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合院为中华民族的栖身之所和精神家园,无论是皇宫、府第等权威之地,还是祭坛、寺庙、太学庄严之所,都是华夏民族寻求灵魂安逸之托。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无不烙上了礼制的蕴艺和永久的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据最灿烂辉煌的一页,展示着亘古千年历史所积淀的丰厚内涵。
一套四合院就是一座宝藏,它凝结着人类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邃的人性探索。
直到今天,它仍然使我们精神为之震颤,灵魂为之升华。
第一卷 理源。文化。礼制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中华民族的文化最古老、最长寿,我们的建筑也一样:两千余年,蓬勃滋润的发展,一气呵成。
——梁思成
第一章 四合院的历史文化
一、千年古国的文化厚蕴
四合院,指由四方之屋合成为院落。
由正房,两侧的厢房,再加上倒座房,围成了一个一统天下的私密空间。
四合院从外观布局院落组成来讲,其讲究对称,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对外隔绝、自成天地。从建筑的基本精神来讲,四合院寻求安祥宁静、和平知足、环抱大地、自得其乐。舒适的四合院能做到静默养气,安身立命,使生活和精神有所依托。
四合院作为中华的礼制载体,在《鲁班经》、《三才图会》等书籍,对各阶层人士的居住建筑从制度、规模、色彩各方面均作了严格规定。如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藻井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物、饰彩色这些规定,为当时不同阶层人士营造宅第的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合院不仅是生活实践艺术,它还是中国人民祖祖辈辈辛劳智慧的产物,是一代代华夏儿女艺术才华的结晶,它记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寄托着炎黄子孙浓厚的民族感情,是中华民族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两千年延绵的历史传承
四合院为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早在商周时代,我们祖先的居住建筑就已采取了四合院的形式。到了汉代,这种四合式院落的发展已很普遍。汉代有钱人的宅第常有前堂、后寝、大门、中门以及楼、阁、室、井、灶等内容,由一个或多个四合式院落构成。隋、唐时期四合院更加丰富。至于宋代无论是《文姬归汉图》中的大型住宅,还是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小型住宅,从中都可以看出四合院式的格局。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后,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
“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地。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听民作室”。于是,元朝的贵族、官僚就按此规定在大都城盖起一座座院落。院落与院落之间是供人行走的通增街道,称为“街衢”。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明清以来,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三、世界最大四合院——紫禁城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紫禁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我国古代建筑大师们以其非凡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建造了这座人间最富丽堂皇的宫殿——紫禁城,也就成为世界建筑史上最著名的绝作。其位于北京城的正中央,建筑群金碧辉煌,殿宇重重、楼阁层层、千门万户、巍峨庄严,这就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宫殿——紫禁城(又称故宫),是世界最大的四合院,既是四合院形式的极致,同时也是四合院本质的集中表现。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先后有2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其名得于紫微星恒。《礼记》中关于古代礼制的体现——建筑形式的规范与要求,在紫禁城内的四合院建筑中得到十分具体详尽的体现。紫禁城,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第二章 四合院的空间格局
一、以街衢为导向基本方位
四合院是排列分布在胡同(街衢)两侧的,胡同的走向与四合院的方位有直接关系。
北京的胡同是以东西走向为主,这在北京内城尤为明显。如现在仍保留比较完好的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地区、东四一条至十条地区、东城区南锣鼓巷一带就是典型例证。在这样的胡同内,四合院住宅分列在胡同南北两侧,形成坐北朝南的街北院落和坐南朝北的街南院落。而分布在南北走向胡同里的宅院,就成为坐西朝东的街西院落和坐东朝西的街东院落了。这样,北京四合院住宅就出现了街北、街南(这两类为主)和街西、街东(这两类为辅)这样四个基本方位。
二、以院落为单元的基本格局
除上述方位的不同外,北京四合院还因有规模大小、等级高低的差别而形成了多种类型。常见有以下几种:一进院落、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又称标准四合院)、四进及四进以上院落(可称为纵向复合型院落)、一主一次并列式院落、两组或多组并列式院落、主院带花园院落等。
(一)中国建筑基本 一进院落
一进院落又称基本型院落,这是一种由四面或三面房子围合组成的四合院或三合院。这种院落有正房,一般为三间,正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成为三正两耳,共五间。是四合院时,宅门一般采取门庑式,占据倒座房东面的一间或半间,进门后迎面是镶砌在东厢房南山墙上的坐山影壁。向西通过屏门便可进入内院。这种典型的一进院落,是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单元。
(二)卓越栋梁府第 二进院落
二进院落是在一进院落的基础上,沿纵向扩展而形成的。
通常是在东西厢房的南山墙之间加障墙,将院落划分为内外两重。障墙合拢处设二门,以供出入。二门多采用屏门的形式,既很美观,也很实用。在二进院落的四合院中,也有规模较大、格局比较讲究的。主要差别在占地宽窄的不同。占地较宽的二进院落,北房可以排出七间,即正房三间,两侧耳房各两间,成为三正四耳。这种四合院正房、厢房都可设外廊,外廊之间由抄手游廊连接。这样,由正房、厢房的外廊、抄手游廊和垂花门共同构成内院的环形通道。
