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写什么了,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了...
【现状】
“原木生活木工坊”成立到现在三年半了,一如既往的会为钱发愁,一如既往的忙忙碌碌,也还是一如既往的享受那份身与心的自由...
还是最喜欢,晚饭后,倚在木工坊温暖的墙边,享受工作一天后的松驰。
依旧喜欢木作,还会期待每个作品完成后的样子。
我的工作即是生活,除了木作,我现在更喜欢并享受三件事。
第一件事: 把“木工坊”本身变成一件作品 慢慢规划,慢慢的把它变的更美 期待着它十年后的样子
第二件事: 我开始喜欢 迎来送往每一个到这里的人 会期待着下一个来木工坊的新人和新故事
第三件事: 我会期待 每周末回县城与媳妇孩子团聚一下 请她们吃饭,盯着她们看...
因有所期待,这便是我工作与生活的动力,没有十年如一日的那种恐惧与厌烦,我庆幸。
【开启一扇门】
“二哥”是我一个徒弟的外号,来自江西,之前给领导当秘书,身上很明显的职业痕迹,辞职后来到木工坊,修整他的人生,他在这里呆了一年,走时留给我一句话:“谢谢师傅帮我开启了一扇门...”,他和另外一个师姐在木工坊相识相恋,离开木工坊后,他们的人生规划里除了木头也多了彼此。
木工坊这样的故事挺多的,我喜欢"二哥"说的“打开一扇门”。 虽然不愿承认,的确有一些人受到我的影响而改变了人生轨迹,对此总有些不安,因为我只敢对我自已的人生负责。现实,不论什么职业,转行去当木匠,在现在的价值体系里都不算正常,更何况那些年纪轻轻的,前途光明的大学生。
会遇到一些在生活或者职场中迷茫的人,来询问我当木匠的事,可以感受到,那种向往中带着纠结与犹豫,希望我能给他们最后下决心的建议。这让我变的为难,我知道也许我的一句话,或对或错,都可能改变他们的人生。我会尽量的仔细听他们故事,然后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但一样不敢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复,可以或不可以...
后来,我会跟那些想到这里学木匠的人说:
"你若想好了,就可以过来,我帮你打开一扇门,你多了解一下,最后决定是否走进去,你自已来决定,人生多一项技能就多一个选择,如当初那个我一样”。
【自由的木工坊】
其实,对于我,“木工坊”是一个养家的作坊,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学一份手艺去自由的生活》,当年那个文章标题是真实想法,也影响了很多人。
我现在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年青人来学木艺,从这里走出的很多徒弟也拥有了自已的木工坊,他们更喜欢无拘束的生活,向往自由。
我时常会告诫他们,这种“半退休”的生活,不是你们年轻人应该过的,至少你们要有一些经历后再回来,人生需要经历痛与不顺。
后来慢慢发现,他们想的并非跟我一样,年轻人的野心其实挺大的,因为他们更有能力,懂得更多...
更重要的是他们年轻,可以试错,也许,他们靠近木匠生涯,对他们来说,就是我所说的,要经历的痛与不顺。
那么我收回我那些告诫的话,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你的生活吧...
【学习木艺】
想学木匠手艺的看过来
《有关木工培训(2018)》
三月份前后,这里还冰雪一片,木工坊集中来了的很多学员,超出了接待能力。所以把建民宿提上日程,来解决住不下的问题,因为缺乏资金,还有方案未成型,最后还是停了下来。
9月之后,人流散去,天气渐凉,秋天也是这里最好的季节,再次欢迎你们过来,你们是我所期待的新人新故事。
此时的木工坊,依旧是女生远多于男生,人口统计是不是有错,不是说男女人口比例,男远多于女吗?
