t) u# ? 2.位置移动采用的是电机带动“滚珠丝杠副”,这种“滚珠丝杠副”外观大致看来也很像丝杠,只是牙距较大,牙槽呈圆弧状,有可以循环滚动的滚珠套(你可以利用百度找些资料,自己判断一下),这是各种加工机床常用的部件,精度等级很高,如果你是这种部件,那就恭喜你了,可以通过改造、调整达到你想要的精度,从你的照片上看,你的“滚珠丝杠副”端座(电机带动的轴的另一端),是一种带座轴承,这种带座轴承精度太低,会窜动,且无法调整。说它精度低是因为这种轴承座就是用2个螺丝固定安装的,穿过螺丝的孔,据你这个螺丝的规格,应该有2mm的间隙。好处就是装配简单,成本低。窜动量可以在机架上固定一块百分表,测量头与轴端(这种轴直接穿过轴承伸到外面)接触,或者用一块杠杆百分表,将测头直接与丝杠螺纹接触,手动小角度正反转动丝杠,就可以检测出传动量。改造、调整方法如下:
* Y8 B5 i! ?9 l% g( u; }1 W) P 更换轴承座(另外加工)采用角接触轴承,或者深沟球轴承,使用不同厚度的调整垫夹在轴承座与封盖之间(消除轴承的轴向游隙,用上面介绍的测量方法对窜动量进行检测,直至最小窜动量且丝杠副转动灵活,就OK了。注意如果采用角接触轴承,当使用一定时间后(每天不停的用起码2年)可以再次更换不同的调整垫对轴承的磨损量加以调整,若采用“深沟球轴承”当加工精度降低时,是无法再调整的,只有更换新轴承。
1 h \/ a8 F* i/ Q7 F 以上只是我从你的照片上看,自以为是,因没有见到实体设备,如果不对还望海涵,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最后真诚的提醒你,即便是现在达到的高精度,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不断的去维护保养的。木工我建议:还是不要搞的太过于高精度了,那种境界不好保持。9 Y2 {% I/ E9 \5 d# ^
* M2 Y; d' c7 a2 L
' T1 m7 ?" n. p: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