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谈论“冷清”时,其实我们是在谈论什么? 这个帖子挂在这里很多年了,楼主在十二年前的“实在不多,没关系,有几个算几个吧”直接影响了多年来的回帖,“人少”“冷清”成了主题。来来回回路过,好像从来没仔细想过,这种判断真的对吗?今天心血来潮,想较个真。从《同城木友》公开发帖的数据看,结合各省的人口基数,统计如下: 序号 | 省份 | 论坛发帖数(万) | 人口数(万) | 人口数和 发帖数比 | 1 | 北京 | 0.6822 | 2170.70 | 0.0314% | 2 | 天津 | 0.4131 | 1556.87 | 0.0265% | 3 | 上海 | 0.4989 | 2418.33 | 0.0206% | 4 | 陕西 | 0.5024 | 3835.44 | 0.0131% | 5 | 广西 | 0.4434 | 4885.00 | 0.0091% | 6 | 辽宁 | 0.3848 | 4368.90 | 0.0088% | 7 | 山东 | 0.8483 | 10005.83 | 0.0085% | 8 | 广东 | 0.8800 | 11169.00 | 0.0079% | 9 | 澳门 | 0.0044 | 63.20 | 0.0070% | 10 | 吉林 | 0.1880 | 2717.43 | 0.0069% | 11 | 湖北 | 0.4002 | 5902.00 | 0.0068% | 12 | 宁夏 | 0.0447 | 681.79 | 0.0066% | 13 | 河北 | 0.4838 | 7519.52 | 0.0064% | 14 | 四川 | 0.5280 | 8302.00 | 0.0064% | 15 | 浙江 | 0.3410 | 5657.00 | 0.0060% | 16 | 江苏 | 0.4559 | 8029.30 | 0.0057% | 17 | 重庆 | 0.1723 | 3048.43 | 0.0057% | 18 | 山西 | 0.2026 | 3702.35 | 0.0055% | 19 | 河南 | 0.5142 | 9559.13 | 0.0054% | 20 | 黑龙江 | 0.1977 | 3788.70 | 0.0052% | 21 | 福建 | 0.1806 | 3911.00 | 0.0046% | 22 | 新疆 | 0.1109 | 2444.67 | 0.0045% | 23 | 海南 | 0.0373 | 925.76 | 0.0040% | 24 | 香港 | 0.0297 | 743.00 | 0.0040% | 25 | 湖南 | 0.2140 | 6860.20 | 0.0031% | 26 | 云南 | 0.1395 | 4800.50 | 0.0029% | 27 | 内蒙古 | 0.0720 | 2528.60 | 0.0028% | 28 | 江西 | 0.1034 | 4622.10 | 0.0022% | 29 | 安徽 | 0.1294 | 6254.80 | 0.0021% | 30 | 贵州 | 0.0642 | 3580.00 | 0.0018% | 31 | 甘肃 | 0.0470 | 2625.71 | 0.0018% | 32 | 西藏 | 0.0035 | 337.15 | 0.0010% | 33 | 青海 | 0.0049 | 598.38 | 0.0008% | 34 | 台湾 | 0.0141 | 2369.00 | 0.0006% |
以上数据统计截止2019年10月10日。“发帖数”这个数据,既可以表达注册人数,又能表达用户的活跃程度,虽然是管中窥豹,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数据看,山西处于中游水平,排在前面的,大多数是经济发达省份。即使这样,山西比起江苏、浙江、四川等这些制造业大省,山西也落后不多。所以,从表面上看,其实我们并不特别“冷清”。我是一个大家所说的“阳台党”,也没做过几件像样的东西,凭着点兴趣不时来转转,本来没什么资格说话。但是,由于这段比较闲,有时间琢磨点事,我就想从我本人的情况出发,借用有阵流行的语法,以《我们在谈论“冷清”时,其实我们是在谈论什么?》为题,谈点自己的感受,纯属个人涂鸦,欢迎大家讨论。 file:///C:/Users/l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一、“冷清”背后的原因分析。 在这里讨论精神层面的问题,我们需要用到一个著名的理论,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比如我本人,刚开始的时候,即使做个很一般的东西,甚至就是个失败的作品,也总想放到论坛里,而且不时看看有没有人回帖,哪怕人家只举个大姆指,也能高兴很一阵子。这个时候,我没有寂寞冷清的感觉,反而感叹还是有人认可我,真是慧眼识才啊。对那个回帖的朋友,也颇有惺惺相惜之感。那时候因为自己知道帖子很一般,自己并非寻求尊重,而是寻求一种交流。为什么是这种感觉,因为我的交流需求满足了,我不寂寞。但是,渐渐的我发现,无论你怎样卖力的发帖点赞,你的帖子在论坛里永远是可有可无,答案显而易见,因为你技术不行。因为这毕竟是技术为王的论坛,哪个高手愿意和技术小白玩?高手只和高手过招。我觉得,像红衣法师等,凭着高超的技艺和无私的品格,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成功超越了第二层。但大多数人还停留在第三层次。不满足现状的第三层的人群逐渐分为两派,一派不满足于小范围的交流,就开始筹划线下的木工房——如果能以此吸引几个高手过来,岂不很好?另一派开始追求提高技艺,但是提高技艺岂是一两天之功?这两派从不同的方向寻求突破,但是我们发现,这两方面的目标都很难实现。我们始终超越不了第三层,该说的都说过了,新鲜感也过了,这时候能不寂寞吗? 因此,我们得出第一个结论:我们在谈论“冷清”时,其实根源是我们对自己技艺的强烈不满,而我们又没什么好办法突破。 二、论坛核心精神带来的局限性 不得不佩服,创建本论坛老李的论坛宣言:人一生中必须有一样不以此谋生的工作。这个宣言像一面高扬的旗帜,成为了论坛发展的精神力量。(可是,再看论坛名竟然是实实在在的“zuojiaju做家具”,不奇怪吗?)这句话是如此之好,凝聚了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思想文化的精髓,直抵人心,我本人就是受此感染,成为了论坛的忠实粉丝。论坛的这句宣言,直接跨过了需求理论的前两个层次,进入了第三层次。不得不说,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论坛聚集了一批真正的爱好者,使论坛持续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但是正是由于这样的核心精神,论坛也可能把一大批靠手艺吃饭的人排除在外,这不能不说是论坛的一大缺憾。而这些人真正是在实践中经过磨砺的,懂技术,懂材料,懂市场,和他们相比,我们大多数显然是业余水平。试想,如果这些人在论坛里面,该有多么生动活泼?我们不懂的,也许人家三言两语就解决了;不认识的木材,能得到肯定的答复;甚至你有什么想法,他会给你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如果这样,会冷清吗?一个以技术为支撑的论坛没有一大批一线人技术人员参与,能不冷清吗? 这是我们得出的第二个结论,冷清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 三、经济因素的制约 还是人类激励理论的观点,以及大多数行为 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 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这就我们不难从前面的统计列表看出,排在前面的大多是经济比较我发达的地区。以山西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的论坛活跃程度达到这样的水平,其实已经不低了。 这是我们得出的第三个结论,论坛的活跃度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如果以山西的经济水平看,其实山西的论坛并不冷清。 因此,从上面三方面分析看,我们谈论人多人少、冷清与否,几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然而这样的我们就该悲观吗?非也。虽然论坛的核心精神、经济发展水平都由不得我们做主,但是,人的技艺水平却可以因为努力不断增长。我们只有埋头苦干、精进技艺,才只唯一的出路。 至于我们如何努力,如何找准目标,在哪些方面努力,我想在以后再琢磨。以上文字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拍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