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带给我一个全新的视野,书中的大历史观使我对明朝历史乃至近代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从所未有的高度。该书的英文本被美国若干大学采用为教科书,一个华人写中国历史的书能被美国人所接纳,应该是这本书值得一读的最有力的证明。
书中介绍了一个事事不能自己做主的皇帝——万历;一个明代顶级的官僚——申时行;一个明代第一的政治家、一个远大理想与良知并存的救民于水火的改革家——张居正;一个明代乃至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最杰出的将领、一个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吏——海瑞。本文中我将要对上面五个人的定语做些解释。
万历篇
对朱翊钧,我的定语是一个事事不能自己做主的皇帝,黄仁宇的定语是活着的祖宗。张居正不让他习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群臣在立储问题上和他针锋相对,那么他贵为天子并且在年轻时取得了祖宗的身份,对事实又有什么补益?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称为神宗显皇帝,而四百多年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
我们去参观一个纪念某人的旅游景点的时候,有思想的观光者总会把现在所看到的景点和历史上的本人联系起来,体会已经逝去人的心境。比如到北京什刹海的游客都要到恭亲王府看看,我想最能让我感悟恭王心境的有两处:一处是花园西路一段短短的城墙,它叫“榆关”,也就是山海关。满清八旗铁骑就是从山海关杀入中原的。恭王一定经常在此追慕祖宗当年金戈铁马荡平天下的辉煌,那时候,权倾天下的他心里应该有万丈豪情吧。另一处位于园子东路,是一条竹荫郁郁的小路,想象在秋雨中,被寒雨打湿的竹林和青石小路让人生出无限的悲凉凄婉。恭王退出官场后的那句“手拍阑干思往事,一场春梦不分明”当是在此吟出的吧?
同样,我们如果来到定陵,感触最深的不会是建筑的壮丽豪华,而是那个躺在石床中间那副保存完好的骷髅。它如果还有知觉,一定不能瞑目,因为他心爱的女人,一个唯一把他当“人”的女人,并没有能长眠在他身旁。他的一生,处处受制于人,有自己的母亲,有张大人,申大人和无数讨厌的御史、翰林。万历十五年后,这位受制于人的皇帝终于向百官诠释了沉默是最大的反抗,开始了长达32年的罢工而没有把自己的创造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我中华的国运在这32年里消耗殆尽。我本想给他的定语是紫禁城——我的地盘我做主,但是,定陵主人身上所披的潮湿霉烂的丝织品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法冲破的凝固和窒息。
申时行篇
在解释申时行的定语前,我先对官僚、政治家、政客和官吏就我的阅历做一个名词辨析。官僚和政治家基本是同一品种,大家都在官场混,先装孙子最后当爷爷,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政治家首先是有良知和理想的官僚,混出来后就要干事,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官僚是实用主义者,首先要保证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混。总之一句话,政治家要能干再能混,官僚要能混再能干。政治家的代表人物:张居正,商鞅。官僚的代表人物首推徐阶,其次申时行与杨廷和。政客的心里只有永远的利益,而没有丝毫的道德,又不同于普通的奸臣,政客要有深不可测的心机,神鬼莫测的手段,代表人物:严嵩。官吏是官僚的属下,通常有了油水,官僚吃骨头,官吏想法设法喝汤。也就是说,官僚是管理者,官吏是具体办事的,办小事的,代表人物:千千万万的低级公务员。