这种四合院,已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居住的住宅,而是具有一定规模、相当讲究的宅院了。
(三)深谙大家风范 三进院落
三进院落是在二进院落的基础上再向纵深发展而形成的。一般是在正房的后面加一排后罩房,后罩房与正房之间形成狭长的后院。后院与中院之间通过正房东耳房尽端的通道来沟通,宅人可以经过这个通道进入后院。这种在正房后面加一排后罩房的布局,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三进院布局。
三重院落的四合院属中型住宅,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了。
四进院落是三进院落沿纵深方向的进一步扩展。如果在一座独立院落的东侧或西侧再加一排房子和一个院于,就成了一主一次并列式院落。两组并列式院落,是由两个大小相等或相近的院子并列在一起形成的。这是豪门大户的宅院采取的一种形式。带花园的四合院以王府花园最为典型,著名的清恭王府花园——革锦园和摄政王府花园——鉴国(现为宋庆龄故居),是王府花园的代表。这种花园占地面积大,而且有较大的水面,亭台楼阁分布其中,异兽珍禽豢养其内,奇花名木扶疏繁茂,夏有鸟瞅,冬有鹿鸣。这种规模的园林,在私家花园是不可能见到的。
三、以规模决定的基本形式
北京的四合院有大、中、小之分,具体如何分类,无一定的区分界限,其规模依据四合院的大小,房屋数量多少、附属设施是否完美而定。
(一)小四合院
小四合院占地小,院内建筑少,只具备北房三间,东西厢房两间或三间,南房两间或三间。进入街门正面为院,东房的南山墙,左拐便是院子中间。
(二)中四合院
中四合院是在小四合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多为二进院,有些也有三进院。一进大门,见影壁,左拐进月亮门见前院,可见南房三至五间,北拐进垂花门,门内设屏门、左右有游廊,见北房五至七间(带自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左右两侧不通后院。后院有罩房和东西厢房,房屋主人可谓上档次的人家,也是北京人常说的“宅子”中四合院的规模已从“院”上升到“宅”了。
(三)大四合院
大四合院除具备中四合院的基本条件外,另有左右跨院、花园、亭树、水池、太湖石、抄手游廊,门前有大槐树,对面有大影壁。大四合院多为王府或巨商私宅,北京人又将这层次的院落称为“宅第”。至于要称为王府,还要有朝里的御赐,工部登记造册。如被封为王府,可称为府邸,如王府中又产生出一代皇帝,其府可称为“潜龙邸”,其府邸有人员都要迁出,保护起来,另做它用。
第三章 予礼寓用的居住哲学
一门一户的独立院落,一直是中国居家生活的空间格式。四合院就是一座方城,构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宗族、一大家人的天地。一系列大大小小、变化无穷的封闭空间,与屋室等级化、四合院的封闭性一起,体现了礼法社会的礼制秩序。
(一)起居生活
居住功能是四合院的主要功能。传统的四合院是由一家一户单独居住的,家庭成员及其居住的房子是有严格的秩序的。宅院中最大最好的正房,要由家庭中年纪最长、权威最高的家长居住。家长居室的明间称为堂屋,它既是家长的起居之所,也是全家人聚集的中心。家庭中的子女、儿孙,分别住在厢房和其他配属房中。未出阁的香闺女子由女仆陪伴住在后罩房或后罩楼内。家中的男仆通常是不能进入内宅的,只能住在外院。
(二)读书学习
读书是人生的重要内容。古人读书,是将教书先生请到家里,在家中设私塾。家中的适龄儿童均可入塾就读。读书需要有安恬宁静的环境。在带有私家园林的宅院中,书房多设在花园之中,北京某宅以“西园翰墨”命名的私园,就是以读书为主要功能的幽雅小园。没有私园的宅院一般都将书房设在相对安静的地方。
(三)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内容。古代的公共社交场所不多,社交活动多以朋友之间登门造访的形式在家中进行,因此,每家都设有客厅。客厅一般设在外院的倒座房内。大型住宅中,也有将客厅设在中路的实例。客至后,由仆人将宾客让至客厅内等候,或主人在客厅内恭候宾客的到来。一般的人家多将客厅和书房合为一体,一室二用。
(四)团拜、请安、开会、议事
中国封建社会的豪门大户,家庭人口一般都很多,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乃至五六世同堂者不乏其例,人口一般二三十人、五六十人,多者可达百人以上(除主人外,还有仆人、奴婢)。家庭(族)中遇有重大事情,需由家长(或族长)召开会议,或商议家事,或褒扬孝。涕、惩治件逆、行使家规。进行这种活动的场所,或在家长的堂屋,或在议事的厅堂。
(五)祭神、祭祖
族权和神权,是维系封建家族统治的主要权力支柱。为体现神权、族权,在大型住宅中,一般都有专设的词堂,里面供奉祖宗牌位及佛像神龛,设有跪拜祭祖的场所。
(六)维持纲常伦理和家族秩序
传统的四合院多采用对称格局,具有明显突出的中轴线。这种严整对称的格局,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使中轴线上高大的正房具有压倒一切的威严感,使其他房间退让到附属、仆从地位,以烘托居住在正房内的家长或族长的无上权威。
第二卷 理想。艺术。生活
每一套四合院都是精致的艺术博物馆。每一个建筑单体无不凝聚艺术大师的心血与智慧。
哪怕片砖只瓦,每一缕碉镂的纹样都由手工精炼而成。
第一章 建筑单体之美学
四合院的各个组成部分,这些单体建筑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形态,它们是四合院建筑艺术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几乎每一个细胞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院门
在等级森严的中国礼制社会,住宅及其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所谓“门第相当”、“门当户对”、“书香门第”、“朱门大户”,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人们对大门的型制和等级是非常重视的。其次,门也表示了一种界限关系。作为一座建筑的出入口,大门区别了主人和客人,家人和外人。这一道门,使院内的人获得了自己的领域感。
住宅的大门,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居住。
(大门的构件名称、位置图)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占一间房的面积,其零配件相当复杂,仅营造名称就有门楼、门洞、门扇、门框、腰枋、塞余板、走马板、门枕、连槛、门槛、门簪、大边、抹头、穿带、门心板、门钹、插关、兽面、门钉、门联等等,四合院的大门就由这些零部件组成。仅从门扇的组合元素上,就描绘了一幅等级分明的礼制图像:
皇室宫殿大门——红门金钉,金铺手(门环的皇宫称谓),九九八十一门钉;
亲王府大门——丹漆金钉铜门环,七九六十三门钉;
公主府大门——绿油而铜门环,五九四十五门钉;
公侯大门——金漆兽面锡门环;
一二品官府门——绿门兽面锡门环;
三至五品官府——黑门锡门环;
六至九品官府——黑门铁门环;
