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工艺之道》有感 上一篇《我们在谈论“冷清”时,其实我们是在谈论什么?》,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论坛的活跃度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如果以山西的经济水平看,其实山西的论坛并不冷清。二是由于论坛的主旨决定,木工论坛聚集的是爱好者居多,专业的木工并不多。三是我们在谈论“冷清”时,其实根源是我们对自己技艺的强烈不满,而我们又没什么好办法突破。 对第一、二个结论进行讨论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可能改变。唯有第三个结论,才是我们应该常深入讨论的问题。这几天读了日本人柳宗悦(1889—1961)著、徐艺乙译的《工艺之道》,其理论分析自然朴实,耐人寻味,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更多的认识。概括的讲,柳宗悦的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工艺之美不同于美术之美,美术越迫近理想越美,而工艺则是越接近现实越美。 (二)工艺之美是实用之美,是优良的质地、稳定简朴的造型,以及廉价寻常的本色。离开用途,就没法对美进行约束。 (三)技术不经过大量制作就不能熟练掌握,没有技就没有艺。通过无趣的、艰苦的重复,能够进入超越技术的更高境界。 (四)工艺是秩序之美,没有强大的组织、正常的秩序和完整的体制,就没有工艺之美。工艺之道不是个性之道,作品是服务性的,而不是强化自我。 本书是柳宗悦的文集,创作于1927年。我对作者知之甚少,但是从现代日本的漆器,还有秋山木工学校,柳宗悦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作者有研究宗教的背景,最终的观点是,民众如信徒、师傅如先知、劳作如修行、协作如教会,真正美的工艺品其实就是信仰的产物。 在木工论坛里,我们奉行“人一生中 必须有一样 不以此谋生的工作”,这种热情其实是最接近宗教信仰的热情。在这个论坛里面,确实有先知先觉者,有苦行僧一样的修道者,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果。但是大多数人还是空有热情,没有方向(包括我自己,其实写文章的目的也是为了探索自己的内心)。没有方向,热情就无处倾注,就不会有心的安静。没有安静的心,怎么会有好的作品呢?另一方面,我们爱好某件事,汗流浃背而乐此不疲,是天性使然,难道我们最终追求的,还不是内心的安静?(这难道不是宗教存在的意义?) 因此,从《工艺之道》的思想出发,我们也许能探索自我救赎之道,借助木工这项工作,找到通往内心安宁之路。下面,我们一起进行探讨。 一是回到日常生活中,发现实用之器,并把它做出来。站在家里环顾一下,其实我们发现,传统早就荡然无存了。即使有两件红木家俱,无非是现代衣柜、沙发、床的翻版。其实稍微注意一下,你会发现,纯古代家俱其实在我们家里是无处安放的,比如传统的八仙桌、太师椅,放哪?客厅还是卧室?伴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这些东西的陈设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意义。整个家里,唯一保留传统的,可能就是瓷碗了。回到从前是不可能的,但是能不能发掘或者创造一种适合现代生活的器物,逐步被大众接受并成为日常必需品呢?(前一阵流行的挖勺子,其实也是一种回归探索,但是后来越做越个性,脱离大众越来越远,也就没有生命力了。)这种作品符合“实用”的标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器物。我相信一定会有敏感、善于把握时代的人把它创造出来的。 二是大量的重复劳作,使技艺熟练,最后达到艺术的境界。“阳台党”这个名词不知是哪位高人发明的,但是正是这不经意的发明,也许才是我们真正的发展之路。今天浏览论坛,发现冷亦泳先生的《5000元打造“阳台工坊”第一集》,我突然觉得,“阳台党”不再是一种自我解嘲,而是已经向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同动不动建设大型木工坊相比,这种模式其实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符合我们的性格,更适合我们安静地干活。它为我们大量的重复劳动提供了时间保证,因此是有生命力的。我们每天不需要绞尽脑汁去搞创意,只需要踏踏实实地重复劳动,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三是基于迅猛发展的网络和发达的物流,开展密切协作。来到论坛里,可能大数人都曾有个“木工房”的梦想。有的也付诸行动,大兴土木,大购设备,希望“筑巢引得凤凰来”,但是结果并不理想。遇到这样问题的朋友也别想不通,看看我们党的奋斗史就会明白,我们党是靠装备、靠地盘凝聚起人民的力量吗?不是,我们党靠得是共同的理想信念。我看过不少筹建木工房的帖子,都十分简单,不知道要干啥,仿佛仅仅是要喝茶聊天去。同柳宗悦时代相比,我们现在最大的变化是网络的迅猛发展。我们完全可以依靠网络建立起密切的协作。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内容,依靠阳台党的劳动模式、日常必需品以及发达的网络,我们能够重建传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无处安放的小炕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