申时行的定语是明代顶级的官僚(黄仁宇没有给他加定语)。我把他称为官僚而非政治家主要是因为他的老成,因为他的千年和事佬身份,因为他和稀泥的艺术已达登峰造极的境界,并非是他的政绩不够多不够好,而是政绩比较他的混功就相形见绌了。那些对此发出“首鼠两端”评论的评论者也就是嘴皮子利索,口水旺盛,他们不懂在中国办成一件事情左右逢源,和稀泥是必须的。成功的和稀泥能使帝国的管理者——文官集团内部和睦,至少是表面上的和睦,这样才能使政令得以贯彻执行。和稀泥是巧妙解决难题的有效途径。
没有申大人的和稀泥,在张居正死后的十年内,张居正的政令会被彻底废除,已经形成的有利于大明帝国的游戏规则会被彻底改变,大明王朝会提前迎接下一个朝代的到来;没有申大人的和稀泥,北方边境(山西河北北部)不会有10年的和平,和稀泥不仅仅是调和皇帝和大臣,更是和到了外国人头上,把蒙古(朱家最大的仇人)硬是忽悠得和仇人做起了生意;没有申大人的稀泥艺术,群臣会激烈反对启用张居正提拔的潘大人去治理黄河(当然也是群臣揣摩上意的结果),也就没有万历年间成功地治理黄河的记录,这让万民受益。
申大人和万历的对话实录、申大人的奏折及申大人和百官讲话实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说话的艺术。
张居正篇
一个明代第一的政治家、一个远大理想与良知并存的救民于水火的改革家——张居正。黄仁宇给张居正的修饰词为“世间已无张居正”。这是一个空前的评语,当然我们的张大人也尽可当得。我把张称为政治家而非官僚,主要是因为他的政绩远大于其混功,且张死后死节不保。说起他的混功,那也可以称为惊天地、泣鬼神。从万历的爷爷嘉靖27年到万历20年将近50年的岁月里,中华大地可谓是上演了中国厚黑学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幕一幕。自嘉靖27年(1548)起,在嘉靖的英明怠工下(万历的罢工可谓是家传渊源),大明王朝最为优秀的几位天才进行了一番又一番的角逐。政客严嵩、严世蕃父子整死夏言,接着明代第一官僚徐阶等死陆炳,除掉严世蕃,顺利倒严,把持朝政,却被高拱斗翻,惨淡收场,之后高拱高调上台,风光无限美好。然而胜利最终属于一直低调的张居正,他等到最后,在暗处用一记黑枪结果了高拱,成为游戏终结者。夏言输给严氏父子,不是夏言笨,是严嵩更无耻;严嵩输给徐阶,不是正义最终战胜邪恶,而是他们不如徐阶狡猾;徐阶输给高拱,不是高拱更正直,而是因为他更精明。现在,张居正收拾了高拱,证明张才是这个帝国最狡诈、最杰出、最厚、最黑的人才。
这么狡诈的人,他的政绩居然大于混功?
高拱走后,内阁就剩下张居正,但凡有事都由张大人批示,然后找张的死党冯保盖章,他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皇帝大人基本可以不用考虑,那娃娃才10岁,能背诵三字经就不错了,加之皇帝他妈(寡妇)对张大人还挺暧昧(张标准的国字脸,在明朝官场属于绝对的帅哥),孤儿寡母全指望张大人,群臣也被他制的服服帖帖。总之,从高拱走后,大明王朝就改姓为张了。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尊敬的张大人没有只顾作威作福,没有不顾百姓死活,他能成为历史名臣就是因为他干了一件很多人想做但不敢做的事——不是造反,而是改革。
我们学过哲学的都知道,存在即合理。改革就是要向存在宣战。汉朝王莽励精图治,想干点事情,可惜过于理想主义,结果从改革变成了革命;王安石的改革也失败于向存在宣战,最后被旧势力推翻。可见改革不是个好营生,风险非常大,归根到底因为两个字——利益。大明帝国这个机器过于庞大,你要在它身上去掉一个像螺丝钉一样小零件都得考虑清楚,因为没准几万人就靠这个小螺丝钉吃饭呢,你夺了人家的饭碗,换作我也要整天和你闹事,我还是脾气好的,只是让你添些堵,遇到脾气大的,没准就扛着炸药包上你家了,你说改革这事是人干的吗?
张大人干了!