从门的形制上,在最初是功能作用构件的美化加工。随后,这些装饰被赋予了一定的思想内容,并逐渐变成独立的装饰构件,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结构上的功能消失了。譬如板门已经不需要铁钉来固定了,这时门钉单纯的变成装饰构件。铺手已经不起门叩、门环的作用,仅仅变成一个代表等级观念的符号留在门上。
1、门楼
门楼是指院门上面由砖瓦构成的顶部。门楼因上部的屋顶增加了门的气势,再加上枋、梁上的装饰,使其极俱表现力。按品级,王府宫门的门楼气派、极品,平民的则多样。
门楼全部用砖瓦构造。两边有垂柱,柱间有横枋,屋檐下有斗拱、椽,屋檐上有瓦、屋脊,屋脊两端有吻兽。像一座垂花门的门头。屋檐下多层梁枋相叠,留出“字牌”部分。梁枋上不满砖雕装饰。
2、门扇
门扇是门本身最重要的部分,由一扇、双扇或多扇组成,传统常见的均为双扇。做门扇用的材料最初是自然材料——木。《大唐西域记》中有关于铁门的记载。南朝陈后主为追求广寒宫的效果曾用水晶制门——“圆门如月,障已水晶”(《南部烟花记》)。
门的材料同门的形状一样,成为表现富贵尊卑的手段。以往用得最多的是木门,对木材的选用十分讲究。像槐木,因“槐”字一旁为“鬼”,故禁忌。用作院落的门扇,通常有实榻门、棋盘门两种。就门的颜色来说,“人主宜黄,人臣宜朱”,汉唐时黄色之门很高贵。朱漆大门也曾经是至尊至贵的标志。朱户被列为“九锡”之列(九锡是天子对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
3、门钹
门扇上的拉手称门钹,门钹上的铜拉手称铺首(《中国古建筑词典》)。院门上的金属器物称“响器”,官名“门钹”,也城门环。最常见的门钹呈六边形,状如铜钹,方约七寸,中部突起,六角上有孔供穿钉,钉于门板上。有的门钹作成兽头形,称兽面。
4、槛与框
《老子》言:“善闭,无关键而不开。”关,就是以横木持门户,即门闩。门槛是门最下方的一横木,门槛的高度与门的大小有关。凡是门大者,门槛必高,必是有身份。门槛伏于门口,迈进退出,是领域的界限。
门扇与门槛皆镶嵌门框。
5、门墩
门墩由门座(又称门台、门枕)和抱石鼓组成,门座安置在大门门轴底部,用来承托大门转轴的底部。将门枕向外延长,上面做成鼓形,称为门鼓,或抱石鼓。抱石鼓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常见的有万字纹,也有的刻出吉祥图案。雕刻颇为讲究,选材考究,工艺精湛,雕刻物栩栩如生。
6、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桩
京城大宅的门前还有两方大石头,这是为骑马官员准备的,称之为上下马石。这两块石头不仅仅是为上下马提供方便,更是显示主人的身份等级和地位。
马、驴、骡是旧时京城代步的主要工具之一,加之清代满蒙等民族有骑马狩猎的祖习,清代朝廷规定:满洲官员出门,无论文武,均需乘马,所以,旧时北京的府第和大四合院、大会馆的门前都在左右有上下马石。石多为汉白玉或大青石,石分两级,第一级高约一尺三寸,第二级高约二尺一寸,宽一尺八寸,长三尺左右。住宅门前有没有上下马石也是宅第等级一个划分标准。
与上下马石相应的还有拴马桩。拴马桩多设在四合院临街的倒座房的外墙上,距地面约四尺,桩子即为两房屋之间的柱子,砌墙时,先留出空柱,再砌上用石雕做成的石圈,石圈门内即为房柱,柱上有铁环,铁环直径为两寸,由小姆指粗的盘条做成。拴马桩的数目要取决于倒座房的间数,有2、3、4、6不等,西城区护国寺太平胡同路北有一院,为6个拴马桩,原因是府第较大,由多座四合院组成。
(二)垂花门
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十分讲究的门,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垂花门整座建筑占天不占地,这是垂花门的特色之一:门上檐柱不落地,而是悬于中柱穿枋上,柱上刻有花瓣联(莲)叶等华丽的木雕,以仰面莲花和花簇头为多。因垂花门的位置在整座宅院的中轴线上,界分内外,建筑华丽,所以,垂花门是全宅中最为醒目的地方。
垂花门是四合院内的一个重要建筑,它以端庄华丽的形像成为四合院的外院与内宅的分水岭,充分起到了既沟通内外宅,又严格地划分空间的特殊作用。垂花门一般都在外院北侧正中,与临街的倒座南房中间那间相对,一般垂花门都建在三层或五层的青石台阶上,垂花门的两侧则为磨砖对缝精致的砖墙,垂花门建在四合院的主轴线上,它与院中十字甬路、正房一样,同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线上并最先展示在客人面前。进内宅后的抄手游廊、十字甬路均以垂花门为中轴而左右分开。
垂花门是装饰性极强的建筑,它的各个突出部位几乎都有十分讲究的装饰。垂花门向外一侧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称为“麻叶梁头”,这种作出雕饰的梁头,在一般建筑中是不多见的。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这对短柱称为“垂莲柱”,垂花门名称的由来大概就与这对特殊的垂柱有关。联络两垂柱的部件也有很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这些雕刻寄予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将这道颇具地位的内宅门面装点得格外富丽华贵。
(三)影壁
影壁是北京严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人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
四合院常见的影壁有三种,第一种位于大门内侧,呈一字形叫做一字影壁。大门内的一字影壁有独立于厢房山墙或隔墙之间的,称为独立影壁,独立影壁呈一字形,又称一字影壁。
独立影壁建在一进大门的正面,其各种砖雕图案多为吉祥颂言组成,如:鹤鹿同春,松鹤同春,莲花牡丹,松竹梅岁寒三友,福禄寿喜等图案。如果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则称为座山影壁。这种跨山墙影壁多为平心,即影壁心为白灰挂面,再走一道青灰,中间写个“福”字、平安、鸿禧等吉祥词。这种影壁可以不用须弥座,但上面的檐口要有,显出影壁在四合院中的衬托作用。
在进大门对面的房山山墙前,利用这山墙做影壁。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也称为座山影壁或跨山墙影壁。第二种是位于大门外面的影壁,这种影壁座落在胡同对面,正对宅门,一般有两种形状,平面呈“一”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平面成“︹”形的,称雁翅影壁。这两种影壁或单独立于对面宅院墙壁之外,或倚砌于对面宅院墙壁,主要用于遮挡对面房屋和不甚整齐的房角檐头,使经大门外出的人有整齐美观愉悦的感受。
还有一种影壁,位于大门的的东西两侧,与大门檐口成120”或135”夹角,平面呈/\字形,称做“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做这种反八字影壁时,大门要向里退进2-4米,在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可做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在反八字影壁的烘托陪衬下,宅门显得更加深邃、开阔、富丽。
