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6-1 01: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16页帖子我看过来了,真正懂门道的就几个,其余的都是非专业人。
3 O0 F' K; _3 @2 r, \, @" j5 U* H$ |2 j5 H8 f2 o' p B
lz这房子吧,建的过高,我想可能是因为是山区,半山腰没法修院子所以家家户户都把楼房往高处盖,存在一定攀比心理。如果这个楼是2层,没事,如不地震20年也好好的,甚至不裂缝,但是现在是4层,虽说顶层只建了一半,但是二层,三层的前面整面墙的重力很大一部分要传给下面的挑出来的梁上。对于这样的结构,建筑上应该避免,尤其是不懂建筑的人盖房子应该避免这样的结构。出现的这样的机构一定要进行强度校核。$ w- b: G) {( N' A0 v! P9 l% g
3 a0 n9 D6 f) s2 ^* s5 y. K农村地区建房子多是看看城里咋盖的,咱也模仿,但是很多都只是模仿样子,一个建筑立面的科技数据,对于一个不懂建筑的人特别是农村人来说是没法领会的。有时候农民盖房子自己也知道哪些部位需要支撑力,但是这个力多大,怎么支撑,施工,并不是很清楚。一般的处理就是,狠着劲儿加钢筋和水泥,认为钢筋加的多,水泥厚那就是结实。这样做确实能保证一些部位结构加强了,但是同时有些部位并不需要加更多的钢筋水泥,而你加了,这样的结果是使房屋的整体重量增加了,而且你建造房屋的成本也跟着增加了,更重要的是你多花的这些钱变成了冤枉钱,没起到作用,甚至是起了负作用。
: b* _0 \ j( l; |) {& u p* _) C( ? \" X5 n
lz如果有空,你可以找一个读大学工科专业的学生或者是已经毕业工作的亲戚,邻居啥的,让他给你说说你这房子问题在哪里。
5 m& `3 F# D* |! [. F7 u6 P$ h8 E如果读过大学的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构力学啥的,我想上面很多人都不会那么无知无畏了。对于一根混泥土梁来说,它所能承载的轴向压力,或者径向剪切力都是有个极限,是有公式计算的。梁里面的钢筋怎么配筋,弄几根,用什么材质的钢筋,钢筋是否需要热处理,水泥用哪一个级别的水泥,梁的横截面做多大,这些都是需要计算。就像你建的这种挑檐屋子按照设计院的程序在建造前都要先把模型做出来,估算出各层楼各处梁的受力情况,那个地方受力最大,就把那个地方重点校核计算,建的牢固一点,哪些地方受力不大,就相应降低标准建设,这样既能保证房屋结构的稳固结实,又能省钱。但是农村这种完全靠经验加厚混泥土,加钢筋的做法显得太盲目,很多钱都浪费进去了。
: t+ k S/ }: X$ M3 }4 _/ f9 m+ N2 @! [ E3 }1 ?
你不是会做小板凳吗,你可以做小板凳上仔细体验一下板凳的各个构件,哪些受力大,哪些受力小。板凳过一段时间后,做的不好的板凳就会出问题,有的腿儿摇晃了,有的地方木材开裂了或者断了,这就是结构问题。房子也是这样的。
& E! e! z7 F- F- Z( Z$ w! D o, y
不过lz既然已经把房子建好了,并且知道有些地方有不妥之处,平时要定期检查房屋的状况,观察各个重要部位有无变形,弯曲,开裂的现象,并且及时采取加固措施。一般农村随便建的房子都能坚持很多年是有原因,农村远离城市,地方较偏僻,平时很少有载重车辆经过房子边,房屋的受震动得几率很小。城市建筑天天车水马龙,车辆川流不息,楼经常处于一种微微颤抖的状态。城市还经常进行地下施工,挖管道啦,修地铁隧道了,造成楼基的不稳定,这样下来同样质量的楼房,肯定是在城市中的那座先塌了。你可以不相信那些专业人说的,但不要讳疾忌医,国家还有建筑行业的各种施工标准文件,你看看那上面说的就能感觉到建楼是要讲究科学的,不能单凭自己道听途说的那些“江湖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