翻看张大人的履历,出生于普通老百姓家,靠成绩非常优秀而成为庶吉士,在少年的时候,家乡的辽王曾经整死张的祖父,少年张居正见过腐败庸碌的王爷、见过饿死的饥民,领略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也见过无耻中饱私囊的官吏,也见过边境百姓流离生活的不易,在经历了这些,又经历了将近30年的宦海沉浮后,张走到了权力的顶峰,他没有选择维持现状,他心里还有一样东西——良知与理想。
然而张毕竟是人精中的人精,让他以一己之力对抗全国的利益受益者,张大人打死也不会干。他的基本原则就是改而不革。要改掉一些落后的规则,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又不至于让官吏没有便宜可占。总之,我也不彻底夺你饭碗,你也别造我的反,我改革,你少贪点,大家各干各的,无不干扰。我认为张的改革能在他生前取得成功全部得益于改而不革这四个字。
总的来说,张的改革基本是两个:一条鞭法、以及流传到现在的考勤法。
一条鞭法让官员在税收中的贪污大幅度减轻,考勤法让政府官吏一改往日散漫作风,兢兢业业,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这样,大明王朝从成立到万历前10年,已经将近200年,到这个时候,国库居然又一次充盈(武宗及嘉靖朝的国库已经空虚,财政赤字),百姓又一次富足,边境从所未有的安宁(写戚继光时再说明边界问题),军备又一次振兴(英宗曾被蒙古人俘虏),这真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缔造者——大明王朝排名第一的政治家、远大理想与良知并存的救民于水火的改革家——张居正。
戚继光篇
写戚继光前,我们先来看两段近现代史。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大清水师全军覆没;1931年9月18日,日关东军进攻沈阳,由于蒋介石、张学良等深知日本陆军的利害,下令不抵抗!18日深夜,500名关东军俘虏了6000名装备精良的中国东北军。
再看一组数据: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革命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38万 931次。国民革命军陆军死亡、失踪321万1,914人,空军阵亡4,321人、损失战机2,468架,海军全军覆没。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 日军损失48万3,708人。
再对比戚继光同志:在中国和日本所有的战斗中——从明朝抗击倭寇,在朝鲜和日本人交手,一直到二十世纪抗战结束——只有一个人打日本打得最痛快。也只有这个人,才能使我们中国人在和日本的交手中,感到最爽。这个人就是戚继光。
为什么感到爽呢?因为戚继光每次和日本人打仗,只有一个原则:全歼。
各位看好,不是打败,不是消耗,不是赶跑,不是俘虏,而是全歼!就是对日本小鬼子,要统统干掉,一个不留,统统死啦死啦地。
戚继光是中国军事史上,不,应该是世界军事史上唯一一个,每次都以歼灭战为目的的军事将领。一个明代乃至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最杰出的将领、一个孤独的将领——戚继光。
我们看看戚继光的作战记录:
南湾之战:杀敌281人。我方伤3人。无一人阵亡。解救百姓1200余人。
花街之战:杀敌1310人,我方阵亡3人。解救百姓5000余人。
上峰令之战:全歼倭寇千余人。我方阵亡13人。解救百姓2400余人。
牛田之战:杀敌698人,我方无一人阵亡。解救百姓1000余人。
平海卫之战:杀敌2451,我方阵亡16人。解救百姓3000余人。
虽然不是每次都达到戚继光的理想状态,但是这种和日军的作战成绩,让我们现代人看到会觉得脸红。
戚继光为什么能打那么多大胜仗呢?我看来源于两个字——务实。
《孙子兵法》大概能排在5000年世界历史中最畅销的书前100名,这书拿破仑看过,希特勒看过,日本军官人手一本更是孙子的忠实粉丝。然而我感觉孙子兵法里介绍的过于战略化,没有涉及细节问题。只谈作战谋略、计策和原则。但是几乎不谈具体的,比如怎样练兵,比如作战手册,后勤保障,部队编制,军法条文等等这些具体的操作,都极少论述。总之“务虚”部分太多,“务实”的部分太少。这是大部分中国兵法书的通病,这是和西方权威的军事书籍的最重要的区别。
戚继光同志读孙子兵法就可以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孙子曰:勿击堂堂之阵(敌人军容整齐,士气昂扬,你不要区打),但戚曰:当以数万之众,堂堂正正,彼来我往,短兵相接。孙子还曰:佯北勿从(诈败的敌人,你不要追),但戚曰:收军整队,留人搜瞭,擂鼓追逐(保持队形,注意警戒,放心去追)。
