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杨翌闻,自号百趣先生。 古人追求以闲养心。焚香、品茗、插花、挂画……皆属人生雅致之事。我喜欢这些闲情逸趣,也是称自己为百趣先生的缘由吧。 这些雅致之事,最喜欢的莫过于焚香,在烟雾间可以省己观心。
![](https://pic3.zhimg.com/80/v2-18d2a1dcc0a55bf57fb5791773d708e6_720w.jpg)
谈到焚香,必不可少的就是香具,而香炉尤为重要。我喜欢研究香炉,不仅喜好历朝历代的炉器,也热衷于自制一些别具一格的香炉。常呼朋唤友,一起品鉴,一同燃香,享闲逸之乐。
![](https://pic4.zhimg.com/80/v2-7efa8d6e1d663277121cf859bc1feb6f_720w.jpg)
明宣德年间,皇帝朱瞻基曾下令用黄铜铸炉,方有“炉中翘楚”宣德炉,此后制炉材料多为黄铜与陶瓷,制炉师也延承了皇家制炉的风格,喜厚重雍容,并拘泥于传统造型,一直未有太大变化。
![](https://pic4.zhimg.com/80/v2-88ba4e423e1714d201ace80233e379db_720w.jpg)
冲耳乳足炉(明) 我在一次焚香时,见炉内烟气从炉盖孔隙中弥漫而出,又不经意间瞥见自己随手偶得的一块酸枝木上的自然孔洞,突然悟到,木头上的树瘤、结疤造就的天然孔洞不正是香炉的出烟孔隙吗?于是,我的第一个木制香炉诞生了。
![](https://pic4.zhimg.com/80/v2-8b0939cd09ce4190c6dc90805aaadadb_720w.jpg)
我的第一个木制香炉 木头的自然本色,给人一种拙朴质感,而这种朴素的原始美感,赋予整个环境和谐、宁静、枯寂、富有禅意的美学氛围,这与香道不谋而合。
![](https://pic2.zhimg.com/80/v2-2d59320f1f95955a1ada6d13d74c114d_720w.jpg)
获得制炉的第一份惊喜后,我开始广泛收集带有树瘤或者结疤的“烂木头”。这些于其他工匠而言的无用之物,在我手中却是稀世珍宝。 下图这件作品中,我用树瘤做炉盖,将香孔藏于木头表面凸起的节点中。木的自然肌理仿若群山,而香的浩渺烟波仿若氤氲的流水在山间流淌。
![](https://pic2.zhimg.com/80/v2-f92b517ffc816499efe82af0f7a0b831_720w.jpg)
而下图所示的这件作品,我选择风化腐朽的木头,通过简单的后期加工,在不破坏其自然肌理的前提下巧妙融入烟道。 燃起一支香,观烟在“山谷”间弥漫,大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感。
![](https://pic1.zhimg.com/80/v2-ced40c620813e36a024173e11d4d7b54_720w.jpg)
我与木质香炉的结缘看似简单,但走过的路并非一帆风顺。 制炉涉及的工艺、材料、功能和造型,我在一开始摸索时,也遭遇了诸多困扰。
![](https://pic4.zhimg.com/80/v2-e74aff8f11d5e01f3ade50041d047b33_720w.jpg)
香炉的制造工艺较为简单,主要体现在炉盖与炉身方面。 炉盖我喜欢使用天然的整木,所以一般不会选择气味强烈的木头,如香樟木、楠木等,以免影响香的味道。此外,我还会尽量选择木质稳定的材料,如橡木与酸枝一类的硬木等,为长期的使用奠定基础。
![](https://pic2.zhimg.com/80/v2-a307b660954199c781f4d94b5d17266d_720w.jpg)
在制炉初期,我趋向于选择带有天然孔洞的木头做炉盖,因此将工艺方面的心思都放在了炉身上。
![](https://pic1.zhimg.com/80/v2-29c1351c5ac2138d26cd420e498916c4_720w.jpg)
一开始制作炉身我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整木掏空挖制,另一种是制盒。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制盒比整木掏空更稳定也更环保,于是制盒成为我后期制作的主要方法。
![](https://pic2.zhimg.com/80/v2-daff5b7895fde6560c3e503cb9fd81e9_720w.jpg)
制盒就要涉及榫卯连接,为了丰富炉身的造型,我曾尝试过直榫连接、燕尾榫连接,对碰燕尾榫半隐连接,对碰穿燕尾销连接以及对碰穿一字销连接等,这些连接方式只要配合好不同的炉盖造型,均美观大方,颇受喜爱。
