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学木工-好尚品 返回首页

杨和娟的个人空间 https://mgm1.diy.cc/?718104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孙国育:老木匠de手艺人生

已有 1090 次阅读2011-8-16 17:07

孙国育:老木匠de手艺人生
作者:   来源:浙江在线——玉环新闻网  时间:2011年08月12日 06:58:53  字号:    [打印]

 

 一张古朴的大木床,一个古典的雕花衣橱,还有那历经岁月洗涤的原木碗柜、桌子、椅子,这些老式家具是81岁老木匠孙国育家里的摆设。家具是老木匠亲手做成的,有了感情自然舍不得丢,老家具亦如忠实的老朋友陪伴在他身边,在这悠长的岁月里,静静地述说着老木匠60多年手艺人生的沉沉浮浮……

  艰辛讨生活

  家住玉城老街附近的老木匠孙国育,从20岁开始学做木匠,虽然跟师傅学艺只有4个月时间,但心灵手巧的他已做得像模像样,不久,就可以独当一面。

  解放初期,中国经济相当落后,百姓生活窘迫,我县当地百姓大多是住在茅草房里。建茅草房很需要木匠,那时有手艺的木匠稀少,孙国育就有活干了。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内马不停蹄地赶工,最后竟然盖了32幢茅草房。那时,一天工资1.2元,孙国育一个人干活要养家里9口人,够给家人带来温饱的生活,在当时还算不错。

  以木匠讨生活的日子,是非常艰辛的。孙国育的老伴形象地说道:“早晨,太阳没上山,他就出门了;晚上,他回家时,月亮都上山了。”早年,交通不便,压根就没有汽车可乘,木匠有时到很远的地方干活,就要靠双脚,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孙国育虽然家住城区,但在整个县城名气很大,附近十里八乡的都叫他做。有时,到沙门、坎门等地方做工,为了不误主人家的工时,他通常早上三四点天不亮就起床,赶两三个小时的路程,上门做工。早年,交通不便,中午只能住在主人家,主人招待吃喝后,又继续赶工,一直做到下午。下班时,又要像早上那样走回来,回家时,早已伸手不见五指。孙国育经常早出晚归,孩子们也难以见到他的人影。

  一年到头,孙国育从大年初二做到年三十,只有大年初一在家闲着。其他时间,他都在别人家里做木工活。早年,农村人家,木匠做活基本上在外头小院子里做,夏日骄阳暴晒、冬日寒风刺骨,做木匠的人都要经受。

  除了在外做,在家里,孙国育也闲不住,经常敲敲打打,做些小凳子、桌子,赶一年一度热闹的农村物资交流会,卖掉一些家具小物件,贴补家用。

  重手艺更重人品

  要学好手艺,先要做好人。以前,做木匠,非常讲究人品。当地农村百姓,盖新房、娶媳妇,都是人生大事,难免讨吉利,就要找个老实可靠、人品好的木匠,他们才放心把一切事务较给他。

  孙国育为人实在,活干得快。做工时从不偷工减料,更没给人家误过工。他良好的态度,赢得了别人的信任,找他做工的人越来越多。此时,来向他学艺的人,也络绎不绝。

  早年,农村里没有手艺的人,很难谋生。一些邻里乡亲看到孙国育木匠手艺做得如此红火,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小孩送来学艺。只要肯学的小孩,孙国育都照单全收,学艺期间,他不仅管技术,还管饭,对每一个徒弟都非常关爱。那几年,孙国育共收了18个徒弟。如今,每逢节假日,他们都会来看望、拜访他。

  跟着老木匠孙国育,大家都跟着忙得不亦乐乎。最忙的时候,18个徒弟都出去,深入每家每户,热火朝天地大干起来,锯木头、刨木头、凿木头……各种声音在玉环农家的各个角落回响。

  孙国育的大儿子稍微大一点,16岁就跟着父亲走东走西,认真学艺,老木匠的手艺被很好地传承下来。

  早年的家具制作

  以前的木匠师傅,对手艺的要求较高。一件家具成品,都是木匠一手包办,而且做的家具非常经久耐用。

  某户人家要盖新房了,木匠孙国育就带领该户主上山挑木材,挑中上好的杉木,就自己花力气砍伐,再从山上把大树一根根抱下山。在主人家,孙国育就要针对木材的不同用途,进行一系列的处理。首先,要用斧头砍去树皮,树木凹凸不平的地方都要弄平整,再用锯子把长长的木头一块一块锯好,还要用刨子进行粗刨、细刨等多次加工,做好的板材平滑得如同小孩子玩的滑滑梯。