(四)正房
一个“正”字,充分反映出它的位置、权势、威严和气派。正房是四合院的主房,位于纵、横中轴线交叉点的位置。四合院可能不止一、两院,但正方只能有一处。而且大都为三开间(王府或品级高者五间或七间)。由于祖宗牌位及堂屋设在正房的中间,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处地位最高,正房的开间、进深和高度等方面在尺度上都大于其他房间。正房的开间一般为三间,中间为祖堂,东侧往往住祖父母,西侧住父母。这种尊左的习俗,也反映在厢房上,东厢房住大儿子、三儿子。西厢房住二儿子、四儿子。
梁实秋的那篇《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对正房的描述印象深刻:“内院上房三间,左右各有套房(耳房)两间。祖父在的时候,他坐在炕上,隔着玻璃窗子外望,我们在院子里跑都不敢跑上房是我们非经呼唤不能进去的,而且是一经呼唤非进去不可。我们战战兢兢的鱼贯而入”
(五)厢房
位于正房之前,拉开院子的宽度、对称相对而立的房子称厢房。厢房居于两侧位,不如正房高大。古老的房子讲求“左为上”两座厢房的高度也略有差别,东厢房要略高于西厢房。厢房的尺度、工料、装修等要比正房差些。厢房内多以隔扇分成一明两暗或两明一暗的格局,明间为堂屋,暗间做卧房,厢房也有耳房,但只是南面有,北面没有,东、西厢房的耳房都是这样的。
(六)倒座房
倒座房其实就是南房。是相对北房的正房来说的。正房是一院的中心,是长辈或院子主人居住的地方。按照礼制,其他人都要向他,听他的指挥。南房相对于正房,位置相反,正房坐北朝南,而南房坐南朝北,位置正好倒过来,故名倒座房。倒座房一般不如正房讲究,很少有廊,前院也不大。
倒座房的檐墙是临胡同的,绝大多数是不开窗的,大门以东的一间或两间房,是士大夫住宅中“塾”的位置,是为男童延师教学的地方。大门以西的居中三间房是作外客厅用的。一些不宜请入内宅的男宾就在此处接待。院的西端,与大门内屏门对称位置,一般砌一堵墙,设四扇屏门,门以西形成小院。这里的房屋是不吉的位置,住男仆。
(七)耳房
正房两侧大都再建耳房,耳房与正房一样也是面南,只不过是尺度稍小。如果将正房比喻为人的脸部,那么,耳房就象人的双耳。两侧耳房有各有一间的,称为“明三暗五”,各有两间的,称为“明三暗七”。耳房前面正对的是东西厢房的北山墙,耳房前恰好形成一对小院子,一些文人也将书房设在耳房,是极好的读书环境。
(八)后罩房
正房后面的一排房屋叫做后罩房,后罩房的开间很多,由于不是正房,故不受宅制之制约。后罩房一般是女儿及女佣所居住的地方,由于后罩房位于院落的最后,所以最为私密。后罩房位于院子的最北端,而院子最南端的一排门朝北的房间,被称为倒座房。倒座房最东为私塾,依次为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会客间,最西边是洗手间。
20世纪40年代中,张恨水先生住在一座四进的四合院,末一进就是后罩房。他在《雨丝风片》一文中介绍到:“屋后小院一弓,终年不履人迹,其间野菜蓬生,开紫花如球结。启户视之,有微芳一阵扑人。觉花之自得,远胜于我。”寥寥数语,将后罩院的写到极致。
(九)园林建筑
私家园林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组成部分,大户人家只要条件允许,都要在后院或偏院建一个园林。北京四合院的园林以土堆假山为主,没有假山的建一两座亭子,或建几间花厅。院落中的小道两旁为榆叶梅、丁香,沿院墙边上有时种植一排高大的杏树,正厅前面栽植几株垂丝海棠,草地上间种一丛丛的牡丹和芍药。每逢春天,鲜花烂漫,蜂喧蝶闹;盛夏酷暑,老槐阴凉,蝉声噪晚,日长人静,湘帘垂地;金秋气爽,风拂树梢,榴红叶黄;最是那银装素裹的冬季,皓空寒月,另有一番天地。
庭院中除了叠山水池花木外,建筑物较多,最常见的是亭、廊、榭、厅,还有轩、台、楼、舫等,视宅院的大小和主人的喜好而定。
(十)围墙和更道
一栋四合院临胡同的一面,是倒座房或后罩房的后檐墙了,无需另建围墙。间或有房屋退进去一些,而沿胡同建围墙的。大门两侧成“八”字形的墙称“撇字墙”,也称为燕翅影壁墙,但作用和影壁不同,它与看面墙比较相似。两栋四合院之间要留一些距离空间,形成环宅的通道,称为“更道”,原本是供夜间打更护院人行走的,但更是一种防火措施。
沿胡同的房屋如有空缺处,都以围墙联络整齐,是胡同保持基本上呈直线形。围墙的形式主要在于墙顶的差别:真硬顶、假硬顶、砖瓦檐、鹰不落、宝盒子顶、花瓦顶等。
第二章 形而美的生活表达
近代学者夏仁虎在《旧京锁记》中专门有一段话,说到了四合院居室的形式之美:京师屋宇之美备,甲于四方,以研究数百年,因地因时,皆有格局也。户必南向,廊必深,院必广,正屋必有后窗,故深严而轩朗。大家入门,即不露行,以廊多于屋也。夏日窗以绿色冷布糊之,内施以卷窗,昼卷而夜垂,以通空气。院之广,以便搭棚,人家有喜庆事,宾客皆集于棚下。正房必有附室,曰套间,亦曰耳房。以为休息及储藏之所,夏凉冬暖,四时皆宜者是也。
一、屋顶的形制
屋顶,是居住之所的“天”。予屋顶一种建筑样式,就赋予了它一种身份。正因如此,四合院中的房屋常常有一个大屋顶,至少正房是这样大屋顶是地位、权势和尊严的象征,屋顶的高度,往往达到房屋全部高度的近一半。《老子》说:“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累土成基,同时也是积德的基础。
在大四合院,尤其是王府、皇宫,屋顶常装饰着高低不同、姿态各异的小兽。屋顶垂兽是等级的象征。普通人家的四合院是没有的。最高级别者,所用的垂兽是: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狎鱼、狻猊(suan ni)、獬豸(xie zhi)、斗牛、行什。垂脊前用仙人,它源于大鸟就齐缗王的典故,起逢凶化吉的作用。其余垂兽的含义为:
龙——皇帝;
风——圣德之人;
狮子——勇猛威严;
海马、天马——吉祥的化身;
狻猊——凶猛如狮的神兽;
狎鱼——海中异兽;
獬豸——性忠,能辩曲直,勇猛公正;
斗牛——虬龙之一种,吉祥雨镇物;
行什——传说中的神物,善行走,通畅之意。
依次排列在屋角的这些垂兽,象征着逢凶化吉、消灾灭祸、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
一、地面的铺设
四合院房间和院子的地上都用砖慢地。房间内是平铺,有如砌墙的“磨砖对缝”的效果。这些铺地砖往往用生桐油涂过,上面还要打蜡。院子里则大多铺成“十”字形,以院中央为核心,分别通向四合院的四个方向。在“十”字分成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的地面上则种树木和花草。无论室内室外铺的砖,都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在花园地上用卵石、砖、瓦片等铺装——这是造园艺术的重要手法。其形式如织锦,或为各种吉祥图案及花鸟虫鱼等。例如香山北京植物园内的牡丹园地面,即为牡丹花图案。
园林地面,以整砖或断砖铺砌,根据砖的长短,量材而用,铺**字纹、席纹、斗纹和方胜图案,极为雅致。球面式路面是用完整均一的瓦,先立砌成球纹,然后在其中嵌人鹅卵石,一般用于园林庭院。波纹式路面也用于园林、庭院,它是用残砖废瓦按其弧度厚薄砌成。六方式路面先用砖立砌成六方形、八方形及六方、八方的变体图案,然后在其中嵌人大小不同的卵石,形成路面。
三、庭院的讲究
庭院泛指房屋围合成的室外空间。实际上,在古代庭和院是有区别的。古代称最小的户外空间为庭。“堂下至门,谓之庭”,“庭,堂前阶也”。庭院是宅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即使带花园的住宅,人们的活动场所也是以庭院为主,以花园为辅。
