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木工-好尚品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188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识课堂] 格木干货 | 我在木雕艺术上的实践与反思,访艺术家周鉴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木别墅
发表于 2019-11-4 10:4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格木文化 于 2019-11-4 10:54 编辑






周 鉴 鸿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四川美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现任四川传媒学院教师,曾参与2018平昌文化冬奥会正式主题活动,并有《Organic Being》《Find Traces》等代表作品在意大利、韩国、北京、上海等多地参展,作品《姿韵》被国家大剧院收藏。











《藏·象系列》



大家好,我是周鉴鸿。
从最初学习传统雕塑,并提炼传统元素用于现在的作品创作,到后来陆续学习抽象雕塑,并取得了一些小成绩,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在我看来,中国有许多经典的审美元素都是对创作有益的养料——比如传统家具的造型与榫卯设计
我尝试着将这些传统元素与西方现代的抽象雕塑语言相结合,去创作某种能传递情绪的艺术作品。



1、探索人与作品的交流之“局”


《局》,200cmx170cmx150cm,柏木,2016





《局》是我2016年的作品,灵感来源于象棋。
不少人对这一作品,观之会产生一种“紧张感”。其实这正是我“有意为之”的创作意图。
当一个人身处紧张的局势之中,不舒服、不自在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如果我把作品的每个局部细节以流线型处理柔和了,那这一作品所呈现出的仪式感、如坐针毡的压迫感也随之消失了。



作品《局》运用了家具的造型,考虑到“方与圆”的错落,这既暗示着某种矛盾的对抗 —— 人身上有太多矛盾的东西,比如外放与内敛,阴和阳,内与外,进与退等;同时也寓意生活中需要我们去“化方为圆”地处理很多局面。
我更希望通过这一作品去促使观者思考,在人生的棋局中,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如何平衡,如何“破局”



在技术层面上,设计这一作品,我摒弃了传统木工前期的制作程序,先采用电脑三维建模,得出我想要的造型,再根据模型数据进行制作。
整个创作过程将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作为青年一辈的我很喜欢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技巧去实现创作的全过程。

《量·衡系列》The series of Balance,展览现场




对空间与形体,材料与意境的尝试
《量·衡系列》是我对艺术创作从具象到抽象的一次实践。




量·衡系列《带吊饰的形》&《围合的形》,柏木


实际上,我们在大学学习的立体构成,就是点、线、面、体的集合。点、线、面、体本身就是绘画和雕塑语言中,已经被抽象简化后所形成的符号元素。

几何形组合作品


而木头本身的材料语言既丰富又充满变化,它会有裂纹、疤痕以及生长线等。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去对这些细节进行合理运用,再深入推敲,最后删繁就简。

《量·衡系列-风筝》柏木


《量·衡系列》这组作品,我想通过木材来表现纯粹的雕塑空间、形体和材料语言。
三者之中我更注重推敲空间,思考空间的距离以及多角度的空间布局;其次重视形体,分析每个零件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再次考虑木材的材料特性,比如树节、颜色与纹理等。




《量·衡系列-静谧》&《量·衡系列-倾斜的形》,柏木


最后在其中加入一些有意思的元素,如挂钟、吊饰、水滴、船的形状、琴弦、栏杆,等等,以此来丰富作品的意境。





《量·衡系列-静谧》局部 &《量·衡系列-船形》,柏木


在创作手法上,每个人的表达都不一样,都有自己一套完备的系统和思维方式。同样的题材,经他人创作,或许呈现出的就是另外一种表达方式,这种“百花齐放”的状态,也正是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
而我则更喜欢打破常规思维,减少约束来实现作品对构思、创意和情感最好的表达。往往越是自由的创作氛围,越会带来新奇的发现,诞生更有趣的想法。


《栖息》,50cm×30cm×35cm,wood,2013




《合》,80cm×58cm×68cm,wood, 2013


创作《量·衡系列》这组作品时,我没有思考让作品承载更多的意义,仅仅考虑雕塑语言,考虑架构的意义,在工艺上会用到榫卯——这是从家具中引申出的语言,我想这些已经足够了。







理解与吸收,在融合中升华
对于雕塑语言的理解,我得感谢我的导师朱尚熹先生。在他的引导下我把中国和西方的雕塑发展史重新学习了一遍,从中领悟到雕塑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我和导师朱尚熹


中国的古代雕塑注重线与气韵的表达,它与书法、绘画紧密相连。西方的传统雕塑注重空间、形体的表现。
这两者之间相互碰撞融合,使得我在思考作品表达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去考虑采用哪些语言