  民间造屋,上梁是最关键的一环,称房屋落成之喜。这时候,木匠师傅要充当重要角色,孙国育就爬上最高顶,为每根梁系上红布。上梁前,他还说些大吉大利、好彩头的话。然后,几个木匠用绳子拉梁慢慢上柱端,此时鞭炮齐鸣,待正梁敲进榫内,往下抛上梁馒头。前来围观的邻里乡亲,轰然而抢,场面热闹非常。到晚上,主人家还要办上梁酒,宴请亲友和木匠师傅。

  上梁过后,孙国育就要开始做各种木制家具,床、柜子、桌子、椅子等家具都要一应俱全,统统是木匠的活儿。穷人家,做家具就比较简单,有些家具仅用原木做好,也不上油漆;富人家,做家具就讲究些,体现在对细节的追求,工艺就比较复杂,从选材到油漆,再到雕花,都要精益求精。孙国育打制的家具经久耐用,自家亲手制成的家具,距今50年了,还没用坏,散发着令人迷醉的木香。

  此外,孙国育还做过“寿坊”,俗称棺材。孙国育说,能够真正打好棺材的人,才算是合格的木匠。

  记者也不太懂,以为棺材不过是几块木板组成,不应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也很难有太大的构想空间。其实,那些表面粗笨的器物,往往由能工巧匠来完成。棺材只由几片整块的木板构成,外行看似简单,其实技术含量极其考究。它不着铁钉,却又要毫无缝隙,且棺材长埋地下,难免水土侵蚀,不是真正内行,不懂选材做工,是很难做到持久密实稳固的。更何况,棺材涉及风俗伦理,讲究颇多,哪里应平滑,哪里应粗糙,哪里应参差,哪里应加厚,极为繁复。

  当时,生意红火的时候,孙国育家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棺材。 “早年,没什么可玩的,三兄弟就在棺材内爬进爬出,‘躲猫猫’嬉戏。”孙国育的小儿子回忆起快乐的童年,一脸的幸福。孙国育的老伴则告诉记者,由于棺材的密封性好,自己还用来储存粮食过。

  晚年以做木工为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家具的要求也更高了。玉环的家具厂,一家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现代家具厂生产出的家具样式新颖、速度快,而老式纯手工家具款式单一、做工慢,于是就带来巨大的市场冲击。渐渐地,很少有人叫孙国育打制家具了,他手头的活儿从上世纪90年代后,就接得越来越少了,最后几乎绝迹。

  老木匠孙国育内心存有莫大的哀伤,也只能直面惨淡的现实。跟着他的18个徒弟,迫于生活压力,一个接一个地转行;跟着他学艺的大儿子也放弃了,但得益于早年父亲手艺的传授,再接轨时代的步伐,他开了家装潢公司,也算跟木匠活儿有关联。

  当时年过花甲的孙国育还是舍不得“木匠”老本行,他那些一生相伴的工具,斧子、刨子、凿子、钻子、木尺、墨斗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虽然已没有人家请他做家具,但山上有建庙、庙里搭戏台,都会请他再次出山,也点燃了他的兴致。至今,他在庙宇做木工活,已做了20来年,玉环大大小小的庙宇,都留下了他的痕迹。

  “父亲年轻时,迫于生活压力做木工;年老了,做做木工对他来说却成了一种寄托和乐趣。”小儿子感叹道。

  如今,老木匠孙国育81岁了,虽早已满头银丝,但身体硬朗、耳清目明。冬天穿鞋从没穿过袜子,穿衣也没穿过毛衣,甚至不用电热毯,只睡草席,还很少得病。孙国育老伴打趣地说:“老爷子的身体就是早年做木工锻炼出来的,现在老了也闲不住,真一闲下来,就要生病了。”

  除了建庙宇,他还干起农活。到山上种地瓜,成熟后,自己一担担挑下山,给家人吃。

  在采访过程中,老实、忠厚的老木匠孙国育言语不多。记者更多的是从他小儿子和老伴那里了解他一生的点滴片段。

  或许,真正的木匠手艺人,不是靠嘴巴来证明,而是用粗糙的双手打造出精致的家具来,方能显示自己的价值。

  


   
  相关新闻: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2006 mgm1.diy.cc All Right Powered by 木工爱好者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学木工网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公安备案号 46010802000427 - 学木 工-好尚品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