不同于来来走走的学员,今年对收徒弟的要求会更加严格,除了动手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真心喜欢木艺,能够融入到这里,能够在木工坊的长期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快乐,徒弟“井贰”下山之后,木工坊目前保留有两名“巾帼英雄”,隆重介绍一下:
徒弟 “佳宜”
记得第一天见到她,确认过眼神后,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准备在这里呆两年。”名校毕业的90后,看起来像个傻大姐,木工坊的快乐之源。
徒弟 “逗逗”
毕业之前在这里实习,毕业之后继续留在这里,小身板里藏个汉子,手巧人更逗,总是乐呵呵。
在木工坊里,没有年龄,你们来时,请叫她们“师姐”。
【小龍先生】
小龍来自于香港,在这边呆了120天。
《木工房里的故事(6)-小龍先生》一直在我公众号的草稿箱里,他走之后,想写一篇关于小龙的故事,因为他很优秀,非常自律,每天工作学习,带着我们健身....然后...工作学习健身...
写不下去了,没有故事,没有绯闻,跟那些优秀的香港明星一样,怎么写? 小龍也是90后,他身上有两样东西是现在90后都非常缺乏的。 身体素质,以及做事的坚持与毅力。 小龍是马拉松选手,泰拳好几段,锻炼身体已经变成他的日常,他在的那段时间,会带动木工坊的一些人一起健身,他走后,早上就很难听到健身的音乐了。现在的大学生,身体差的要命,应该是体质教育的缺失。 我看好小龍先生,还有他融入血液中的坚持与毅力,这点在现在的90后身上也很难看到,人成事,其实还需要努力和坚持。
下面是小龍走时,微信留给我的一段话:
師傅,請見諒我的繁體字
在原木木工房剛好四個月 感謝師傅的指導 其實我一開始對「師傅」這個稱呼有點不習慣,因為在香港學東西,通常會稱呼作老師。而且「師傅」對我來說,是「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那麼重要。 但四個月的相處,我已經真的當你是我師傅。我很欣賞你的行動力,說了就會直接做,不拖泥帶水。這段時間聽了你很多故事,知道你當年怎樣從零開始,就更加佩服你,知道你當年怎樣從圖片去研究中島喬治,再不斷把所有作品改良,我要好好學習你的精神。
雖然我來的身份是學員,但我的心態是當自己是學徒。 謝謝你給的機會,讓我嘗試了不同的訂單,8把圈椅,16個小茶几,4把吧椅和一個書桌 這裡是一個自修木工的好地方,除了訂單,我挑戰了很多以前覺得不可能的榫卯,還有嘗試了17款 不同結構的椅子7月開始,我給自己一個考試,把餐椅圈椅搖椅,全都做一遍,幸好最後都順利完成,算是可以畢業了。
相遇是緣 來這裡之前,其實想過要去台灣,想過要去日本,最後就是來到這裡。 我覺得,將來應該沒有再相遇的機會,但師傅會一直在我心中 祝師傅一家開心健康,木工房愈來愈熱鬧,二十年大計順利完成。 原木木工房將來一定非常有名!
最後一個自我介紹 我叫周健龍,1991年,香港人 學了木工剛好兩年,一開始是,先從台灣學了1個月基礎,在香港木工房工作了1年半,原木工房深造了4個月
謝謝陳大勇師傅
在这里想跟小龙说:感谢你的到来,希望你尽早拥有自己的木工坊,也许有一天,有机会去香港,去你的木工坊里转转。
【感谢志愿者】
志愿者,是今年木工坊的新成员,也是激活周边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他们的帮助下,木工坊周边变得更加美丽了。
感谢,再次感谢!
【八月不寻常】
今年,北方的城市出现了严重的高温天气,在沈阳,我那急救中心120的同学,一天接到1000多次的中暑病人求救电话。所幸在四面松花江和山林的庇护下,这里虽热,但不明显,我们躲过一劫。
8月,我们同学的20年毕业聚
8月,人生第一次走上大学的讲台,与人分享我的经验与经历。
8月,木工坊那条150米的坑洼路,终于铺上板油。 8月,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签约作家。
【结束语】
零零散散说了一堆,主要是太久没有露面了,我们还在,“原木生活”不算精彩,但绝对真实,木工坊里的故事正在继续,如有雷同,请自行回避。
谢谢 对我们一如既往的支持 珍读每一次你们的留言
------------------------------------------------------------------------------------------------------ 原微信号好友已满: 新微信号:yuanmugongf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