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0-12 09: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qp111 于 2013-10-12 15:06 编辑 8 r/ Q& Y6 m8 @: P, J! F+ T
kqp111 发表于 2013-10-11 22:53 
+ \" M" I' _9 ?6 P8 W邀请您这位“大家”来内地合作吧!尤其欢迎我们宝岛的志士同仁。走股份制的学(习)、研(究)、(生)产 ...
3 _ R8 b; a8 y/ u& v* Y- z( W) n6 e5 X0 b, @' J+ w6 ~. A
既有厂房,也有教室。理论与实践并重。5 @+ O* g" X2 b6 ~
而目前各工科大学体制不太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大学里,清一色的理论学习,并且四年一贯。就如同农民只看农学书而不下田耕作一样;四年的学习,毕业后动手能力特差(毕业后两年的适应期,延缓、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恰恰此时,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又是精力特别旺盛的时期,若是直接从事生产,该有多大的潜力!)。造成大学人才与工作脱节。因为高级技师特缺,大学不聘任他们,高层领导及大学管理层很明白此理,而几十年的固有办学意识难以改变,况且体制转不过弯来。: y! C; E5 N0 z5 E" m* R
如果此时工科大学及时的聘请大量的技师到学校任课,向学理论一样,安排他们带领学生进学校的生产车间实际操作(大学里只有宽阔的大马路、广袤的绿化带球场、亮丽的自修室,而无一个生产车间)。就完全实现了工科大学毕业生与生产岗位的无缝对接,极其有效的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拉长了了大学生为社会创造利润的时段。
0 v0 A3 O6 x, L6 x1 x2 H 而职业院校的致命弱点是只配备类似于实验室的车床、仪表等,并残缺不全,无实际生产车间。只是能够联系关系或合作企业,让学生离校实习。管理上,松散、放任。不能真正学到动手操作的实际技能。大多数都成了“小混混”。就业时还达不到一般工人的水平。
; ^, F) j* c) B+ s* c" q 如果在格局上:“大学+车间(校办企业)”;在学制上:上午(一周)学习+下午(次周)生产;在体制上:理论教师+技术工程师(其实,技师的理论水平也不低,足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除了公共学科,不需要理论教师。真正的理论教师用来培养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或高端专业人才即可)。如此,2——3年即可成才上岗,足以实现学生与车间的无缝隙的完美对接。这才是较为理想的“工科大学”。(大学的生产车间,即使损耗大些,也能创造利润,回补办学经费。——校办企业,国家有优惠)
4 N! {; s+ Z/ B. w. l6 @ 请教这位“大家”,您敢苟同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