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1-9 14: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3 |/ }, I! _- `" D5 F. k J" H& P
理是个理但不能认死理。下面这种情况在生活常有发生:甲逛街看中一台设备,卖家说价格是100元,甲在犹豫说老板我回头再来买,卖家说好。后续情景一:甲逛街回头确定要买设备了,卖家说现在要120元。情景二:甲逛街回头确定要买设备了,但卖家说:你走之后,乙过来直接买走了。情景三:甲在继续逛街时发现街尾另一家店同样设备只要80元,甲直接买了一台走了。街头那家店的卖家并不知情。情景四:甲在继续逛街时发现街尾另一家店同样设备只要80元,甲直接买了一台走了。路过街头时,那家店的卖家发现甲说:一直留着那台设备没卖,等你回来呢。类似上面的每天都在发生会较真的很少,因为这种临时口头约定本身就不是很认真那种,就像常说:下次请你吃饭、回头再聊、改天喝茶一样。但这个例子和楼主的还不相同,对方是断货了,重新进的不同批次的产品,不是同一件产品,再是时间不是同一天,看上去跨度比较大了,我觉得楼主过了。当然卖家回应就更不对了,这种人没救了,所以不想多说它。关注这个话题更多的只是想说说立场问题。卖家进一批货,进价25,卖价30;然后进第二批货时,厂家涨价了要40,卖价相应到45了。在这中间收了30定金的,卖家自己赔10块,但假如第二次进价只要20呢那是不是多赚5块呢。所以这是一种博弈,风险和收益同在,输了得认。那种口头说说的,值得较真吗?说好买,卖家进了货又不要了,谁来赔钱。没有承担任何风险,凭啥谈其它的。假设甲先付了款或付了30定金后,卖家再变卦,那就有的说了。风险和收益、权利和义务、买家和卖家、、、、,不同的面、不同的立场,看法当然会不同,只有跳出来,然后以不同立场来回思考,将心比心,或许得到的结论会更全面吧。
# K( x2 b2 N) [/ ]' e8 b8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