![](https://pic2.zhimg.com/80/v2-daff5b7895fde6560c3e503cb9fd81e9_720w.jpg)
![](https://pic3.zhimg.com/80/v2-2334c073fc21e00c9f236bbeaa0861b2_720w.jpg)
对碰穿燕尾销
![](https://pic4.zhimg.com/80/v2-36404ef58e2dc6643d30629537c77c47_720w.jpg)
对碰燕尾榫半隐连接
![](https://pic4.zhimg.com/80/v2-36404ef58e2dc6643d30629537c77c47_720w.jpg)
然而,制炉最大的难点不在工艺,而是如何保证品香的功能。因为香炉无论外形多么雅致,如果无法正常使用,那都是一件失败品。
![](https://pic4.zhimg.com/80/v2-94a14a14e4821a4e2afdbe1dd91f8f43_720w.jpg)
![](https://pic2.zhimg.com/80/v2-72eacea30a729deab8c48180f87ee549_720w.jpg)
![](https://pic3.zhimg.com/80/v2-0017000f545cb2f314173af66ecf27ba_720w.jpg)
我在制炉初期就遭遇了这方面的问题。由于炉内氧气不足,香总是闷熄,于是我想通过扩展烟道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后来发现过大的烟道影响外形的美感,遂不再使用这一方法。 同时我还发现,即使在试炼时香不会熄灭,但是换一款式或隔段时间后,香也会产生熄灭现象。而且不同香燃烧时的需氧量不同,不同空气湿度也会影响香需氧量的变化,最终导致烟气量(出烟效果)迥然各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一方面学习流体力学,另一方面屡次请教其他的制香名师,探寻燃烧量、需氧量和烟气量的相互配比关系,并通过大量的试错去寻求平衡。
![](https://pic2.zhimg.com/80/v2-abef4d3b4511369c003b7cc42e766439_720w.jpg)
最后,一位长者点醒了我。他只说了一句,想想小时候家里使用的蜂窝煤。 这一句话让我毛塞顿开。
![](https://pic4.zhimg.com/80/v2-09d24b56b63682607c050c11f1225ec7_720w.jpg)
小时候家里使用的蜂窝煤全靠底部的风门来控制火焰的大小,风门控制了需氧量,也控制了对流。 于是我根据这一原理,调整了烟道的大小、曲折度以及出烟孔的大小,并在炉身的侧面或四面开孔,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气体对流通道。
![](https://pic3.zhimg.com/80/v2-1494633e877010b83979427e723a41f6_720w.jpg)
![](https://pic1.zhimg.com/80/v2-f532df503836d629ff2ebc60bf59440c_720w.jpg)
小贴士 一些刚刚进入制炉圈的木友会问我,使用木头做香炉,不担心着火问题吗? 其实这也是木质香炉的一点小玄机。我采用品质非常好的隔火棉,将燃烧的香与木隔开。 而且,品质好的隔火棉,不仅能起到防火目的,也能利于香的燃烧。因为隔火棉表面是蓬松状态,这样香和棉的接触面是不规则的,有利于氧气的流动。
![](https://pic3.zhimg.com/80/v2-81318bbed92dfe67c3bb0c403f6ce58e_720w.jpg)
香下黑色部分即为隔火棉
![](https://pic4.zhimg.com/80/v2-8bbd87b0eb1beaf3f41cbae62d7b7c1b_720w.jpg)
![](https://pic3.zhimg.com/80/v2-aa7692ae10eb7a02535de913245daf92_720w.jpg)
我所制作的香炉,最大的特色就是造型。 我崇尚木材自然的本色,拒绝人工雕琢的繁复,所以在早期选材时颇费心思,为了造型美观,炉盖多选择具有洞、裂、疤、朽的整木。
![](https://pic1.zhimg.com/80/v2-a6b07ab68672f01330386788b449b5dc_720w.jpg)
![](https://pic1.zhimg.com/80/v2-844a5ac89898d07560170fd8c6a61530_720w.jpg)
但一般具有这些缺陷的木头,很难自然形成炉盖需要的完整形态,而且即使找到外形完备的,也不一定适合设计出合适的出烟孔洞,所以没过多久,我就找不到现成的炉盖材料了。
