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8-15 01: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艺大仕 于 2018-8-15 08:40 编辑 & |: Y4 q! i% ?3 L/ ^* K, W
( Y! m" D7 \& f5 m* k4 ~7 _( j【转载】被误解千年的《论语》名句你知道吗?6 z7 E: ?& s' y: o2 s/ i) r
( b- ^9 z4 v% _* y; M0 s& {
1 l! _% Y6 T j2 m孔丘本人“少也贱”5 D5 A' @- g* d4 z- ^
7 Z+ H! v6 r9 J$ j做过仓库管理员/ N9 c: G. c( k) F, Q
5 j, ~0 N: e7 ]" |. t/ g( Z. M
放过牛羊, b/ _+ ]7 @4 P# e8 Y& |
& e8 n1 H$ v" w0 l4 u- |1 }充当过吹鼓手
3 g7 S( c3 i3 m& P- c( G' ~2 Z9 t
/ b* I- i1 H3 H# R: f* _* _+ W他的理想是恢复尧、舜、文、武时期的礼乐
1 l& [% T* _) N, W
% d# V$ a s" b- \6 `绝对是一个有志青年
1 d+ w: Z9 |8 }8 y/ \
( `+ a2 U/ V" @8 }2 i一直以来,这个有志青年的很多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1
, \" t# ?# e7 ?$ U( }3 x7 C2 S' [/ \3 G5 `$ j% U6 l+ Y8 \
父母在不远游) W' Y& J1 J, K' ~* q
+ E7 T% h& V+ ?, l( ^( O
这句知名度很高的孔子语录,出自《论语·里仁》。很多人会照字面意思理解成:父母在,不要出去浪。1 t: ]+ Y) h. z0 [! a7 s
; ?0 U! j& d+ S4 f0 e# ]; |0 W孔子可没这么迂腐,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就是“确定的去处”。整句话孔子说的是:“父母在世,不离家远行,如果要外出也必须有确定的去处。”
6 a# e) i- i o3 S3 m5 b; k
. W1 H8 q: H# b% l% H 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e- D v1 E# g; H8 D3 x
" g( g7 j2 X) y, @7 ~孔子从来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所以,年轻人不要慌,世界那么大,想去看一看的,和父母沟通好,就大胆去吧。
) Q3 ]! p$ E( t: P" j% C
* @9 r5 X! z, Z5 n- `4 M! m7 g2, g4 h3 m( L9 X: n1 w
1 O2 k7 Q7 l3 y! i, [5 U h
以德报怨( [" m" g1 }" V2 w) r, v/ R
! t: m/ F4 T9 ^# A这四个字出自 《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 z9 T/ D$ z; h3 O: |8 }; l9 {8 B4 u: ?$ C% B, H" T9 F
原文是这样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3 W% I2 H" K7 B } c2 @2 }0 ^9 h: D6 Z+ v9 _/ p2 |/ Q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 F% C4 K: X0 F0 k+ l- X5 H" T
1 e* P$ W2 E8 A所以,“以德报怨”并不是孔子在提倡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孔子真正的价值观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里的“直”,可以解释为“公正合理”。3 J: R+ X* l$ Z0 W+ t& y& I( ~
9 @ J5 v2 `5 F0 a! o& ]& c3" q8 U1 ^6 m" X' z2 M5 G+ p
4 v- S7 g' b/ X4 F; ? M) U三思而后行1 C1 I% v1 j( m* X
. \: y1 l3 |$ N" j! w% i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D+ X# G- ]5 f- _. ?- x; G3 F% L" v: U. C; F3 q
看电视剧时,特别是古装片,经常会听到一句这样的台词:“主公,你要三思而后行啊。”首先要声明,古人说“三”,一般并不指数字“三”,而是次数很多的意思。但这句话后面还提到了“再”,所以仍可看做数字“三”。
: l7 H& F5 E: ^0 j
6 @5 N9 a1 \5 _. X* G这段《论语》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季文子凡事要思考三次才行动。孔子听到了,说:“思考两次,也就可以了。”
9 u) P# s2 E! K) b: q
) W( m7 V" {7 r* j" u季文子是鲁国的一名贵族。显然孔子并不赞成季文子做事想太多,想两次也就够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3 M w' i5 ^" B; U9 h
$ k" {* N; A" J- D3 z, `
48 j; H8 h# P0 n) A9 v
5 M, z2 f+ B6 }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 _2 h) F, `& ]. n1 E. q
8 C; m+ H$ |( p( Q2 b5 k4 b6 ]这句《论语·阳货》中的语录,简直是千古疑案!因为到现在,学者们还在争论它的真正含义。5 Y# e' Y) ^+ A t) \0 ^# c2 F
6 B7 |( |- F- x8 F不管怎样,从字面意思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已经成了古往今来攻击女性的第一话术。同样因为这句话,孔子一到现代社会就背上了“不尊重女性”的黑锅。
, q6 K( _9 ~, _2 Z! X9 f( z) U' q0 p8 O* W
别忘了它还有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直译下来就是,孔子说:“只有女子与小人是最难养的,与他们亲近了,他们就会不逊从;与他们疏远了,他们就会怨恨。”而且孔子所言的“小人”,多指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 o* {/ \8 D2 G- J. S8 O: S
/ C3 m" @3 S( _% C所以,这句话实际讲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仔细想想,也许孔子当时只想感叹:相爱容易相处难。5 Z5 y1 z" t% ?* y
2 H: c: e2 i" @/ o2 ^; N4 N
5
- ^* E6 p+ ~$ I/ @( f; u- q w. B3 l6 t0 W5 H6 o' t# R/ Z2 Z+ _
愚不可及
- \- u3 o9 `; V( r" U1 Z6 e* g8 Z3 y
语出《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6 l- @9 U9 U# P5 W m" k. F; R, u8 a& a8 V6 S
宁武子是卫国大夫。孔子对他有个评价:“宁武子这个人,国家政治清明时,就表现得很有才能;国家政治混乱时,就表现得很愚笨。他在该聪明的时候聪明,这个别人也能做到;他在该愚笨的时候愚笨,却是别人很难做到的。”6 L9 m+ C- x3 ?1 w
% u& ^* `5 I8 X) E2 ?