庭院种植给人以极其丰富的感受。清代画家郑板桥曾对一个小院落的种植作过这样的描写:“十箱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他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惟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郑板桥集·竹石》)一个小院,几竿翠竹,数尺石笋,就能带来如此丰富的感受。
四合院的树木一般都种在内宅的十字用路与房屋之间的空地上,可以每块地各种一棵。也可在北房阶前两侧各种一棵。树木的品种有海棠、丁香、石榴、榆叶梅、王兰、枣树、槐树等等。鲁迅先生的日记中就有“晚庭前植了香二株”的记载。玉兰常同海棠一起,常被人称为“玉棠富贵”,因此格外受人青睐。因石榴多子,常隐喻“多子多福”。如果再加上葫芦藤蔓,就更是“子孙万代”了。除此之外,夹竹桃、榆叶梅、山桃等等,也都是颇具观赏价值的树种。
草花也是四合院绿化的主要内容:茉莉、凤仙花、西善莲、喇叭花、丝瓜花、扁豆花,点缀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而名贵的牡丹、芍药秋菊花,则是供讲究人家观赏的上品了。
第三章、精湛绝伦的手工艺术
一、四合院的砖雕艺术
1、宅院门头砖雕
北京四合院的多种不同形式的宅门上,都有精美的砖雕点缀。广亮大门最突出的部分一墀头上端,往往做突出醒目的砖雕。这个部位的砖雕一般由戗檐、垫花和博缝头组成。金柱大门所采取的砖雕形式与广亮大门相似,也是着重装点墀头部位。但也有在檐柱与金柱之间的廊心墙部位做砖雕装饰的,属更为讲究的做法。蛮子门与金柱门大致相同,着重在灌头部位做戗檐雕刻。
如意门砖雕除两侧墀上的戗檐、垫花、博缝外,主要是门楣雕刻。门楣雕刻一般是在门洞厂方安装砖挂落,在挂落上方出冰盘檐若干层,冰盘檐上方安装栏板望柱。讲究的如意门,其挂落、冰盘檐、栏板、望柱上均布满砖雕,极为华丽美观,令人百看不厌。
2、影壁砖雕
影壁上面的砖雕是很丰富的,尤其大门内的影壁,更是重点装饰部位。这种影壁的下碱,有直方形的,也有的做成须弥座形式。成须弥座形式时,可在上下袅、束腰等部位加以雕饰。影壁的上身多做成模拟柱、枋的砖框,称为柱子、枋子,枋的侧面箍头部分做成三岔头或霸王拳头形状,内饰花纹;迎面之箍头做成宝瓶形状。在柱枋内侧,附有一圈线姑子,使外框富有层次感。影壁心多用方砖斜砌成,在中心和四角加中心花和岔角花,非常富有装饰性。影壁的檐口和墙帽部分也有很华丽的雕刻,一般多在第一层砖檐、连珠混等处做雕饰,讲究的影壁,还要做砖椽子,椽头部分也做雕刻。影壁墙帽部分如有正脊时,还要在正脊两端做平草或跨草雕饰。
3、廊心墙、看面墙砖雕
廊心墙指房屋外廊两侧的墙面和金柱大门外廊两侧的墙面。廊心墙虽面积不大,但因其位置重要,常作为重点加以装饰。金柱大门内的廊心墙砖雕,还可以和啤头上的砖雕共同构成大门的装饰。廊心墙砖雕,一般做在上身墙心部分,在中心刻中心花,四角刻岔角花。更为讲究的做法是将外圈的大枋子也做出雕刻。
看面墙,是指四合院中除影壁之外,其他为人所注目的墙面,如垂花门两侧的墙面(如倒座房的后檐墙),以及其他显著位置的墙面等。因这些墙面的位置重要,常常被人们作为重要部位加以装饰。
垂花门两侧的墙面上,如没有什锦漏窗,则需要加以装饰。主要装饰手段为:或做素面墙心,或在墙心内加砖雕装饰,做法略同影壁。
4、廊门筒上门头板砖雕
四合院正房、厢房外廊两侧的廊门筒子上方为门头板,由八字枋子、线枋子和墙心组成,门头板处的砖雕多做在墙心和八字枋子,在横枋、立枋和搭脑上画出池子,内刻花卉或其他图案,墙心部分的雕刻则按匾心处理,在上面题字。门头板砖雕极其精美丰富,匾心处雕字有“竹幽”、“兰媚”、“隐玉”、“含珠”、“蕴秀”等佳词,蕴涵丰富,意境深远,令人玩味无穷。
5、什锦窗砖雕
什锦窗是采用“月洞”、‘八方”、“六方”、“卷书”、“扇面”、“玉盏”、“玉壶”、“宝瓶”、“海棠”、“蝠磐”、“桃”、“柿”、“方胜”、“双环”等各种图案做成的,用以装点墙面的小型牖窗。这种窗多见于园林建筑中,其形式丰富多样,颇具艺术特色和趣味性。
6、砖雕栏杆
栏杆有两种:一种用于台基外围,功能是遮拦行人,以保安全,同时又有装饰作用; 一种用于平台房屋顶四周,既有安全作用,又有装饰功能。四合院的砖雕栏杆多用于平顶房屋面外围,栏杆的形式多种多样,雕刻十分精美。
7、屋脊上的砖雕
屋脊是古建筑屋顶的重要装饰部分,北京民居四合院多为小式建筑,屋脊以清水脊居多。有正脊的屋面在清水脊两端要做鸱尾作为装饰。在鸱尾下方,还要安装花草盘子。其中,平砌在混砖一层的为平草,陡跨在脊两侧的为跨草。这部分砖雕的雕刻内容多为松、竹、梅及花草一类。
四合院的其他部分,也有做砖雕装饰的,如用做墙内柱子通风防腐的砖雕透风,用做雨水排放的明沟沟眼,用在花砖墙墙帽上的砖雕镶嵌以及瓦头、滴水上面的装饰等。
二、四合院的石雕艺术
石雕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应用很广,其历史比砖雕要悠久得多。它始于殷商,兴于秦汉,成熟于唐宋,明清时期继续发展。历代创作出的石雕佳作,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雕主要用于宫殿、坛庙、寺院、陵寝及纪念性建筑,用于普通民居的并不多,但其艺术价值却很高。
1、抱鼓石和焦头鼓子
抱鼓石是用于宅门门日两侧的石构件。鼓子石都与门枕石连做在一起。以宅门的门槛为界,外侧是雕有花饰的方圆鼓于石,内侧是用以安置门扇的门枕石。鼓子石一般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圆形鼓干部分,系由大圆鼓和两个小圆鼓组成。大鼓呈鼓形,两边有鼓钉,鼓面有金边,中心为花饰。小鼓是大鼓下面的荷叶向两侧翻卷而形成的腰鼓部分。
圆鼓子上面的狮子,有趴狮、卧狮和蹲狮等不同做法。圆鼓子两侧鼓心图案以转角莲最为常见。此外,还有麒麟卧松、犀牛望月。松鹤延年、太师少师、牡丹花、荷花、宝相花、狮子滚绣球等。圆鼓子的正面,一般雕刻如意草、宝相花、荷花、五世同居等图案。
方鼓于略小于圆鼓于,多用于体量较小的宅门(如小型如意门、随墙门等),由幞头和须弥座两部分组成。幞头上刻有卧狮,幞头的金边多做阴纹或阳纹线刻,图案以回纹、丁字锦纹为主。方鼓子侧面及正面的雕刻内容由于不受形状限制,画面安排起来稍显灵活,雕刻内容可有回纹、汉纹、四季花草,也可安排吉祥图案,如松鹤延年、鹤鹿同春、松竹梅等。
2、滚墩石
滚墩石,有些地方又称其为抱鼓石。这并不是名称上的混淆,而是二者有共同之处。滚墩石是两面对称的抱鼓石,它用于独立柱垂花门或木影壁根部,起稳定垂花门或影壁的作用,同时又富有装饰效果。
滚墩石的雕刻内容、纹饰与抱鼓石大致相同。立面由大圆鼓子、小圆鼓子、须弥座或直方型座构成,大圆鼓子顶面刻“趴狮”。圆鼓子心常采用的图案有转角莲、大师少师。犀牛望月,正面多刻如意草、宝相花等。
3、挑檐石、角柱石
讲究的四合院,墀头上的挑檐采有石构件,称为“挑檐石“。挑檐石端头的形状,是由半混、炉口、枭三部分组成的曲线,表面一般不做雕刻。墀头下碱部分的角柱石。
4、陈设墩和绣墩
讲究的宅院中,要摆放盆景、奇石等饰物供人观赏。放置奇石、盆景的石墩台称陈设墩。这种墩台多用汉白玉或清白石雕刻而成,表面追饰各种花纹图案,颇具观赏性。与陈设墩相类似的,还有置于庭院中供人小坐休息的石桌和石墩。这种石墩称为绣墩,一般刻成鼓形,表面刻出各种花纹和吉祥图案,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5、其他石雕构件
