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5-18 23: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图配文:援引自渭南论坛。老张的秤上乾坤
) u! J" `6 @7 ]! v2 L2 m; L0 J
3 \8 C3 n* r( z& d秤,因其称量灵活、使用方便、便于携带,一直深受群众欢迎。随着科技的发展,磅秤、电子秤出现,有千年历史的杆秤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杆秤则成为了一种留恋、一种回忆。在渭南的民生街中段,有这么一家店,店门上方挂着店主张多亮师傅亲手制作的几杆杆秤,5斤到20斤不等。制作秤近30年的他虽不是时间最长却是最执著的一位制秤人。在张师傅的门店兼操作间只有15个平方。虽店面简陋狭窄,但是制秤工具尖子、钳子、锯刀样样齐全,从1公斤到150公斤的秤齐刷刷的挂靠在墙边,供买家挑选。“为了生计二十岁就跟着家人学做秤,现在闭着眼睛都能做出一杆秤来。”说起自己的手艺,张师傅得意地告诉记者。他还说,70年代初,自己干完活晚上没事时就在家做秤,然后悄悄拿到外头去卖。那时每杆秤能卖到7、8元钱,因为年轻,手活,一晚上能做一两个秤,挣的钱比在地里干一年的还多。改革开放之后,允许私人经营生意,张多亮放开手脚大展自己手工制秤的手艺,因为手艺精致,他的手工秤十分畅销。有私人购买、有单位定做。大秤小秤每天能做2-3个,一个月下来能卖出上百个。张师傅说,其实做秤,用现在话说是做职业道德,秤准确不准确,在秤杆上钻眼很重要,杆上平衡点不准,秤上的斤两就有误差。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短斤少两。秤由秤杆、秤钩、提纽和秤砣等组成的。秤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从选材、打磨、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测计量、钉秤花,打磨、石灰烧制、润滑、最后就是校正等工序。首先选择秤的用料必须是纹路细腻、木质坚硬的材料,如红木、核桃木、杏木等。其次将木头割成板,再根据秤的大小割四方条状。用孢子将方条刮成一头细一头粗的圆棍。然后在秤两头焊上铜套。之后在秤上粗的一头开始打卡子上提纽。张师傅说,定秤的星花就要定好秤的力点和支点,并用卡尺定中心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校秤。这靠的是眼力功夫和手工的结合,一定必须要细心、静心才行,看着手上是秤,但要做到准确无误,心里也要有杆秤,心平了秤也就准了。一杆秤上需要多少眼就需要多少星。用钻在秤杆上钻眼,然后将铜丝镶嵌进去再用刀割断拍实然后用磨石磨平。再将淡灰红色的杆秤放进石灰水里烧半个钟头使其变成深红色。再抹上一层食用油,使其色彩光亮润滑。通常这些工序做下来要花三四个小时。记者大概数了一下张师傅制作的150公斤大秤,有近300个秤花。一杆5公斤的小秤的秤花就花费他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张师傅说,有的制秤不精细、秤花不精密,称量就欠准确。秤砣的重量、杆秤长短也要搭配好称量才会准。张师傅告诉记者,几年前国家推行电子秤的决定,让杆秤从人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现在买杆秤的人都是小商贩。因为自己对秤的感情和吸引顾客,现在店里也开始卖电子秤了。
* ]2 e+ g* \2 \- O4 J
* i' s. F- `2 D4 j9 R) s; N9 z) P2 z 记者离开时,张师傅又忙着修理着刚刚送来的一把杆秤,悬挂在墙上的一杆杆精心制作的杆秤似乎述说着主人内心的梦想,实现着他人生的重量。8 R2 J2 Q! h6 p, n) O
* c& ?2 y9 [; f5 P2 F( O
随着文明工业的发展,杆秤最终它终将完成其历史使命逐渐销匿于我们的生活,但是留给下的记忆却深深扎根我们的内心深处。它必将作为一种衡器文化、古老的传承手艺被怀念被珍藏9 n p8 `2 A t
, L( u( ~. O7 I$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