我所看到的一个务实的戚继光主要表现在他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在这部兵书里,建军方案(招兵办法,月饷数字,拟定分配列兵职务的原则,明确官兵的职责,设计队、哨、局的组织,统一武器的规格,颁发旗帜金鼓这一类通讯器材等等)、各种作战的具体操作、部队手册、战斗纲要、编制表、后勤补给合军法条文等写得非常具体,从兵器到队形,甚至还谈到一种干粮的做法。这种考虑到任何细节的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让戚继光的戚家军迅速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一举成名。
然而除了练好兵,将领还需要有当局的支持才能打好仗,才不至于将在外拼命,司令部有个不懂军事的文官乱指挥,并且朝堂上还被无知的御史们参来参去。
“也许是有鉴于唐朝藩镇的跋扈,洪武皇帝从取得天下开始就实行重文轻武的原则,大约过了100年,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他们的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最高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官的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最低点,这种畸形的出现,原因在于本朝的政治组织为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基础则是两千年来的孔孟之道。如果让军队保持独立的、严格的组织,和文官集团分庭抗礼,这一元化的统治就不可能如所预期地成长、发展,以至于登峰造极。这种制度既经固定,将领们即使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其社会影响,也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大块文章。” ——黄仁宇
这就是明朝军队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戚将光当然不能改变这一现实,甚至张居正也是有心无力,然而张居正就是张居正,他有无上的权力,他有变通的办法。张在任的10年间,张戚二人的关系逐渐升温,以至于戚担任蓟州总兵期间,同僚不听话——换;下属不听话——换;上司不听话——换。当然,也换来了北京10年的和平。
对于民族英雄戚继光,我们要翻开他勇猛、善于治军、精通兵法等的一面来看另一面的戚继光。在经历了几次打击后,戚开始努力实现文武官的团结,兵部有领导下来,他请客;他到兵部去,还是他请客,酒桌上拜把子拉兄弟更是其长项,久而久之,他在兵部扎根,上级领导对他也十分重视。和戚关系很好的大才子王世贞在批判张居正的同时也把戚带了进去,说戚送给张大人美女,高级礼品,都用军车押送。这些我们都无从考证了,但是这就是另一面的真实地戚继光。也许有些见不得人,也许不得体,也许该被谴责,但从历史纪录里我们看到,他镇守东南时,“百姓欢悦,倭寇丧胆”,他离职后“领将军印三十余年,家无余田,惟集书数千卷而已”,他的收入,不管合法还是不合法的,都用于交际了,而他自己,是清白的。他的交际纯粹为了实现他的远大理想。
“戚继光的长处,在于他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而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的手段。他深知一个将领只能在社会情况的允许下才能使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在现实生活里发挥作用。他接受这样的事实,以尽其在我的精神把事情办好,同时也在可能的情况下使自己得到享受。至于合法或不合法,以他的政治眼光看来已无关宏旨。” —— 黄仁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世出之才,至少一千年才出一个的天才人物,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在贫病交加中,郁郁而终。黄仁宇评价说,“将星西陨之际,我们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我理解为戚继光的死,我们失去了军事上在世界上保持领先的机会。这是一个高的不能再高的评价,但戚继光也当之无愧这个评价。戚死后几个月,西班牙的舰队已整备出征英国。军备的张弛,立即影响一国国运的盛衰!
海瑞篇
黄仁宇给海瑞的修饰词是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然而,我认为海瑞的身份地位尽可以称之为官僚,但其行为、性格都与官僚相差甚远,用官吏来形容更合适。因为海瑞一辈子都在愤世嫉俗,在官场上丝毫不是来混的,却是来干的!所以我称他为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吏!