“愚不可及”这个贬义词,最早其实是孔圣人用来赞美宁武子的!变化这么大,估计连孔子自己都想不到。
( U" l" n) Q I: E% b* Y
6 P, o" ]6 D+ q' ?5 n6: u; W) d) C# s+ T
" k0 z/ z1 Z& B老而不死是为贼
% B. P; G4 U6 L; n& \# z
7 C) i' P' m( Q6 P0 v语出《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7 o1 `. T! I Z) E4 l
! @/ v5 W0 ]1 y) X
翻译一下,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1 h* i/ l9 l4 S Q/ e; j; q
Q8 \" s$ @1 \ f0 z/ ?6 x% ]这里的原壤是孔子的老友,好友相见,小打小骂,其实是一种亲热表现。就像“老不死”这个称谓,也经常被一些老夫老妻用来秀恩爱。不过,“老而不死是为贼”到了元明时期,已经普遍作为不敬语了。
% V- ^) r# |/ V0 }
7 ~' g+ O/ B3 _( j7+ d5 i. A. f+ P) U( q
" J. m% |4 z2 X& Y) S) _2 F# |8 b8 ]
言必信,行必果
$ K8 n" [, L- F4 }+ w6 w* _# K N% L" y; _; N/ a0 Z" W
出自《论语·子路》,很多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挂在嘴上。但其实和孔子的想法相左。
3 k9 q4 O0 w, i9 f9 Q0 ?- a$ ~! M; A5 a8 w; U$ A% g5 {, l
原文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向孔子请教何谓君子。于是,孔子谈了君子的最高境界。子贡又问:其次呢?孔子又说了一番话。子贡再问:再次一等呢?孔子这才说:“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2 P1 h8 A3 u! `2 u( J/ q% ?* D) F# \' N9 F- ~% R1 E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说话必定有信用,行为必定果决,这是不管是非曲直的固执小人!不过也可以算再次一等的君子吧。”' F2 U2 _# L4 B! R( O
8 i+ g3 `+ p3 F5 W5 z# q. y- y
此处的“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的庸人。
: d9 s |* a1 V" d5 f! p( L @4 j% t- s
86 p8 }& C) c! V, e3 p
4 f9 Q% e# I2 ~: c. o$ q2 z三十而立
9 {8 C8 M' \* N0 r: T! Y3 F2 O0 Q# i7 V
“三十而立”这个词,现在大概可以被列为逼婚常用语。这句话原本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v! q( n5 F4 c7 h' _2 |. b1 J1 e2 e4 ?: Y" z* d
现在很多人会把“立”理解为成家立业。但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在《论语·尧曰》中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他说的“三十而立”,其实是指这个时候,他已经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可以立足社会。7 I) O6 I8 V4 F8 s7 m
" w& j# F/ S9 I$ t8 O7 M5 Z
孔子的“立”,立的是人格。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
8 b! H( y k1 @8 X1 N+ s5 u
# B, C+ S e! o# k6 ^ P97 L S+ R- \+ X/ E
$ D' a5 D6 N1 C" p6 u4 L3 F学而优则仕# U) }; k3 P4 Q9 |' d
2 `5 b* h$ ~/ y* E出自《论语·子张》,原话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多少中国父母将这句话作为家训啊!5 T' Y- p0 x* R2 j3 D3 A
& b" R9 v, W4 ^$ g8 @4 m- n
然而这里的“仕”并不是指做官,而是说具体做一件事,也就是实践。“优”指的是悠闲,学有余力。所以这句话讲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学而优则仕”并不是说“读书好就能当官”。
~9 @- S5 N E$ \9 Q$ F+ t/ W/ H+ {3 K" `$ ~. x" ~
108 ^ l( d3 S) X/ v
: _( ]+ ~# n' ]' [9 a% A& k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0 k0 }) D; m1 i
( r7 {, }, h" W6 ?
出自《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O0 Y( y, p% _. F! `0 U: J2 u! V
0 E4 q' U$ L& {. W: Y0 o
因为知和乐都是多音字,这句话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子曰:“知(zhì)者乐(yào,爱好)水,仁者乐(yào)山;知(zhì)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7 M {% l7 f0 v, j3 \8 r" `; D- }1 x3 \- e! m
有人会把智者和仁者对立起来,变成“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这样理解就错了。孔子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仁智者乐山水,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7 L _. V; R2 w- J6 v
# j% `( F U# L编辑:解放! c: C3 b( ?# [" M5 H
$ E4 z% u4 B" \: n9 Y& T/ U6 l来源 | 中国孔子网综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