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集是关于刨子。本集的内容,是在和门工众的交流下完成的。门工众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公共号,作者在日本,喜欢深度专业冷门好文的可以进行关注。特此推荐。
因为知识有限,验证困难,本文可能会出现描述错误,请及时指正。
【本图作者:门工众】
关于日本刨,我们先做一个科普,它有如下几个特征:
1,动作为回拉。(独特)
2,实木刨体。(与中国相同)
3,贴钢刨刀。(与中国相同)
4,刨刃和刨刀契合固定。
【本图作者:门工众】
日本的刨子不像中国刨子有那么明显的地域特征,例如中国有南派、北派,各派里面依旧还有地域细分。(门工众观点)
【本图作者:门工众】
日本刨一样是专门用来处理木材的,所以就分类来说,依然分为:
粗刨(日文:荒仕鉋)
中刨(日文:中仕鉋)
净刨(日文:仕上鉋)
长刨(日文:長台鉋)
当然,日刨的细分非常多,衍生出上百种刨子。对于普通人来说,最早知道日本刨子,还是因为它刨出了“如烟如缕”的刨花而出名。
【本图来源于网络】
严格来说,日刨在调整完毕后,既有中国刨子的特点,也有欧式刨子的优点,日刨也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按照有无盖铁来说,最早的日刨是没有盖铁的,也就是:一枚刨。后来为了防止逆纹呛茬,借鉴了西洋刨的优点,增加了盖铁,也就是:二枚刨。(驴木匠与门工众交流的观点)
与中国刨子的命运差不多,大部分刨子被淘汰了,几乎不再应用。但是常规的还在应用,并且得到了加强。
与日本拉锯的高度工业化不同(内容参见见上一集游记),日本拉刨几乎维持着手工制作为主,所以日刨的价格非常昂贵。几千元人民币买一把刨子,是一个常态。虽然他们也有一二百元的工业化刨子,但是都陈放在角落,买账的人并不多。
尽管价格如此高昂,日本拉刨仍然走了出来,在中国和世界各国的销量,一直在持续增加。他应该是作为一种木工房的补充,而不是必备。我们定义他为:重要的辅助角色。
另:日刨为什么是拉,而不是世界通用的推,我在京都工艺大学进行了咨询,认为这是日本盘坐和跪坐居多而导致的,他们在推刨的时候体能和膝部关节并不十分适应。他们在制作时候多为盘坐,所以拉刨适合大部分细木作场景。这是一个场景、体能、习惯的综合结果。
言归正传:游记中的拉刨
第一部:刨体的制作
我参观了一家制作了40多年刨身的小工坊。他的主人一样饱含沧桑。他主要为其他品牌制作刨体。
这是主人的工具
这是他为数不多的生产资料之一
新制作的刨身正面
新制作的刨身底面
等待制作的刨子
关于日刨的刨体材料:我询问过多次,中高端的刨子绝大部分采用的材料是日本当地的材料:白樫。
我百度一下资料:发现基本都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喜欢研究材料的,就看一下这个帖子吧,我这里不做赘述了。
链接:http://m.zuojiaju.com/mag/circle ... c&circle_id=205
【此处原为短视频,无法贴送】
刨身制作的电动设备部分
他说,这个设备50年前就有了
【原为短视频,无法贴送】
这是部分手工制作
请注意他的凿,已经磨砺了很多年,才变得很短
每一篇文章只能放三个视频,就都留给他两个吧
后话:关于匠人
他在围观中无法顺利完成制作,因为他紧张。
他是唯一一位没有参加我们晚宴的人,我不知道缘由。
他为我们准备了冰镇的咖啡,做了最为耐心的示范和讲解。
每次赞叹他,他都会说做了几十年的刨子,肯定不算厉害。
他说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他强调说做刨子是一件很有趣,很快乐的事情。
我不相信。
这只是他的执念,或者信仰。
关于他的处境,甚至我看到的其他工匠的处境,我不想多说什么。
我内心一直有一个非常柔软的地方:工匠的命运。
我不止一次因为谈到工匠的命运而泪流不止。因为他们选择了不公平,选择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寂寞,选择了终日重复中等待终结,选择了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的人生。
我们都钦佩他,但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想留下来,重复他的人生。
我们往往不懂别人的付出,所以不肯买单。而真正的工匠,从来没有时间解释。
第二部:刨刀的制作
日本刨的价值基本都集中在刨刀上面。