海瑞从童年起一直专心考到36岁才中举人,终生没有中进士,可见智商不是很高,在明代和平时期非进士出身而能身居部长(二品)的估计仅海大爷一人而已。41岁首次拿到政府任命,先做一个县的教育局长,海瑞没有什么欲望,无欲则刚,唯一的工作动力就是工作,在他看来,自己拿朝廷的钱,就应该拼命给朝廷办事,升官发财与他毫无关系。这样的人,要想升迁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老天爷对海瑞格外的垂青,老天爷就是要让这样的人升官(没有发财)。1558年,海瑞意外的接到吏部公文,连升六级成了七品知县。这年45岁。三年后,吏部考评为优,升任嘉兴通判(嘉兴的官员活动到中央,还没能上任就改任江西兴国知县),不到两年又升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成了京官,又升为六品。
当县令就和省里总督(胡宗宪)对着干,到了北京,就和皇上干!于是乎海主事买好棺材,再给嘉靖上折骂皇帝,最有名的一句应该是“嘉靖嘉靖,家家干净”,于是乎皇帝震怒,判个斩立决都嫌他死得慢,这个时候,明代第一官僚徐阶出场了,一句话就挽救了海主事。“皇上如果杀了海瑞那就上了海瑞的当了”!“此人只求激怒皇帝,然后以死求名而已”。嘉靖作为明代最自负的皇帝,当然不能上一个小小六品主事的当,因此海瑞活了下来。超级官僚徐阶的忽悠能力可见一斑,他能揣摩皇帝的心理、性格,只言片语救下海瑞,这就是能力!至于徐阶退休后回到老家,海瑞正好是徐阶的父母官,按道理海大人应该好好报答一番,但我们可爱的海大人几乎把这个顶级官僚弄个身败名裂,因为那时候的徐地主家占了很多土地,海大人正在根据洪武皇帝所定的原则干预境内的土地所有权问题。
在监狱里几个月后,嘉靖同志由于长年服用长生不老药(主要含量:铅,汞,金,银)终于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去了西方极乐世界。海瑞同志也度过了人生一个劫难,出狱了。
在家务农三年后,海大人得到了他人生中最肥的职位——应天(今天的上海、苏州、常州、镇江、松江、无锡)巡抚。海能得到这个职位,也是徐阶暗中支持的结果,海虽直,但不傻,关于这个他自然知道。在此任半年,海巡抚立志还百姓以土地,察访结果是自己的恩人徐阶是本地最大的地主,此时徐阁老已经退休,海得到徐的政敌高拱的支持,把徐的两个儿子充军,徐阶同志连夜逃跑(姜还是老的辣,眼前亏是不吃的)。
半年时间到,海巡抚接到通知——请卷铺盖走人吧。于是海瑞又怒了,又上了折子骂人,“举朝之士,皆妇人也”。把上万名官员全骂了,非但如此,没有人敢出来反击。
随后海大人又赋闲了10多年,高拱被张居正搞垮后,张居正执政期间没有启用海瑞,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抉择,可以说,这是张比徐更明白更出色的地方。当然海瑞也不喜欢张居正,不喜欢张的作风问题,经济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就是这个原因,在张死后,72岁的海青天又一次得到任用,来到南京都察院后海青天以72高龄还是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又一次搞的怨声载道,官不聊生,于是万历终于明白了,对于海瑞这个人,是个偶像型的人,可以供起来,但不能用。没办法了,万历给他升官,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闲职),正二品,海青天终于在这个此生最高位置上死去。
海先生的为官大致如此,老百姓喜欢这样的官,但这样的官是不能办事的,领导绝对不能用的。鉴于老百姓对其的崇拜,海瑞同志成功尾随尉迟敬德、秦叔宝同志,占据老百姓门神队伍中最后一个正式编制。
黄仁宇指出:“海瑞的死讯传出,无疑使北京负责人事的官员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再也用不着为这位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到处惹事生非的人物去操心做安排了”。
高拱评价:“如果说海瑞做的事情全是错的,那是不对的;如果说全是对的,那也是不对的。可以说,海瑞是一个不太会做事情的人”。
我看这两条评价都非常中肯。
浮想联翩