除去以上几种,用于四合院民居的石雕构件还有宅门内的闩架石、闩眼石,这是用来安插或放置门闩用的石构件。闩眼石是砌在门后的侧墙内,做插门闩之用。有的宅门在抱框背面安铁环来安插门门,也具有同等作用。另外还有用在大门外的拴马石和上马石,用于明沟沟眼的沟门石,将雨水排入地沟用的沟漏石等。这些石构件都很简单,且不具观赏性,但人们依旧将透空部分用钱币、如意等图案加以装饰,使之达到寓意吉祥、图案隽美和实用的高度统一。
三、四合院的木雕艺术
从木雕的艺术手法上分,包括圆雕、线雕、阴雕、剔雕和透雕等多种,后来又增添了贴雕、嵌雕等新工艺。圆雕属于立体雕刻,经过糙刻、细刻,最后形成精致的纹饰。从木雕的内容来看,基本上为花鸟、植物,少量的也有人物,甚至包括故事情节,如《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之类。其主题则全部为吉祥如意,福寿等,表达着四合院主人对美好生活的祈盼。除了图画以外,书法文字也被广泛使用。
四、油饰彩画
四合院建筑的屋顶、墙身(包括花墙、漏砖墙、漏富墙、砖花墙等花式砖墙和云墙)、木构、门窗等各部位,其色彩都是不同的。屋顶一般为瓦灰色,墙身色彩除了材料(如砖。石等)的本色以外,还有的涂成红、灰、白等不同颜色,木构件在明清时期为程式化的旋子彩画,交替使用青、绿、黄、朱等颜色,又以黑、白、金色为分界线,不使其相混,对比效果强烈,装饰意味更浓。在室内,则多采用一种基本色调来处理其色相上的差异,以求更柔合、和谐。相反,在重色处或局部才采用一些比较明显的对比色,在宁静中略有变化。从大的方面来说,明代用蓝和金色的时候比较多,清代则更趋复杂、艳丽。
四合院因是木建筑,木头要油漆以防腐防裂。一般四合院的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围那么金碧辉煌,却也色彩缤纷。这当然主要还是为了起保护作用,其次才是美观。《营造法式》一书规定了九种彩画制度,在四合院中经常采用的,是“京式彩画”和“北京苏式彩画”。京式彩画是象征性的图案化和程式化,内容为龙、凤、锦、纹、菱花、旋子、西善草、西畜莲等。北方苏式彩画一般用于四合房。垂花门、廊、平台建筑等的挂檐,中间多为一个半圆形,绘有山水、人物。花鸟图案,外围用若干连续折叠的线条构成,用丹、青、绿各色退晕,层次三至九道不等,轮廓大线用墨线或金线。
五、匾额、对联和门神
《红楼梦》第三回上有一段:“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人。正门之上有一匾,匾*‘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按照朱家晋先生的看法,清代从来没有府门挂匾的情景,只有寺庙的大门上才有“敕造X寺”的匾额。只是那些不属于“府”类型的官员宅第,门上方挂宅第主人科甲中式标志的匾额,如“乡魁”、“会元”“进士第”、“‘太史第”等。
事实上,在四合院的大门洞内和正房的屋檐下,往昔都曾挂过匾额,从而成为四合院建筑组群的特色。各种形式、色彩和字体的匾额,不仅起到了极好的装饰作用,而且显出了主人的身份、品味,使建筑生气盎然,意境深遂,引人联想,启人思绪。
这些大宅门里的匾额、对联都只能供少数人欣赏,而镌刻在院门上的对联,则可以供所有过往的行人观看,而不论其地位和极品,豪富和贫穷。在这些对联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被用得最多。还有“立德齐今古,藏书教子孙”、“修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持家善古训,教子有义方”、“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为善最乐,读书便佳”等。
同在院门上,除镌刻有对联外,老北京还习惯于年间时贴门神,而且门神的种类很多。与其他地方一样,北京四合院贴得最多的门神还是秦琼和尉迟恭。前者在左,后者在右。“头戴金盔光烁烁,身披铠甲龙麟。护心宝镜幌祥云,狮蛮收紧扣,绣带彩霞新。这一个凤眼朝天星斗怕,那一个环晴映电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杰旧勋臣,只落得千年称户尉,万年作门神。”(吴承恩:《西游记》)
因此,历史上被列为门神的名单,可以拉出一长串。除了前面提到的秦琼。尉迟恭,神茶、郁垒,还有钟馗之外,尚包括赵公明与燃灯道人,孙膑与庞涓,裴元庆与李元霸、关羽与关平。周仓这些门神,有的来自传说,有的来自小说,有的来自历史,反映了所造之神的不同来源。
第三卷 理念。财富。传统
“四合院选址与建筑布局的艺术,是根据“气候,地貌、水文、土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的特点及其地域的组合来寻求理想的生活环境居住区位理念。”
——俞孔坚
第一章 四合院的堪舆研究
一、寻找理想的风水宝地
北京是一块风水宝地。宋代朱熹对北京的风水赞叹不已:“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面黄河环绕,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原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正谓此也。”清人吴长元也说:“京师前挹九河,后拱万山,正中表宅,水随龙下,自辛而庆,环注皇城,绕巽而出,天造地设。”
北京正是处在这样一个优质大环境中:北有层峦起伏的燕山山脉,西有蜿蜒逶迤的太行山脉,两股山脉交汇聚结,奔腾起伏,形成巨大的“龙脉”。山峦之上,森林覆盖,云气聚积。来自黄土高原的桑干河和来自蒙古高原的洋河汇合成为永定河,从深山老林之中奔腾而出,在北京平原蜿蜒流淌,为北京带来了丰沛的水资源。河水溪流形同蛛网,淀泊湖海星罗棋布,形成北京地区温润丰饶、土肥水美的天府之地,构成了北京绝佳的风水外局。历代帝王正是由于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特殊的地理和环境优势,才决定建都于京,使它成为六朝之都。
二、 人与天的合一境界
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内容传世的著述很多,其中在世俗中影响较大、起主导作用的有两派,一派为“形势宗”,一派为“理气宗”。
形势宗的相宅之法为形法。形法注重自然、地理、环境、生态、景观诸因素的审辨和选择以及对应的处理方法。上文所谈及的风水原则,对北京风水环境的评价,都属形法范畴。理气宗的相宅之法为理法,它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古代的《易经》和“天人感应”学说。这种方法是根据河图、洛书、阴阳五行、九宫八卦的宇宙图式,把天上的星宿和宅子的时空构成联系起来,通过分析相生相克的关系作出吉凶判断。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黄帝宅经》)。法大营居,参天作城,以求达到大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便成为承传千年的独特的“中国建筑的精神”。正如李约瑟博士所概括的那样:“再也没有别的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当然不在话下,城乡中无论集中的或是散布在田园中的农舍,也都经常出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中国人世世代代都在依照这种“天人感应”理论去解决住宅方面各种具体细微的问题。
