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木工-好尚品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4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识课堂] 别人沿袭铜制香炉,他偏偏要颠覆审美,在木头上做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木别墅
发表于 2021-9-2 13:2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家好,我是杨翌闻,自号百趣先生。
古人追求以闲养心。焚香、品茗、插花、挂画……皆属人生雅致之事。我喜欢这些闲情逸趣,也是称自己为百趣先生的缘由吧。
这些雅致之事,最喜欢的莫过于焚香,在烟雾间可以省己观心。


谈到焚香,必不可少的就是香具,而香炉尤为重要。我喜欢研究香炉,不仅喜好历朝历代的炉器,也热衷于自制一些别具一格的香炉。常呼朋唤友,一起品鉴,一同燃香,享闲逸之乐。


明宣德年间,皇帝朱瞻基曾下令用黄铜铸炉,方有“炉中翘楚”宣德炉,此后制炉材料多为黄铜与陶瓷,制炉师也延承了皇家制炉的风格,喜厚重雍容,并拘泥于传统造型,一直未有太大变化。


冲耳乳足炉(明)
我在一次焚香时,见炉内烟气从炉盖孔隙中弥漫而出,又不经意间瞥见自己随手偶得的一块酸枝木上的自然孔洞,突然悟到,木头上的树瘤、结疤造就的天然孔洞不正是香炉的出烟孔隙吗?于是,我的第一个木制香炉诞生了。


我的第一个木制香炉
木头的自然本色,给人一种拙朴质感,而这种朴素的原始美感,赋予整个环境和谐、宁静、枯寂、富有禅意的美学氛围,这与香道不谋而合。


获得制炉的第一份惊喜后,我开始广泛收集带有树瘤或者结疤的“烂木头”。这些于其他工匠而言的无用之物,在我手中却是稀世珍宝。
下图这件作品中,我用树瘤做炉盖,将香孔藏于木头表面凸起的节点中。木的自然肌理仿若群山,而香的浩渺烟波仿若氤氲的流水在山间流淌。


而下图所示的这件作品,我选择风化腐朽的木头,通过简单的后期加工,在不破坏其自然肌理的前提下巧妙融入烟道。
燃起一支香,观烟在“山谷”间弥漫,大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感。


我与木质香炉的结缘看似简单,但走过的路并非一帆风顺。
制炉涉及的工艺、材料、功能和造型,我在一开始摸索时,也遭遇了诸多困扰。


香炉的制造工艺较为简单,主要体现在炉盖与炉身方面。
炉盖我喜欢使用天然的整木,所以一般不会选择气味强烈的木头,如香樟木、楠木等,以免影响香的味道。此外,我还会尽量选择木质稳定的材料,如橡木与酸枝一类的硬木等,为长期的使用奠定基础。


在制炉初期,我趋向于选择带有天然孔洞的木头做炉盖,因此将工艺方面的心思都放在了炉身上。


一开始制作炉身我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整木掏空挖制,另一种是制盒。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制盒比整木掏空更稳定也更环保,于是制盒成为我后期制作的主要方法。


制盒就要涉及榫卯连接,为了丰富炉身的造型,我曾尝试过直榫连接、燕尾榫连接,对碰燕尾榫半隐连接,对碰穿燕尾销连接以及对碰穿一字销连接等,这些连接方式只要配合好不同的炉盖造型,均美观大方,颇受喜爱。




对碰穿燕尾销


对碰燕尾榫半隐连接


然而,制炉最大的难点不在工艺,而是如何保证品香的功能。因为香炉无论外形多么雅致,如果无法正常使用,那都是一件失败品。






我在制炉初期就遭遇了这方面的问题。由于炉内氧气不足,香总是闷熄,于是我想通过扩展烟道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后来发现过大的烟道影响外形的美感,遂不再使用这一方法。
同时我还发现,即使在试炼时香不会熄灭,但是换一款式或隔段时间后,香也会产生熄灭现象。而且不同香燃烧时的需氧量不同,不同空气湿度也会影响香需氧量的变化,最终导致烟气量(出烟效果)迥然各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一方面学习流体力学,另一方面屡次请教其他的制香名师,探寻燃烧量、需氧量和烟气量的相互配比关系,并通过大量的试错去寻求平衡。