万历十五年(1587)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年份,但是历史上有一年和1587年类似。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大唐王朝和中华民族由那年走向衰落,繁荣的经济、璀璨的文化、强盛的国力都一去不复返,期间经历了晚唐的惨淡;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混乱;辽、金、北宋、西夏的并立与混战,直到蒙古族灭南宋统一中原建立元朝,中华民族才又一次融合,但元朝仅仅以一个扩张土地为己任的姿态统治中国,加之其不善治国,经济文化始终也没有达到两宋时期的高度,更不用说比肩唐朝;直到朱元璋驱除鞑虏,汉人重新统治九州后,我中华才逐渐恢复元气,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外交方面有郑和下西洋,有万国朝拜,经济方面有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出现,文化方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和其他数不清的灿烂艺术及其《永乐大典》等,军事方面更有永乐帝远征蒙古、万历年间屡次打败日本的记录,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全盛的时期,在1587年偏偏悄然改变了。
1587年发生了几件事情,这些事情之间究竟有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我也不知道,我想可能是历史大轮回的神秘力量在安排这一切吧。
事件一:戚继光死了。就像黄仁宇先生的评价,戚继光的死,我们失去了使军事在世界上保持领先的机会,而军备的张弛,立即影响一国的国运。32年后,大明的军队与努尔哈赤所部交锋,没有戚将军所强调的纪律及苦心拟定的战术的明军众不敌寡,一举丧失了明金对峙时期大明的优势,而后八旗军作为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最终取代大明王朝,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事件二:海瑞死了。一个人民的偶像,中华民族的门神走了,虽然海瑞不是一个会办事能办事的官员,但我认为他的存在是一种象征,象征吏治的清廉,象征百姓的福音,然而他去了,并且终大明王朝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高级官员;
事件三:一直勤政的万历突然在这一年开始了长达32年的怠政罢工,我认为这是三件事里最严重的一件,从此君王不早朝,32年中,前5年有申时行撑着,大明的国力还不至于江河日下,申退休后可以说明白人都死光了,从此大明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历史上只要是异族统治大汉民族,统治者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民族矛盾,这个通常事倍功半,统治者也不会有多余的精力很好的发展经济为百姓造福。参考大元及大清的历史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明被清取代后,满人和大元时期的蒙人一样,丝毫没有把自己当作主人翁,他们从内心深处惧怕汉人、嫉妒汉人从而排挤优秀的汉人、迫害汉人,直到金田起义、鸦片战争开始才不得不用汉人,用汉人也不是掏心窝放心的用,上下级心里的隔阂始终有,且越用隔阂越大。这就是造成终满清一朝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没有继续发展反而完全退缩到封建小农经济,最终造成落后挨打的局面。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古老的中国终于没有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终于落后了,终于挨打了。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假如戚继光多活32年,假如明朝没有被清所灭,假如万历年间中华大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中国本应该是世界第一强国。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有很多缺憾,没有假如。所以我说,自755年繁荣的中华谢幕后,1587年昌盛的中华又一次凋谢!这一年是万历十五年!
时光如梭,公元2009年,我站在历史的边缘,感叹当年历史伟人张居正呕心沥血独创一条鞭法调节农业税收和国库收入的时候,绝对不会相信陪伴农民2000多年的农业税于200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废除了!社会主义好,大实话!如果张居正地下有知,一定会抱怨自己没有生在一个好时候。如今,对比历史上任何时代,我们所处的环境都优于历史,真的能感到历史在进步,在祖国成立60年庆典之际,不禁想起毛泽东的诗词,“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