三、相宅中的具体表达
形法用于阳宅的审辨,也以“觅龙、察砂、观水、点穴”为主要内容。如《阳宅爱众篇》说:“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若有情,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转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金满盈。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这段相宅歌诀,包含了“龙、砂、水、穴”全部内容。但对四合院而言,主要的环境影响并不是山川河流,而是宅院周围的墙垣、屋字、道路、树木等环境因素。因此,“龙、砂、水、穴”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阳宅集成》中就有这样的阐述:“一层街街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是明堂,对面屋宇即为案山。”这种在原意上的变通和引申,使形法的用途更加广泛。北京四合院的方位多为坐北朝南,即所谓“坐坎朝离”。如以北房为伏位,则北房、南房、东房、东南方向均为吉位。如以东南角大门为伏位,所排的结果与此相同。联系到形法对四合院的判别可以看到,不论形法还是理法,都认为坐北朝南的院落是最理想的格局。
第二章 周易在四合院上的体现
一、四合院的空间形态
由于四合院的文化背景与《周易》思想密切相关,在各个建筑单体也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五机基章》讲道:“阴宅穴在地上,不专以地气为用,兼横行,门户一启,气即从门。要有“一地、二门、三衢。”《***地学粹编》:归厚录阳中,止穴内一气。阳宅穴在取门气,盖清虚之上,气本而入,其力与地气相敌。
《黄帝宅经》说:“宅有五虚令人贫耗,五实令人富贵。宅大人少一虚,宅门大内小二虚,院墙不完三虚,井灶不处四虚,宅地多屋少庭院广五虚;宅小人多一实,宅大门小二实,墙院完全三实,宅小六畜多四实,宅水沟东南流五实。”此外,还有“三要”、“六事”,即宅门、厅堂、居室、井、灶、路、厕、仓、碾、畜圈等布置得宜、尺寸合度为吉。
二、坐南朝北的建筑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周易·说卦》)所谓“向明而治”就是“向阳而治”。从方位学上,南为阳,北为阴,如此种种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面南文化”,至于建筑,也多是坐北朝南而建。
其实这种思想的根源,与中国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中国处在北半球中、低纬度,阳光多数时间从南面照射过来,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进而形成了“面南”的意识。
三、建房四周而中央空地
这是基于古老的“天圆地方”学说。《周易·说卦传》:“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为方。”“圆”,象征天上之万象变化不定;“方”,象征地上万物各有定形。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方面,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就是“天圆地方”说。
四合院建筑形式体现“四方”观念的典型。既然是四方,在一个院子中,四面建成房,中间自然形成一个院子。而按照五行理论,土居中,所以四合院中为土地,且正中位于全院的中心。所谓“地方”是说方形的地有四个边、四个角,正与地(东、南、西、北)、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相吻合。在四合院的四个边,四个角都有所布置,这就形成了整体的和谐。
四、四合院的布局气脉
四合院在宅内布局的中心思想,讲究坐势、朝案、向道,以符合“气”的活动规律。“凡属以天井为财禄,则以面前屋为案山。天井润狭得中,聚财。前屋不高不矮,宾主相称,获福”(《阳宅撮要》卷一)这一思想,就要求从整体上安排,要后屋比前屋高,成主从之势,既利于采光,又使后面房屋视线不致受阻。同时,以左右两侧的厢房为护卫,中设天井,错落有致。
气脉在室内的走向,以床为例,“凡安床当在生方,如巽门坎宅。”就是说,在整个一栋房子当中,应该把卧室安排在生气方位,如坐北超南的“坎宅”,东南方(巽位)是生气方。”《阳宅撮要》也说:“安床之法以房门为主。坐煞向生,自然发财生子。”“床怕房门相冲,以一屏风抵之乃佳。”另外,要避免梳妆镜或衣柜镜正对着床。
五、关于院门的讲究(关于鲁班尺希望加图片,请王顾问提供)
建筑的门户,在沟通天地造化方面具有神气的力量——通气。门户制造得体,顺应天地造化,能同人们生存的“气”和谐相处。故先贤制造鲁班尺,来裁定门的大小。这尺又称门光尺、八字尺,尺上有八寸——财、病、离、义、官、劫、害、吉,四凶四吉。采用这神尺上的吉寸做门,就会吉祥如意、光宗耀祖。
确定门的尺寸除用鲁班尺外,还有“一白”、“八白”等。后者来自木匠所用的曲尺,一尺为十寸,开门高低,长短度量,皆可通过鲁班尺的裁定来解决。“须当奏对鲁班尺八寸,吉凶相度,则吉多凶少为佳”。因此,门的高和宽要取数吉祥,就必须既合于鲁班尺,有恰好压在曲尺的“一白”、“八白”之上。两套系统双双制约,更加神异其事。
在门开的方位上,大门都不开在中轴线上,而开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所以路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东南角上,路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西北角上。大门内外设有影壁。
六、四合院的坡形屋顶
四合院中的房屋,大多为两面坡形,只有一些次要的房屋,像东、西厢房南侧的小屋,常被用来堆杂物,或作佣人的下房,只有这样的房屋,才是平顶。”
《周礼·系辞大传》说:“上古穴居,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取诸大壮。”大壮指乾卦在下,震卦在上的卦相。其下方的四个阳爻“——”象征着栋梁;上方的两个阴爻“— —”象征着铺在椽檐上的草。若用最早的阴爻符号“∧”来表示,恰似一座从侧面看去的房屋。就大壮卦所象征的自然现象而言,上面的震卦象征着“雷”,下面的乾卦象征着“天”, 震卦为动,乾卦为健。好比天上雷声阵阵,风雨交加,而下面房屋刚健严实,风雨不透,这是最初人类对房屋的最大希望。中华祖先正是按照这一理想来修建房屋,并把这种方法延续了几千年。
七、四合院影壁的特殊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四合院中影壁的设立,不只是限于装饰作用。《水龙经》:“直来直去损人丁”,意思是说四合院的设计,既要保证气的流动,但又不能让气流直来直去。院门影壁的设置有利于气的内敛,而院内的影壁,则让气呈“S”形饶着影壁而行,以减慢气流的速度,使其不散。在紫禁城里,几乎每一座院落、每一处宫室都设有影壁,木制、石制和琉璃制,极其讲究。
实际上,垂花门内的屏门起的也是这个作用。因为,如果房屋门正对着院门,那么极易造成气流的直来直去,必使其散。有了屏门,平时关闭,从两侧出入,就自然是气流迂回往复了。所以说,屏门是挡住气流的家具。