最后,一位长者点醒了我。他只说了一句,想想小时候家里使用的蜂窝煤。
这一句话让我毛塞顿开。


小时候家里使用的蜂窝煤全靠底部的风门来控制火焰的大小,风门控制了需氧量,也控制了对流。
于是我根据这一原理,调整了烟道的大小、曲折度以及出烟孔的大小,并在炉身的侧面或四面开孔,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气体对流通道。




小贴士
一些刚刚进入制炉圈的木友会问我,使用木头做香炉,不担心着火问题吗?
其实这也是木质香炉的一点小玄机。我采用品质非常好的隔火棉,将燃烧的香与木隔开。
而且,品质好的隔火棉,不仅能起到防火目的,也能利于香的燃烧。因为隔火棉表面是蓬松状态,这样香和棉的接触面是不规则的,有利于氧气的流动。


香下黑色部分即为隔火棉




我所制作的香炉,最大的特色就是造型。
我崇尚木材自然的本色,拒绝人工雕琢的繁复,所以在早期选材时颇费心思,为了造型美观,炉盖多选择具有洞、裂、疤、朽的整木。




但一般具有这些缺陷的木头,很难自然形成炉盖需要的完整形态,而且即使找到外形完备的,也不一定适合设计出合适的出烟孔洞,所以没过多久,我就找不到现成的炉盖材料了。


现成的炉盖
随后我一直琢磨着解决办法。
在一次度假旅行中,我盯着酒店墙上的一件木雕装饰品,突然福至心灵:为什么不能将雕塑艺术融入传统香炉,为一块普通木头营造肌理,赋予艺术美感呢?
于是,度假结束后,我就制作出了“丘壑”系列作品。




“丘壑”系列
自从将雕塑艺术融入传统香炉后,我的创作思路彻底打开——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国粹遗珠数不胜数,不都可以化入香炉使用吗?
我首先联想到中国传统礼器“鼎”,便开始提炼其器形运用于香炉中,并以榫卯方式结合。


这个想法说来简单,但是实践操作并不容易。
香炉的体积较小,而古时作为礼器的青铜器较大,所以在初期的造型提炼时,我也耗费了不少工夫。
此外,由于该香炉是全榫卯结构,我必须在它不足10cm×10cm的“身体”上手工开凿数十个榫卯,最小的地方不到3mm,误差必须控制在0.2mm以内,这样才能完成一个规整的成品。


榫卯连接的微小结构
我的香炉造型设计,除了融合其他艺术形式,在其本身的呈现形式上也有所改变。
早期制炉时我热衷于表现自己的技巧,喜欢不断变化炉身的形制。
比如下面这个作品“观烟”,为了表达大浪拍礁的效果,我特意将底座修成了“花哨”的波浪边。


作品“观烟”
再比如下面这个作品,我在炉盖上采取了镶嵌方式,又在底座添加了“吸睛”的木纽。


其实这些都从视觉上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让大家忽略了我最引以为傲的炉盖的独特造型。
但初期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直至一次与木友的交流,一位友人点醒了我。
他说,木作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而艺术表现也应该尽量做减法,即作品表现的主题越集中,视觉穿透力就越强,你想表达的越容易被别人关注。


这次谈话对我启迪很大,从此我不再炫技,在保障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榫卯复杂度,减少线条,令主体更加突出。








做减法后的香炉作品
焚香之静,是观一炉烟起,去心中浮华;制炉之趣,是翻一座野山,赏他人不曾得见的风景。
我一路走来,不敢言已越过这座野山,但回首自己踩出的道路,虽隐约而曲折,但足以慰藉自我小小的心灵。

楼主热帖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收录到花坛收录到花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木工爱好者网站车贴
人一生中 必须有一样 不以此谋生的工作

Copyright ©2006 mgm1.diy.cc All Right Powered by 木工爱好者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学木工网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公安备案号 46010802000427 - 学木 工-好尚品

平平安安
TO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