【本图来源:门工众】
【本图来源:门工众】
第一家:常三郎
这是我们参观的一家著名的日刨工坊:常三郎
他的主人也是天然砥石的收藏家
这是他们的产品
我在仓库还看到了发往中国总代理的箱子
他们也有欧刨的刨刀
按照当时的汇率这把刨子的价格:3646.5元人民币
这肯定不是最贵的
他也许是另一种匠人,他有技术,懂市场,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工厂。他也是三木工业协会的会长
眼界、财富、地位
和很多工坊一样,锚铁,旧钢轨,是他们的重要材料来源
我会在凿的部分重点解释材料
根据市场他们细分了很多的种类和定位
也有很多的名称
【此处应为贴钢视频,无贴送】
会长亲自上阵示范手工生产的部分流程
第二家:山本刨
这是典型的制造所
类似于我们说的前店后厂
门口悬挂的意味着传承人
芳乐是坊主的艺名
展位上是他们的商标
芳乐作品会有标注
坊主的年龄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来
好在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产业
整体来说,日本刨的生产依旧维系着手工的特征,作坊的特征,具备较低的产能。各自的技术虽然不同,但对品质的追求同出一辙,这是我最大的感悟。作坊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复制和传承的困难。这个体系与工业体系不同,单传肯定是脆弱的,因为个体是脆弱的。
挺残酷的是,有很多工匠没有结婚,或者离异,很多没有子女,或者子女不再从事这个行业。日本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传承人并不多,我所知道已经有一部分不再继承衣钵,转向了其他的行业。
结尾:关于品质和价格的猜想
众所周知,在日本是不能随便询问收入、租金、成本这些问题的。所以我只能根据所见所闻,进行一点猜想。
品质:这是日本产品行销世界的一个根本,他们没有口号,没有标语,这种精神早已融入血液,世代相传。我在博物馆、二手市场、教学场所、生产场所中所见的正在应用的刨子,这些刨子有着超乎寻常的使用寿命。就刨刀来说,锋利、耐用、耐磨,甚至可以传世。虽然单价很高,但是平均使用下来,价格并不过分。如果再加上好用,当然就值得。
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价格如此之高?成本真的很高吗?我试着从以下几个因素去解读以下。
1,物业成本:他们的物业不管是自有还是租赁,价格并不高,因为日本有着租售同权的房子,场所非常稳定。与工业的不同是,工坊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坪效。我经常看到一个带着住所、前厅、工坊的院落,只有一个人在忙。所以他占有的总面积其实很大,堆积在一两个人身上,整体价格自然就不低。这还是较为偏远的地方,况且人还是需要休息的。
2,能源消耗:通过观察可以看出,锻造中已经是天然气炉火居多,但是这些炉子升温很慢,一旦点火,一天下来不能停。如果停火,就会等很久才能达到焰温。所以他们不停地工作,很少休息。如果是炭火,也是一个道理,一点就是一天,其实也烧不了几块铁。电力消耗也是,庞大的机器转动半天可能就砸几下。这些能源不能一直有效分配,堆积起来也是一个较高的成本。
3,人力成本:日本的平均工资收入,生活消费水平,基本决定了产出的单位成本。这是无法改变的。工匠的收入和生活水准并不低。工匠的收入一般都是年40万人民币以上,毕竟在日本一碗面都要小70元人民币。
4,世界购买:日本产品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就是销往世界。同样的一款刨子,德国人在买,美国人在买,日本人也在买。所以不管是收入水准还是汇率下的购买力,我们的钱都不够硬。所以购买会很吃力。
5,较低产能:因为是场地、能源、人力的消耗大户,而产出的确用可怜来形容。这个不能用一个准确的数字来描述,因为每一家的产出的确不同。我找了一个例子:一家单人小作坊,刨刀每天产出20个左右的成品,已经很高。一件500人民币,每天大约为1万元的产值。当然也有价格更高的,产能会更低。如果一年300万的产值,去除各项成本,大约会有80万左右的利润。里面包含了工资。(本产值仅为本人估算,误差会比较大)
综述:成本很高。
下集预告:驴木匠的工艺之旅第4集:日本凿刀
预计更新日期:9月20日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