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木工-好尚品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217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人做得再好,也无法改变你做不出来的事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木别墅
发表于 2016-6-3 09:3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得2012年堤旁树木工俱乐部开办的时候,全国的木工房一个手就扳得过来。没有人认为这是个“正经事儿”。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这个事儿有意思、有意义,许多木工房、工作室拔地而起。特别是总理的两个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匠人精神”,又和木工很吻合。所以木工“热”起来了。

这无疑是天大的好事儿。一个事业如果没有人愿意去投入,这个事儿再怎么有价值,也是小众,永远不可能融入生活。随之而来的关于木工DIY的国内外信息也开始“发酵”、“爆炸”。每天我都能看到很多公众号发布着许多优秀设计(包括堤旁树公众号在内,也在经常发布)。90%以上都是老外的作品,这无疑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好东西。

我也越来越感到焦虑。一方面我很欣赏这些好东西,甚至是嫉妒。另一方面我也深知,我们要达到这种程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海量木工好作品的背后不是一朝一夕地潮流,而是整个社会基础的支撑。

前两天,一位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的老师来俱乐部交流。我问了他一个问题:美国木工DIY很流行吗?流行到什么程度?他用很生动的一个例子回答了我的问题。在中国,一个上千户人家的小区,如果要钻个孔,可能在物业你能借到一把手电钻。那么工具持有的比例是千分之一。在美国,他所住的社区,人人家里都有手电钻,那就是100%。
而且,中国有一种“借”的文化,工具能借,绝对不会自己买。他告诉我,在美国,如果你借第一回,人家还觉得情有可原,但如果你借第二回,所有人都会觉得你很奇怪,甚至觉得你无能。因为这是你应该自己拥有,自己搞定的事情。


看多了老外的作品,我想说的是:别人做得再好,也无法改变你做不出来的事实。要想做出来,唯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唯有马上行动,才有机会。我从“0”开始,学习木工3年多,我在2012年就找到了堤旁树木工俱乐部这个平台,我是幸运的,经过系统地学习和练习,翻看国内外书籍、视频。虽然不能说达到什么高水平,但是自己的一些想法,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变现,也就是“思”“行”能合一。

回看我的经历,如果你真的想有能力制作精美家具(或者精美木器),那捷径可能就是两条:
第一:早一天行动;
第二:系统地学习。


堤旁树从2012年10月开始,到目前为止已经开设了34期系统性木工DIY培训班,我们亲切的称之为“白领鲁班”课程。从34期学员当中走出了许多学员,他们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发了自己的产品、有了自己的品牌......他们这辈子应该割舍不下木工了,制作一件木器产生的愉悦将伴随一生。

周末班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为期2个月,周六周日晚上6:30-9:00上课,不耽误白领们的工作和休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迈出第一步,是最大的成功!
报名热线:021-66226166
或光临堤旁树木工俱乐部淘宝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刨花 +2 收起 理由
乔小姐 + 2 没有学不会,只恨见识少。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热帖
收藏收藏1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收录到花坛收录到花坛
木沙发
发表于 2016-6-3 14:47:5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有一种“借”的文化"
不要碰上什么事情就上升到民族文化的层面,老美都是正确的,中国都是错误的。国外没有‘借’文化吗?那么多图书馆不是供人借阅的吗?
老美电钻保有量100%的数据出处在哪里?就算是100%,那从啥时候开始每家就都有电钻的?不同的发展阶段肯定情况是不一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总是需要过程的。
其实我非常欣赏堤旁树一直以来对木文化的推广的努力,也能看到其水平的迅速提高。只是我希望面对我们的落后,我们要虚心,但是心里不能跪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木板凳
发表于 2016-6-5 04:37:59 | 只看该作者
tjomron 发表于 2016-6-3 14:47
"中国有一种“借”的文化"
不要碰上什么事情就上升到民族文化的层面,老美都是正确的,中国都是错误的。国 ...

       “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总是需要过程的”这名话我赞同,可是看看国人的体态,大部分不能算贫穷的,可是工具确实喜欢借,并且不喜欢还,借出的工具要个三次能要回来就不错了。
       借出的工具为什么回不来,我是这样分析的:借来工具用过之后有50%的人会忘了借工具这件事(也可能太忙了,也可能是帮别人干活,干完活嘱咐别人把工具还给谁),记得借过工具的50%人之中估计又有50%是不想还的,想还的又只剩50%了。想还的人至少有50%是找不到工具了,还有50%能找到工具并且真想还的。真想还的人里又有50%的人心想明天(或者下次)再用一下就还,这么算下来现在马上就还工具的还剩多少?就算这两三个现在马上就还的人就能保证正好有空?
      借出的工具就象泼出的水,别想自动回来。
      最搞笑的借工具就是向你借一盘透明脐带还你一个纸芯。
      很现实的例子,对面饭馆老板向我借了一块插遮阳伞的石头,当时三番五次嘱咐他要还给我,他也答应三五天就还给我,可是现在已经过了半个月了,看来我不去向他要这块石头是回不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木工爱好者网站车贴
人一生中 必须有一样 不以此谋生的工作

Copyright ©2006 mgm1.diy.cc All Right Powered by 木工爱好者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学木工网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公安备案号 46010802000427 - 学木 工-好尚品

平平安安
TO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