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11-29 12: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树霖峰 于 2015-11-29 12:18 编辑
7 y8 w0 |. [) M
) Q; |6 Y( f* H1 F: N" A# {' z看照片里人物光头无辫儿。背景里建筑造型为硬山顶。边角上有三层式建筑。顶层有架杆。。。路边有电线杆子。上空架电线。。。时间应为冬末春初。树木无叶。图中两个人都穿清式棉长袍。。木工的棉长披在身上。。旁边一人外罩棉马褂。马褂为高领短襟造型。。
; O6 T0 c' [! w) ?总体来说。这已经是民国中晚期了。尤其是高领短襟棉马褂。是明显的断代标志。。。。一个游街走工的木匠。竟然能披着棉马褂堂而皇之的在大街上走。。说明木匠的生活条件不错。。从满清一直到我红朝初年。。能穿得上长袍的。可都不是一般下苦人。。当然除了有特殊职业要求的除外。比如说书的、讲相声的、唱大鼓的、开妓院的。。。。更重要的是。图中两人的衣服都是光鲜的。没有补丁。。在北方的冬天。街上没有明显的垃圾堆积。污水痕迹。行人衣着光鲜。。说明照片拍照所在历史时期。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应该还是可以的。。。。。
, U2 c7 k) s% r
) [8 {! }- x* V0 n$ }纵观整个民国时期。。能在冬天街景中出现以上一幕的。只有上世界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之间。。所谓民国“黄金十年”时期。。当时整个社会呈现上升态势。。国内形势平稳。经济飞度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赤匪还没起势。。国际地位也超前。完爆上世纪一百年中国的各个时期。。。。。。。。当然。说这个有点不河蟹。毕竟我红朝的历史书对黄金十年一般都是一笔带过的。。因为说多了都是事儿。。重点还是要讲讲我党走农村路线和红军“战略性大转移“的事儿。。。2 x0 w! V: z. L+ F6 h0 M4 S
* t# u/ @% o9 @7 Y9 l9 L q7 }* G7 g呃。以上扯得有点远。。。从木工工具角度来说。。中式刨子基本定型是明中期。最终定型应该是清中期。其后刨床没发生过改变。但是刨刃肯定变了。。。。。时间应该就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中期这段时间。。。当时中国民族资本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国外的新鲜事物也开始涌入中国的各个角落。挡都挡不住。。其中肯定就有刨刃。。。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通过对比看各时期《鲁班经》插图。。刨子的图形都是能清楚看到千斤口。但是刨刃都基本不可见。。。不论是明代的版本还是各个清代重刻本和民国的翻刻本。都是如此。。。。。可见至少在民国中期以前。当时的刨刃应该和日式刨刃差不多。。都是短刃子。。。。。: {" I8 s5 p3 W/ B- J& \% ] |
0 }! F/ ?- X/ S* W2 y下面这张。是外国传教士于1926年拍摄于梅州的一张木匠老照片。。看刨子。可能不清楚。。但是也可以明确看出刨刃隐约不可见。。是短刃。。。。说明至少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长刨刃还没有普及。。。。普及应该是以后的事了。。。。
: K h ~7 G5 z5 F, A
$ p' f& e# D4 `9 M- t
: ?7 `' _; B, I0 S. p+ [+ h' O
* J! u1 t: _# @5 z8 X1 @
中式刨刃具体是谁给做的加长了。。不好说。毕竟民国中后期时间跨度比较大。。也没有具体资料可查。。。。但是把刨刃开了竖孔槽。可以加盖铁。。变得跟欧美刨刃造型一样了。。。可以知道。跑不了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红朝的上海义祥机刀厂 。后来改名叫上海人民工具二厂。。其最大功绩在于以自家的刨刃为基础制定了木工推刨刀标准并成为国家标准。。也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刨刃样子。。。。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