![](https://pic2.zhimg.com/80/v2-dd71fdbdc787590715588d0c88093b71_720w.jpg)
现成的炉盖 随后我一直琢磨着解决办法。 在一次度假旅行中,我盯着酒店墙上的一件木雕装饰品,突然福至心灵:为什么不能将雕塑艺术融入传统香炉,为一块普通木头营造肌理,赋予艺术美感呢? 于是,度假结束后,我就制作出了“丘壑”系列作品。
![](https://pic1.zhimg.com/80/v2-1ce4258b8b59eece5b1e725a90f4cecc_720w.jpg)
![](https://pic2.zhimg.com/80/v2-3fee2f3b28ba4999ad7df2064eb9e809_720w.jpg)
“丘壑”系列 自从将雕塑艺术融入传统香炉后,我的创作思路彻底打开——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国粹遗珠数不胜数,不都可以化入香炉使用吗? 我首先联想到中国传统礼器“鼎”,便开始提炼其器形运用于香炉中,并以榫卯方式结合。
![](https://pic4.zhimg.com/80/v2-25f42029e64deeda42fe556264ae59ff_720w.jpg)
这个想法说来简单,但是实践操作并不容易。 香炉的体积较小,而古时作为礼器的青铜器较大,所以在初期的造型提炼时,我也耗费了不少工夫。 此外,由于该香炉是全榫卯结构,我必须在它不足10cm×10cm的“身体”上手工开凿数十个榫卯,最小的地方不到3mm,误差必须控制在0.2mm以内,这样才能完成一个规整的成品。
![](https://pic2.zhimg.com/80/v2-c963c0bbde9c921cf7f133c7059c1c31_720w.jpg)
榫卯连接的微小结构 我的香炉造型设计,除了融合其他艺术形式,在其本身的呈现形式上也有所改变。 早期制炉时我热衷于表现自己的技巧,喜欢不断变化炉身的形制。 比如下面这个作品“观烟”,为了表达大浪拍礁的效果,我特意将底座修成了“花哨”的波浪边。
![](https://pic2.zhimg.com/80/v2-c963c0bbde9c921cf7f133c7059c1c31_720w.jpg)
作品“观烟” 再比如下面这个作品,我在炉盖上采取了镶嵌方式,又在底座添加了“吸睛”的木纽。
![](https://pic4.zhimg.com/80/v2-0b6b7ef25bf788086c55072e922418e3_720w.jpg)
其实这些都从视觉上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让大家忽略了我最引以为傲的炉盖的独特造型。 但初期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直至一次与木友的交流,一位友人点醒了我。 他说,木作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而艺术表现也应该尽量做减法,即作品表现的主题越集中,视觉穿透力就越强,你想表达的越容易被别人关注。
![](https://pic3.zhimg.com/80/v2-03e1798b45fe7920941c0f05b069b0f6_720w.jpg)
这次谈话对我启迪很大,从此我不再炫技,在保障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榫卯复杂度,减少线条,令主体更加突出。
![](https://pic3.zhimg.com/80/v2-aa7692ae10eb7a02535de913245daf92_720w.jpg)
![](https://pic1.zhimg.com/80/v2-dfd263bb03111baad849c1b0baff7b48_720w.jpg)
![](https://pic1.zhimg.com/80/v2-559114a58779717c46be45c902305798_720w.jpg)
![](https://pic1.zhimg.com/80/v2-747c68fb1b5f036c508cae8f916e050c_720w.jpg)
做减法后的香炉作品 焚香之静,是观一炉烟起,去心中浮华;制炉之趣,是翻一座野山,赏他人不曾得见的风景。 我一路走来,不敢言已越过这座野山,但回首自己踩出的道路,虽隐约而曲折,但足以慰藉自我小小的心灵。 ![](https://pic4.zhimg.com/80/v2-643f5b115691097b68e03c7821aeeb13_720w.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