《天禄·南朝》 中国 &《抢掠萨宾妇女》 意大利


在平日的思考和创作之外,我经常去图书馆或网上学习,曾经重点学习过米开朗琪罗、贝尼尼、罗丹、布德尔、贾科梅蒂、布朗库西、奇里达、野口勇、安东尼·卡罗、理查德·塞拉、安东尼·格姆雷、杰夫·昆斯、理查德·迪肯等雕塑艺术大师的作品。
有了之前对雕塑史的系统学习这一基础,我在学习其他雕塑家的同时,就会伴随自己的喜好并带入个人的理解,相对而言,吸收、成长的速度也会更快。


《水上月》朱尚熹,不锈钢




《人工岛》朱尚熹,不锈钢


在我学习雕塑创作的历程中,毫无疑问,朱尚熹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大。
我跟随他学习了雕塑空间和形体语言的表达,在具象和抽象造型方面收获颇丰;最为重要的是,自此我拥有了一种判断力 —— 学会了鉴赏好的作品;再加上四川美院浓郁的艺术氛围,学院频频举办各种专业讲座和艺术展览,在这种种际遇的综合熏陶下,我慢慢地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思维。





抽象木雕,2016





木雕小品,2013


2013年,在我攻读研究生一年级时,朱老师让我们每个学生翻译一篇国外优秀雕塑家的文章,目的是促使我们更好地了解雕塑家们是如何创作的。
我翻译的是有关理查德·迪肯的一篇杂志报道,迪肯先生的作品大多形式架构抽象,语言简练、纯粹。


Under the Weather No.1, Richard Deacon, 2016


他喜欢称自己为“制作人”(fabricator)而非雕塑家。他对材料的探索有着持续的兴趣,他的作品的表达方式和他的雕塑语言总是回归到材料本身。
他说:“在我的作品中,材料及其处理过程都被视为核心部分。‘物质’和‘材料’是我倾向于运用的字眼。”
他还谈到了一些材料的趋势:“如果它们被做得太多和太细便会消除它们的材料特性”等。在解读文章的过程中,我慢慢喜欢上了他的作品,并由此产生了全新的想法,迫不及待地想尝试制作一些抽象的雕塑小品。

Congregate, Richard Deacon, 2011,Stainless steel


2015年,我去参加太原“钢铁之夏”金属雕塑创作营时,意外遇见了迪肯先生,这真是特别奇妙的缘分!
那次活动中,迪肯先生给我们所有参与者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他详细地分享了自己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与思考。


2015年太原“钢铁之夏”金属雕塑创作营中我与作品《呼唤》


听完之后,我内心仿佛涌起了一团火焰,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
事实上,在创作过程中,“我想去创作”和“我要创作什么作品”是两回事,前者是行动,很容易实现,过程也比较简单;而后者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内容,会非常伤脑筋。





《Window》,60cmx60cmx260cm,60cmx60cmx160cm


wood ,2017,俄罗斯第七届木雕创作营作品
后来我开始思考:应该以中国人的身份、思维,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创作。
我开始考虑在设计中融合中国古典家具的元素,因为它是生活中最容易联系到的物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会极大地丰富作品的内涵与艺术价值。





















《素·问系列》柏木,较多采用榫卯结构
在从事艺术创作的这些年里,通过向每一位优秀艺术家的学习,我的创作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
这种影响和提升不是简单的模仿与借鉴,而是通过交流与学习,拓展了我思维的宽度与广度,刺激我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由此产生新的创意与灵感。


《Find Traces》(寻迹)150cmx150cmx78cm, Wood, 2018


在沟通交流如此便捷的时代,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 从过去闭塞的环境中走出,视野和格局都得到无限地放大。
同时,我对自己的创作方向也有了更明确的目标:追溯传统,博采众长,用更多更好的艺术品,去做这个时代的记录者、表达者,经营好自己的人生之“局”,艺术之“局”。

END

国内外木艺绝活,图纸尽在免费零基础教学的“格木文化”原创公号。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研究和交流使用,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所疑问,请邮件联系3409864223@qq.com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



楼主热帖
收藏收藏1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收录到花坛收录到花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木工爱好者网站车贴
人一生中 必须有一样 不以此谋生的工作

Copyright ©2006 mgm1.diy.cc All Right Powered by 木工爱好者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学木工网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公安备案号 46010802000427 - 学木 工-好尚品

平平安安
TO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