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16-10-22 21: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找着了,是樟木的。
0 F/ R2 i" X; u& z$ X他是拖拉机厂的退休职工,自学木工、自制工具,为了这件木雕如痴如醉,数次划破手指,还曾大病一场;最终在樟木板上,雕刻出数百位神情各异,惟妙惟肖的人物,近千个物件罗列其上;接下来,他想雕刻圆明园
9 j& g* ]5 {* o g3 t 衡阳全搜索网讯(文\图 记者 彭 斌)12年,4380个日日夜夜。衡阳市退休工人冯树元用自己的执着和毅力给了世界一个惊喜将 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通过立体镂空的雕刻技艺,再现在总长7米、宽0.7米、高25厘米的樟木之上。自2008年本报记者获知冯树元雕刻《清明上河图》 的消息后,用了9年时间连续关注并记录了他的创作历程。+ q, x3 Z9 S( N7 l! U0 m6 O
10月15日上午,当镶嵌在四块厚重樟木底板上的立体《清明上河图》雕刻组装好后第一次摆在冯家门前时,周围的邻居们立即围了上来。四块木板上,骑马 的官吏、叫卖的小贩、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城边乞讨的残疾老人,数百位木雕人物神情各异,惟妙惟肖,还有骆驼、马匹、城楼、屋舍,近千个物件罗列其上。这 件浸透了冯树元夫妻12年心血的立体木雕不仅让人惊叹,更抓牢了人们的眼球。
( u# W2 K6 I- v+ J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幅佳作,要是有人能将其立体地展现出来就更好了。”2004年,出差的冯树元在火车上与一位乘客的闲聊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 }/ |/ `) x0 ?$ Z) ]9 h- _& L
冯树元原是拖拉机厂的一名退休职工,并非木工出身,年轻的时候最多用木材钉桌椅,此外从未学习过木工技艺。
( @, i" _4 w7 q T2 T* [" e 没有参照图,跑到了广州;缺少樟木,寻遍了周围县市,甚至连手中用来雕刻的工具,都是从车间及家中翻出的废弃锉刀、锯条、缝衣针。12年来几乎木不离身,刀不离手。多少次通宵达旦,多少次和衣而睡,多少次划伤了脸也浑然不觉。
; _: f: Y& f" Q) k! `- x “以生命为磨石,蘸12年夕阳,铁杵终成针夏裹一身汗迹,冬夹两怀抖颤,手指闪血光,胸前显刀痕。”在作品全部完工后的2016年重阳夜,曾经的文艺青年冯树元写下了自己的感怀。3 Q# ? u7 D) l, T( Z7 D M1 Q
其实,早在2013年10月,冯树元的全立体《清明上河图》镂空樟木雕刻就已经基本完工。但一个始料未及的难题让他有些不知所措。
* k/ v! j) C/ Z7 M8 c- M: J6 ?5 z- [% \6 `, H( R* p# I
“以前雕刻的一米多成品已经上漆了,但现在已经买不到当年的那种漆。如果使用不同的漆,这幅完整的《清明上河图》雕刻将会出现两种颜色。”对此,冯树元十分苦恼。/ j1 D: ]6 T& }% L: g
记者当时建议,能否重新雕刻已经上漆的一米多成品时,冯树元道出了自己的无奈。0 j4 M. N& G) ]
2012年大年初一,冯树元在连日雕刻后,突发脑溢血倒在了雕刻的木桌上。大病痊愈后,63岁的他不敢再拼劲高强度作业,只能一边定期检查一边定时定量雕刻。
% X& t( T6 Y! Y& j" a 然而,2016年10月15日,当记者第一次见到拼装完整的《清明上河图》雕刻时,惊奇地发现四块木板上的所有雕刻颜色一致。原来,为了统一作品色泽,年近古稀的冯树元又用了三年时间将本已雕刻好的第一段重新雕刻了一次。& ~) \( z( b; d9 m( {
“如果有人将这件作品收藏,我将用立体雕刻的形式重现圆明园。”采访结束时,老人用颤抖但依然有力的声音对记者说。; e Q, }1 Y9 g1 A3 y* ~
来源:湖南日报 衡阳全搜索2 f& u; ~1 h! z$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