八、房间中萧的作用
萧是八仙的宠物,它的声音十分接近“3(米)”的音,按五音称谓属于“角”音,按五行归类,角声对位为东方,属木,在人身为肝,肝主胆略、情绪,主怒。房间中如果只挂萧,它的作用格外重要。
它的古老渊源和本身所含有的轶事,使其成为文雅的象征,悬于房中,特别是书房中别有情趣。更为重要的是,萧声既然对应东方,按道家的理论,东方为“青龙”南方为“朱雀”(凤),五行中木能生火,则对应于龙与凤相生。所以,房中悬萧可以壮人胆略,辟邪。另外萧与“消”同音,有消灾的吉祥之意。
第三章 房间风水与家具陈设
一、家具陈设与房间风水
房间风水是风水理论在室内的应用,它涉及室内气场定位,影响到家具布置。按照中医理论,气是生理功能或动力。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外邪、推动脏腑组织活动之作用。人生活在自然界,人的气要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自然界的风、湿、暑、寒、燥、火等都会影响人的生理功能。
根据《素问·五藏真言论》的“五藏应四时”的理论,人与天地相应,生命的节奏协和自然。室内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它的不同位置会形成不同的小气候,还会受重力、磁场、微波、电磁波的多种影响和干扰,家具位置显然也应针对这种影响而选择适当的合理的位置。如床应放在生气的位置,忌面向西窗。西窗是人们最嫌弃的,夏日酷热、冬日严寒多来自西窗,床作为居室最主要的家具理应避开西窗。
又如床不对门,是说应避免当风而卧;床不正放,是说要避免南北磁场对人体磁场的干扰;床不对镜,是怕反射光影响视觉,干扰休息;床靠实培,会给人一种安全感;室内勿两镜相照,是为避免多次反射造成幻影与炫光惊扰休息;书桌应为矩形,是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便于阅读、书写、摆放文具;书房左面应靠窗,是因左前方光线最便于书写和阅读;浴室不正对卧室,是为避免目光干扰
二、家具陈设与习惯心理
室内装饰陈设除了考虑人的生理需求外还要考虑心理适应。人们在**生活中形成了各种心理适应与不适应因素,如室内色调,建筑物柱子颜色皇室为红、诸侯为黑、大夫为青、百姓为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某些地区、某些人群的惯用色彩,家具陈设亦须与之协调。又不同颜色对应五行,即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五行又与人的属相有联系,于是就会出现色彩与人的相生相克,虽无多少科学道理,但却影响人的心理。
又如室内饰品的题材内容也常常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有些吉祥、桃符、字画之类饰品,不但有一般装饰作用,还对部分人有心理诱导作用。传统室内装饰陈设物,如家具、香囊、绣袋、珠宝等,可通过气味释放或分子扩散方式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不同的人出现对某些装饰陈设的特异选择。
根据《本草纲目》可知,紫檀可消风热肿毒;楠木治转筋足肿;柞木催生利窍;杨木治暑月生疖;麻白清心明目;翠玉治面身癫痕;珊瑚镇心明目;玛瑙宝石去疾明目。尽管装饰陈设的这类作用未必明显,但它可以在**使用中产生心理的适应。这些因素,也是现代室内装修和家具陈设中应当注意的。
后记
四合院建筑,整体上从两个方面考量:一是建筑“物”方面的设计和创作,包括结构、构造和各种装饰,这是表达艺术内容的工具;另一方面,由于布局而形成一系列的景观组织和安排,并由此按次序的将意念传达给建筑的居住者。这不仅仅是“物”的营造,是有“形”转化成“神”的一个过程。四合院建筑艺术的要求并不是只希望构成一种静态的“境界”,而是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境界”所出现方式和次序是缜密安排的,它们的组织正如一切艺术品的组织一样——起、承、转、合,由平淡至高潮,无不安排的曼妙无比。
人在其中的各种活动“戏剧性”随之展开,从中轴上随意走一次,可以领略不同的“封闭空间”的景色。这汇集了中国人对自身价值、人性内涵以及摆脱外界束缚取得个性自由的美好向往和价值取向。“场面”的变换紧扣每一个进入者的心弦。前后的“场景”互相衬托,但每一个局面都是令人出乎意料的全新转变。
节奏的感觉在运动中形成,序列的安排步步拉紧,推往顶点,有时却在简单与平淡之中突然转入无比瑰丽,激动人心的高潮。对比的法则运用于景与景间的交替安排上,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感受,用来支配着一种“寻幽探胜”的生活境界。
难怪在都柏林世界建筑会议上,四合院令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它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瑰宝,更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
部分参考书目
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年
高巍:《四合院:砖瓦建成的北京文化》,学苑出版社 2003年
邓云乡:《北京四合院》,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0年
邓云乡:《增补燕京乡土记》,中华书局 1990年
邓云乡:《文化古城旧事》,中华书局 1997年
孙大京:《中国古代建筑史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年
王其明:《北京四合院》,中国书店 1999年
李允鉌:《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年
李龙吟:《温榆水经》,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委员会 2003年
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商务印书馆 2000年
(明)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中国古籍出版社 1983年
吴裕成:《中国门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
毕世杰 《发展经济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袁清林:《中国环境保护史话》,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年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年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香港,中华书局 1975年
赵鑫珊:《人·屋·世界》,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年
曹林嫡:《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